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

2015-10-21陈俊

新西部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贵州原则

陈俊

本文为贵州省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2014B185)研究成果

【摘 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地缘文化、一元主导与包容民族文化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等原则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内容。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省内少数民族大学生众多;因此,能否切实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将影响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因此,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贵州省的实情,简要谈一谈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在内心深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综合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他们公平、宽容、诚信的个人意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权利,调动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全面发展、综合提高,这就需要全面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需要,引导他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推动作用。

二、坚持地缘文化原则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又要兼顾贵州省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贵州省的地缘文化现状,从而增强贵州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这一地缘因素决定了本地区具有不同于其它省份的特殊情况:第一,少数民族成员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第二,以山区为主,贵州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贵州省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融共生,无论从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当前我国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多元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充分结合本地的地缘文化,找准贵州地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民族文化相结合原则

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踏入大学校园后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他们离开自己的民族文化母体转移到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时,如何面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对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既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又要保护其他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民族文化相结合原则,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平等,维持中华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多样共生”局面。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环境之中:第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凝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價值观指导地位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这在文化环境较为复杂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显得格外重要,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欣赏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形成团结、和谐、平等的理念,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这并不是要简单地排斥其他文化的发展,而是为了避免其他文化偏离正确的方向,避免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要积极引导贵州省民族地区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为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两种主要的教育方法。因此,在开展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既要有显性的认知导向,又要有隐性的价值体验。[3]所谓显性的教育方式,是指利用各种公开的教育手段,有组织、有领导、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者期望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熏陶,讲究以情动人、以情育人,采取的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影响。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性格、心理和思想特征,如果完全采用显性教育方法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这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习惯、语言、风俗等方面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存在一些差异,这使得他们在接受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过程中需要有一个适应期,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完全采用灌输式的认知导向,还要融入情感体验,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并外化于实际行动中。对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例如,可以组织唱革命歌曲、写革命诗歌、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通过观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影视片,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正在日益繁荣和强大,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下乡支教、支农、支医,参加扶贫开发、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选择、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 刘伟.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18.19.

[3] 张艳秋,赵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以延边大学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11-14.

【作者简介】

陈 俊(1980-),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贵州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贵州教育出版社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