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5-10-21李兵
李兵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最早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其后逐步普及到大学教育中来,实践中对学生创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于1989年“创业教育”被首次提出。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便是鼓励创新,具有开拓精神,打破传统的一种独立的技术及管理等的技能。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对象具有创业思维或意识、技能等的综合体,教育概括为使得被培养对象具有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按照这种模式,以形成创业经验或者意识为重点,最终促成创业行为,创造出经济效益的一连串的教育过程。
二、机械学院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1.建立创业园
建立了机械学院“双实双创”基地,基地设置了以“气吸式穴盘自动播种机”、“无碳小车”、“3D打印机”等14项实物的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区,设立“发动机ECU研究工作室”、“工程机械设计工作室”两个核心工作室,组成了21个创新创业工作单元,初步形成了层次有分级、工作有梯度、发展有后劲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2.多元化探索
(1)学院以每年举行的国家级“挑战杯”比赛作为创业实践的平台,层层选拔,逐级推荐,取得很好的效果。如2013年10月,由本人带队的“微影文化”创业团队代表我校赴新乡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诚莲杯”第二屆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的全省复赛,在74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并以复赛第5名的成绩成功晋级全省总决赛,最终取得河南省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设立创业基金,给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学院还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如2014年10月机械学院与卫华集团续签“卫华”奖学金,每年奖励机械学院优秀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共16名,金额共计2万元,为在校大学生专业实践和科技竞赛提供资助1万元,合计3万元人民币。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创业教育依然被认为是少数派的报告,对于很多认为还有出路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是无感的、事不关己的,再加上本来就不丰富的创业课程安排,创业教育在学生中间视乎还没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无论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创业教育意识的淡薄。在多数“创业”者中,多是大学生自己或者老师家长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没有更好出路的,不得已情况才做出的创业之举。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形成
一方面,当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依然是散片存在,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没有系统性,作为一种“闲课”存于大学教育之外;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具有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大多是由辅导员兼职完成的,聘请的客座教授流于形式,教育效果有待提高。尽管在现有条件下取得了成果,但从根本上现有的创业导师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相关的专业培训不到位。尽管机械学院建立了创新基地,也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合作,但是经验的不足和资金的缺失等暴露无遗;学院也组织并参与多次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实际参与的学生仍是固定的那一部分,参与度不够高。
3.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生怎么创业,更需要是要鼓励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创业,而不是停留在纸上,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切切实实的资金或者硬件支持等条件。尽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性的创业比赛不断涌出,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业的机会或者方便,但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等还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出台,让学生感受到实惠,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财政支持门槛高,创业扶持力度不够,申请贷款条件苛刻等;其次是在创业者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很好的衔接,企业不能主动到高校与学生进行合作,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引导。而学校自身的资源也很有限,学生创业更多是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建设应该是首要问题,它关乎着创业教育的根基和长远。我们认为至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交流。主要表现为充分学习和吸取先进兄弟学校的经验,广泛交流,借鉴推广。不光是从理论上提高现有指导教师的素质,更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时刻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信息的理论;二是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成功创业的校友,以及创新指导教师的引进,鼓励商界精英到学校兼职等等。三是鼓励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创业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好的经验同样来自实践,高校也应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中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2.健全创业扶持政策
目前,大学生在现有创业环境下,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归根到底是因为一些配套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政策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这就有满足大学生在资金的支持、创业实践配套指导和培训、企业参与、相关创业中介组织的设立等等。具体如:扶持和鼓励非营利第三者组织,为创业者提供条件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在实践环节,鼓励企业家们积极参与,提供创新项目参与、实践岗位、实践指导等,这既能达到支持创新的目的,还能着眼企业长远发展,实现创业与效益的有效衔接。
3.加强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中不断壮大,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创新创建中,不断拓宽国际合作和交流渠道,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创新理论,如课程的设置、创新机制的完善等,汲取其他学校和他国创新创业教育中积累的经验,不断拓宽视野,提高学术起点,缩小与领先水平学校的差距,利用参观学习、报告会形式,不断了解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健均.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8
[3]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9
[4]谢永川、袁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郑玲玲、费江涛.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