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河保护区水量综合管理研究

2015-10-21胡庆武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输沙量径流

胡庆武

摘要 通过对凌河流域代表水文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分析,得出凌河流域的水沙变化规律。探讨了凌河流域典型水文站(朝阳水文站)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比较了不同水文站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同时,探讨了凌河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并对大、小凌河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等水沙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凌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于汛期(6~9月),且年际变化较大,径流量随沿程增大;而输沙量在山丘区随沿程增大,到达平原区随沿程减小。

关键词 凌河流域;水量管理;水沙特性;径流;输沙量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230-03

Abstract The water and sediment variations of Linghe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runoffs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at the representative hydrometric stations along Linghe River Basin. The annu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trends of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concentration at the Chaoyang hydrometric st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rends of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hydrometric stations were also compared. Meanwhile, the runoff variations along the Linghe River Basi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nd water of Large Linghe River Basin and Small Linghe River Basin were compar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Linghe River Basi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is distributed unevenly within a year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flood season(Jun.Sep.); the annual variation is significant, runoff increases along the way; while sediment discharge increases in hilly areas, and decreases in plain area.

Key words Linghe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and water;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

凌河是辽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被誉为辽西人民的“母亲河”,对辽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凌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1-4]。面对凌河流域的生态现状,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凌河流域“划区设局”,做出了实施凌河流域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的战略决策,以实现凌河保护区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综合管理。

凌河流域分为大、小凌河2个水系,人均水资源量约为400 m3。按照国际惯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 000 m3以上为丰水区;1 000~2 000 m3为中等贫水区;500~1 000 m3为严重缺水区;低于500 m3为极度贫水区。据此衡量,大、小凌河流域均为极度贫水区。凌河流域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绝大部分中小河流为季节性河流,72 h暴雨所产生的洪水占汛期径流量的90%以上,给开发利用带来难度[5]。凌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开发利用程度只有约30%,几乎没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在干流上已开发建设的控制工程在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发挥的作用很有限,规模大,供水量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3]。此外,由于干旱少雨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人为活动的干扰,流域内植被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致使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也造成部分河段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严重影响洪水排泄[6-9]。自1949年以来,大凌河发生较大洪水10次,平均每6 a就要遭受一次较重的洪水灾害;小凌河发生较大洪水9次,平均每7 a就有一次较重的洪水灾害。大、小凌河干流防洪工程的建设滞后于辽宁省中部地区的辽河干流、浑河、太子河,农村段堤防多集中在大、小凌河下游的平原区。防洪工程存在建设滞后、不配套、体系不完善、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了解凌河流域的水沙特性,进而加强洪水的预报与管理研究,对指导凌河保护区的水量综合管理,以及实现区域全面防汛抗旱减灾和保障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凌河流域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

1 流域概况

凌河流域总面积为28 416 km2,省内面积为25 151 km2,大、小凌河贯穿了辽西的大部分地区,涵盖了辽西5市的23个县、市(区),流域内居住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民族人口1 000多万。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68条,其中3 000 km2以上的大型河流共有4條,分别为大凌河、小凌河、牤牛河和细河,200~3 000 km2的中小河流有37条,100~200 km2的小型河流有27条,省内河道总长度3 167 km。

4 大、小凌河流域比较

4.1 径流量比较 由表1可知,大凌河流域各水文站年平均径流量为4.034亿~14.760亿m3,径流模数为1.85~4.89 m3/(s·km2);小凌河流域各水文站年平均径流量为3.111亿~4.805亿m3,径流模数为4.38~4.89 m3/(s·km2)。可见,大凌河流域年径流量大于小凌河,但径流模数小于小凌河。

4.2 输沙量比较

大凌河流域各水文站年平均输沙量为179万~1 120万t,输沙模数为353~598 t/km2;小凌河流域各站点年平均输沙量为120万~201万t,输沙模数为533~645 t/km2。可见,大凌河流域年输沙量大于小凌河,年输沙模数小于小凌河。

5 结论

凌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分析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于汛期(6~9月),且年际变化较大,径流量随沿程增大;而输沙量在山丘区随沿程增大,到达平原区随沿程减小。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今天,了解凌河流域各段的径流量与输沙量特性,对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维持河流生态需水要求,指导区域防汛抗旱减灾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加强区域洪水管理、推进防洪脆弱区堤防建设,以及治理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大凌河流域生态流量减少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2] 李延昌.凌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经济,2011(10):72-74.

[3] 孙长江,王磊,吴俊秀.大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46-49.

[4] 王宏昌,魏晶,姜萍,等.辽西大凌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426-2430.

[5] 洪耀勋,赵宏兴,魏国,等.辽宁省大凌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研究[J].水利經济,2010,28(6):30-32.

[6] 于洋,迟道才,陈涛涛,等.基于EMD的BP神经网络在凌河流域旱灾预测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45(1):68-72.

[7] 高鹏,刘作新,丁福俊.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58-66.

[8] 吴俊秀,张晓红,车延路.综合治理对大凌河流域泥沙影响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5,23(2):31-32.

[9] 李文,李守吉,余焕全,等.大凌河流域产沙特性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0,18(10):6-7.

[10]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1992-2008年[R].沈阳: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2-2008.

[11] 朝阳市水文局.朝阳市水资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12] 刘革,崔良云.辽宁省大凌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分析[J].吉林水利,2009(5):35-37.

[13] 高素丽.大凌河流域河道生态治理方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0-22.

猜你喜欢

输沙量径流
20世纪中期以来不同时段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
辽河干流辽中站河道冲淤变化趋势研究
小型水电站扩容增效水能与径流推算研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祖厉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频率曲线在荆江三口输沙量计算中的应用
Topmodel在布哈河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关于辽河干流河道冲淤量沿程变化规律探讨
探秘“大径流”
攻克“大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