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疗效观察
2015-10-21李志标
李志标
摘要:目的: 观察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06例新生儿毒性红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使用复合碘治疗,对照组乙醇进行外部擦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日后皮损程度减轻,其中观察组患儿整体皮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3.92±0.36)d,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6.49±1.13)d,明显观察组患儿症状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8.11%,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8.68%,P<0.05。结论: 临床对新生儿毒性红斑患儿采用复合碘治疗能够有效消除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良好,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毒性红斑;复合碘;临床疗效
新生儿毒性红斑发病原因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患儿临床多表现出面、颈、背、胸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其属于自限性疾病的一种,但若临床无法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则会造成患儿形成异位性皮炎、脓包疮等疾病,对新生儿健康成长有较大阻碍,后果严重[1]。本文主要探讨使用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如下汇报: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106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出生并出现毒性红斑的新生儿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根据临床观察与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均为出生4日内出现红斑症状,皮肤损伤表现主要包括皮疹、脓包症、红斑以及风团等,部位随意。患儿常规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其中观察组中男29例,女24例,平均年龄(2.13±0.95)d;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平均年龄(2.25±0.99)d。本次观察均获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本次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基本无差异,本次讨论可行。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统一进行常规护理,保证病房温度及湿度,同时对患儿进行定期清洗,注意避免交叉感染。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外用复合碘治疗,采用棉签蘸取复合碘并涂抹与患儿外伤患处,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70%乙醇进行擦拭。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对皮损程度进行评定,本次皮损严重程度共分为重度、中度及轻度;重度表示患儿有密集丘疹表现并伴有脓疱;中度表示患儿出现弥散性红斑、丘疹或是风团;轻度即为患儿出现弥散性较淡红斑。记录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根据其对本次治疗效果做出简要评定。患儿临床症状于2日内完全消退即为痊愈;患儿红斑等症状在3日内消退,皮损消失程度达到70%以上即表示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于4日内消退且皮损消失程度可达30%即表示治疗有效;若患儿临床症状于5日内仍未消退即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记录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与t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
2 结果
2.1 治疗3d后两组患儿皮损程度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治疗3日后皮损程度减轻,其中观察组患儿整体皮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 1 治疗3d后两组患儿皮损程度比较表(n=53,例)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時间比较
根据所记录数据整理可得,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3.92±0.36)d,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6.49±1.13)d,明显观察组患儿症状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t=15.78,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根据临床记录数据整理可得,本次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8.11%,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8.68%,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表(n=53,例)
3 讨论
患儿临床多在出生24h后出现症状,该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但自愈性良好,一般在5~10d内方可自行愈合;发病时患儿皮肤出现坚硬皮疹,粒径约为3mm左右,大多表现为红色红斑,亦可能会出现脓疱[2]。一般不会复发。目前临床对于新生儿毒性红斑的发病机制尚未统一定论,大多学者提出以下两种理论:1、变态性理论。据病理研究结果观察,新生儿毒性红斑的主要炎症细胞即为嗜酸粒细胞,而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于阴道分泌物、妊娠期药物、环境影响以及配方奶粉等引起[3];使用抗组胺药物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病程,并且患儿激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高于正常患儿,以上可间接证明该疾病的发生于变态反应性具有相关性。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理论。妊娠期细胞在母体与婴儿之间存在双向性,有学者认为[4],处于妊娠后期或是分娩期时,细胞会向胎儿组织中流动并最终定植在胎儿皮肤组织中,出生后,母体淋巴细胞会将胎儿当做抗原从而引发皮肤组织相关免疫应答反应,出现皮损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毒性红斑的特征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性完全不符,因此针对这一理论临床应进一步展开研究。
复合碘主要成分为有效碘(0.18%~0.22%)与醋酸氯己定(0.1%~0.12%);为碘与氯己定的络合物,能够同时对氯己定以及碘分子进行释放;其中氯己定可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发挥强氧化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杀菌作用;其余碘分子相互协同,对细胞膜造成损害并使其出现渗漏,最终发挥灭菌作用[5]。由于新生儿皮肤十分脆弱,含水量较高,易受到损伤,因此治疗药物的选择十分关键,而采用复合碘进行治疗安全无毒,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通过本文观察可得,治疗3日后患儿皮损程度减轻,其中观察组患儿整体皮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观察组患,P<0.05;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综上,临床对新生儿毒性红斑患儿采用复合碘治疗能够有效消除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良好,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薛海华.复合碘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8-39.
[2] 何燕,段艮芳,李云等.水疗溶质与碘伏泳疗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4-45.
[3] 刘晓雯,黄洁玲,鲍敏玲等.日舒安洗液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2,18(17):2888-2889.
[4] 董文晖.中药皮肤康洗液外洗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06-2907.
[5] 谢超宇,郭羽,赵丽亚等.新生儿毒性红斑预防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