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农民市民化意愿实证分析
2015-10-21李丹周宏
李丹 周宏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研究根据江苏省溧阳市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溧阳市农民市民化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工作技能、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收入满意情况、户籍偏好等因素对该地区农民市民化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应做好农民就业工作,加强人文关怀,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政策制度,以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加快推進农民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308-03
Abstract With the level of urban in our country progresses, urbanization of peasant has become a social focu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Liyang, Jiangsu Province, this report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the wishes of peasants willingness to urban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ricultural skills, life style, mode of labor, income satisfaction and household preferences, these five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asants willingness in Liyang. To conclude, we should do good farmer employment,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regulate the labor market, perfect the policy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peasants willingness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Influencing factors; Logistic model
当前学者们针对农民市民化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等问题做了诸多有益的研究。例如,王桂新等分析上海地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发现年龄、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收入水平、来源地与迁入地的邻近性、在居留城市找工作的困难等个人因素和区域环境因素,都明显影响城市民工的市民化意愿[1] ;陈前虎等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文化程度、户籍状况、举家迁移、留城时间、参加社保情况、住房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这7个变量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2];夏显力等以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例,研究发现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婚姻状况及配偶所在地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重大影响[3];彭小文等通过分析吉安的调研,得出就业和征地制度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阻碍[4];赖祖盛以海口为研究对象,得出新型城镇化的理念、配套制度的改革、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性[5]。
可见,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学者研究已趋成熟。而对于整体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则略显单薄[6-8]。已有的研究如宋仁登提出失地保障、取消二元户籍歧视、完善市民化体系在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性[9];岳花艳研究郑州市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指出在市民化进程中应做到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建立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依托社区加强认同感[10]。李代信等分析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市民化的发展,指出观念、素质、制度、利益、政策、信息、成本和融入8大障碍,进而提出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快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新建议[11]。
然而,对于占我国总人口64.3%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及市民化意愿方面的研究不多。笔者选取在全国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的江苏省进行调研,溧阳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农民市民化已有多年,具有代表性研究意义。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可观测变量对多分变量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可使对于农民市民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充实和完善。
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需要,将农民是否愿意向市民转化设置为因变量。为了便于统计模型的建议与分析,将“愿意市民化”赋值为“1”;将“不愿意市民化”赋值为“2”;将“无所谓”赋值为“3”,将农民市民化意愿就转化为多元定性变量。
由于该研究设置了3个因变量“愿意”、“不愿意”、“无所谓”,因此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因变量中以“3”作为参照变量,建立以下2个广义Logit模型:
LogitPa=ln(P(y=a|X)P(y=c|X))=β0a+ki=1βaixi
LogitPb=ln(P(y=b|X)P(y=c|X))=β0b+ki=1βbixi
1.2 自变量的设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该研究设置的自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工作技能、所从事职业、年收入、对乡土生活和城镇生活的偏好、是否满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满意现有的社会保险、希望从事的劳动类型和认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哪个更好共10个变量。各个变量的设置见表1。
1.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采集于2013年7月,前往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研,选取地点为溧阳市南渡镇。此次调查采用入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89%。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描述性分析
2.1.1 人口基本特征。
溧阳市属于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数据基本可以代表中国村庄的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农村中有93%的老年和儿童居住人口,大部分尚具有劳动能力;5%的读书青年,65%在当地就读,基本不参与农业劳动;91%的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基本是夫妻搭档;5%的中年人口,主要从事当地的非农业管理劳动。
村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97%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只能从事农业和非农业体力劳动,主要散布在中小型企业用工和零工、短工,年收入3万元以下。其中,4%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从事非农业管理劳动,散布在个体户和事业编制单位,年收入8万元以上。
2.1.2 人口人文特征。
86%的农民住在农民新村,12%的农民住在旧村旧居。农民新村的生活资源比较丰富,有市场、超市、商场等消费场所,交通业比较方便。旧村旧居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独门独户,食物基本自己自足,交通也不方便。其中,98%的农民更加喜欢乡土一点的生活,而非城市社区式的生活;83%的农民仍希望住在自己现有的所在地,不太希望搬到城市或者是近郊,6%的农民希望搬到农村新村。
2.1.3 农民对于制度改革的担忧。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政府福利制度的改革是农民最关心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征地补偿和户籍转换4个方面。
农民对于现行的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很满意。征地补偿方面,仅有23%的人担心会失去自己的农业劳动权利。户籍转换是农民的建议差异比较大的部分,47%的农民认为农村户口好,不愿意更改户口;45%的农民认为城镇户口好,愿意更改户口。
2.1.4 农民对于人文适应的恐慌。
除了对于政府制度的担忧,农民对于人文适应方面也有很多的恐慌。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身份认同3个方面。
98%的农民从事的都是农业体力劳动,并且不希望改变现在的工作。他们已经习惯农村闲适的生活,城市精彩的生活,例如广场舞、互联网,很多都是农民们没有接触过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融入。因此,88%的农民对于能否适应这种生活表现出担忧和不愿意。因而,自然就产生了身份认同问题。67%的农民担忧自己的生活习惯會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会遭到城里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歧视。
2.2 实证分析
2.2.1 模型估计结果。
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剔除某些自变量后,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2.2.2 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模型拟合信息来看当前模型的显著水平为0.000,说明解释变量全体与广义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选择正确。以下从6个方面对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收入情况与农民市民化意愿。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年收入情况与农民“愿意”市民化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年收入越高的农民愿意市民化的程度就越低。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农民虽然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薪金报酬,但在城市中生活需要支付较高的货币成本,如就业成本、教育成本、生活成本、交通成本等,使得原本拥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农民在经济上负担不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市民化的积极性。
(2)生活方式与农民市民化意愿。
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农民市民化意愿有着显著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农民“愿意”市民化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农民“不愿意”市民化有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城市生活的选择对农民愿意市民化的影响更大,乡土生活的选择对农民不愿意市民化的影响更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用事业供给方面有着一定的优越性,这使城市生活对农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然而,习惯了乡土生活的散漫性和无序性的农民会难以融入拥有节奏性和条理性的城市生活,他们就会不太愿意市民化。
(3)劳动方式与农民市民化意愿。
农民从事的劳动类型与农民“不愿意”市民化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即农民所从事的劳动类型越偏向农业劳动就越不愿意市民化。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市民化后从事农业体力劳动的农民的就业压力会很大。而从事管理类工作和非农业体力劳动的农民,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文化水平,市民化后就业压力不大,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居住地的偏好与农民市民化意愿。
农民对居住地的偏好与农民“愿意”市民化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农民希望的居住地越靠近城市就越愿意市民化。一方面,参与社区、了解社区文化是农民融入城市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农民以往是以血缘和地缘方式居住在一起,而在城市中多是以社区为单位居住,邻里多是陌生人,因此,依赖熟人社会的农民就会更希望居住在近郊或农民新村。另一方面,城市社区中的基础设施更齐全、生活环境更优美、人文关怀更显著、关系网络更广泛等要素也成为农民愿意市民化的动力因素。
(5)户籍偏好与农民市民化意愿。
农民对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偏好与其市民化的意愿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对户籍的偏好与农民“愿意”市民化有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农民“不愿意”市民化有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性。市民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户籍的改变,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可以拿到相应的农业补贴,也可以享受到国家其他优惠待遇,市民化之后,他们一方面担心相应的医疗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担心只是形式上的市民化,他们的身份在城市中还是得不到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农民市民化的积极性。而城市户口在参与社保、住房买房、子女教育问题上又有很重要的影响,这就会吸引农民转为为城市户口。
不难发现,从事劳动技术较低的工作的农民大多数是文化程度低、年岁偏高的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只能从事农业体力劳动,改变工作的弹性差。而劳动技术较高的农民多为年轻人,具备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足以承受市民化后带来的工作状态的改变;部分农民不想改变现有的生活环境,喜欢农村平和宁静的生活节奏。然而也有部分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现代化和方便繁华,期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造成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市民化意愿分歧;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担心市民化后,各项开支增多会使得其相应的收入减少,市民化意愿低于那些收入水平不高、希望通过市民化改变其工作环境,进而提高收入水平的农民;由于户籍因素而表示出低市民化意愿的农民主要担心市民化后拿不到农业、农村的补贴,在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政策上有所改变,享受不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最后只变成形式上的市民化。
3 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基于对江苏省溧阳市农民市民化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情况、对居住地的偏好、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以及对户籍的偏好程度确实影响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只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才能提高农民市民化的意愿,加速市民化进程。为切实做好农民市民化工作,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建议:
(1)重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 基本全部农民都具备农业工作技能,部分由于年龄原因放弃农业工作,绝大多数农民靠种地为生。市民化之后,他们失去了土地,由于学历限制,是他们自身技能无法满足城市要求,导致农民市民化后就业困难。因此,要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市民化意愿,就要解决他们市民化后生活保障问题,必须重視对市民化后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
(2)加强市民化后农民的人文精神关怀。在市民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乡文明建设,在农村多多普及城市的生活方式,调动农民对于城镇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农民就地市民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农民在生活方式改变上的担忧和顾虑。同时在城镇人口中普及社会主人翁意识的也非常重要。只有双管齐下,将人文精神关怀渗透到市民化前后的各个角落,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3)推广劳动力市场人性化规范制度。在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应积极为他们拓展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在农民市民化后劳动方式的转型期,应做到人性化规范劳动力市场,避免市民化后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产生自卑感、落差感和“局外人”心理。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者凭学历、技能等自主择业、自主竞争,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平等就业。
(4)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政策制度。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我国后发优势的良好体现。学习美国、英国、德国等先驱国家的经验,同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农民担心由于户籍制度的改变,将带来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应改变,自身权益遭到隐形损失。政府应针对
这一问题,制定明确的规章和制度,保障农民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积极主动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2-11.
[2] 陈前虎,杨萍萍.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5-319.
[3] 夏显力,张华,郝晶辉.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陕甘宁3省的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0-65.
[4] 彭小文,兰东,胡仁群.吉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14(2):15-16.
[5] 赖祖盛.海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61-362.
[6] 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探讨[EB/OL].(2010-09-16)http://www.chinacity.org.cn/cstj/zjwz/61004.html.
[7] 金三林.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政策取向[N].学习时报,2011-09-05.
[8] 城镇化扩内需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08.
[9] 宋仁登.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9] 王慧博.中国东西部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对比测量[J].社会科学辑刊,2013(3):64-69.
[10] 岳花艳.“合村并城”战略中郑州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3):94-97.
[11] 李代信,黄力明,覃合.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1):30-37.
[12] JAYACHANDRAN N.A probit latent variable model of nutrition information and dietary fiber intak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78: 628-639.
[13] 阳盛益.农民市民化的新议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1):20-27.
[14] 陈殿美.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15] 冷洪川.“新农民问题”解析[J].天府新论,2009(3):74-76.
[16] 田珍,秦兴方.农民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逻辑次序——基于农民群体分化视角[J].农村现代化,2010(6):79-83.
[17] 阮兴文.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与路径选择[J].开放导报,201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