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法研究情况概述
2015-10-21李非智
李非智
目标教学法研究在国外已经相当流行,国内的研究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目标教学法的核心理论是布卢姆基于掌握学习理论下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该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是为适应教育评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探讨,国内的研究则主要表现为具体策略、模式和方法的探讨。
一、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于目标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最为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熟知的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目标教学法奠定了理论依据。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了对于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把教育目标分成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强调了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对教学结果的评价,突出了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977年,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他对学习结果进行五种划分,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于学习结果的分类,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条件,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以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划分对于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3.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
安德森基于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研究,从认识的本质出发,对知识进行了两种划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他认为,陈述性知识应该作为程序性知识的起点和基础,知识应该转化成为指导学生行动的指南。其理论体现了知识是评价和衡量教学目标的唯一标准和载体。
以上三种分类理论,既体现了学习的结果,又突出了学习的过程,反映出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情感、情感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凸显目标对于知识、能力、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目标教学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研究。1986年9月,布卢姆应邀来华进行讲学时,将其理论引入国内。从此,在国内掀起了对于目标教学理论、评价理论、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热潮,从而促进了目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孙淑霞、郑宏、朱红培等研究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研究、分析了目标教学法的一系列特点和优势。他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目标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2)目标教学法的本质及特征。(3)目标教学法的运用条件。(4)目标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及注意的问题。(5)目标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教育观点普遍认为,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本,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教师的主动性应体现在课堂活动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教学与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此观点正好与目标教学法的思想契合。深入了解目标教学法的研究背景,能够为有效地指导教学模式设计而服务。
参考文献:
[1]Airasian,P.M.,Miranda,H.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the Revised Taxonomy[M].Theory into practice,2002:36-43.
[2]何研.目標教学模式在茂名学院网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04).
[3]孙淑霞,张建成.布卢姆目标教学法的灵活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40-41.
[4]郑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模块式目标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2):15-17.
[5]朱红培.目标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J].大观周刊,2011(05):6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