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各县市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异研究
2015-10-21文琴罗世琼李聪洁等
文琴 罗世琼 李聪洁等
摘要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县域城市具有衔接大城市与广大农村的重要功能,研究其用地规模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城市地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ArcGIS10.0平台支持下,提取湖北省2010年各县市县城面积及县域总面积数据,结合各县市的社会经济等信息,利用GIS手动分级法对全湖北省各县域城市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域城市土地城市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相协调,即区域内土地城市化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以武汉市为中心,在长江沿岸平原区和重要铁路沿线县城面积与县域面积占比都较大,在经济边缘地带的鄂西和边远山区县城面积与县域面积占比都很小,而鄂中大部分县市占比比较大,鄂北和鄂南地区县市占比处于居中位置。
关键词 土地城市化;空间分异;地区差异;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215-03
Abstract Urban land sca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ization. County city has a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cohesion. Research the spatial and differential laws of the land use scal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urban geography process. With arcgis10.0 platform support, the extraction of 2010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city area of the county and the county a total area of the data, combined with variou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ocial economy, using GIS manu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each county city in Hubei Province were studi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unty, Hubei Province urbanization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land and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e area of l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 is a big imbalance, taking Wuhan as the center, in the plains and important town along the railway area along the river and the county area are larger than, on the edge of the economic zone of western HUBEI and remote mountain town area and the county area proportion are small, but EZHONG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than is bigger, north Ordos and area counties and cities of the center position,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Land urbanization; Space differenti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Hubei Province
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县城作为衔接大城市与广大农村的过渡地带,其城市化过程呈现出显著而独特的特点。从全国来看,中部地区的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只有湖北省的城市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3.2%;湖北省建成区面积在中部6省中也是最多的。研究湖北省各县市的土地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对于促进湖北省东西平衡协调发展,推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县市发展的合理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各县市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化政策,完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以上城市,研究主要针对东部城市展开[1-4],并主要集中于土地城市化的结构分析[5],内部景观斑块数量,土地城市化合理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6],城市化动力机制[7]等方面,主要研究某个较小范围内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及区域差异等[8],而对于整个省域的县市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规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笔者从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数据库提取2010年湖北省各县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信息,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等信息,利用GIS手动分级法,分析不同类别下的县市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湖北省各县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县市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为湖北省区域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跨108°21′~116°07′E、29°05′~33°20′N,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2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现全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东西长约740 km,南北宽约470 km,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5%。湖北省正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截至2011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 758万,户籍人口6 175万。湖北省城市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3.2%,并且其地区差异明显,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
1.2 数据来源
所使用的建设用地信息由对中科院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专题要素提取和叠加分析得到,所涉及的经济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年鉴2011》。
1.3 研究方法
1.3.1 县域城市优势度。县域城市优势度计算公式为:Pi=AiSi×100%(1)
式中,Pi为县域城市优势度,值越大,表示单位面积县域服务农村的范围越小;Ai表示某县市县城建设用地面积; Si为县城总面积。
1.3.2 手动分级方法。
利用ArcGIS平台,结合研究区域内各单元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影响土地城市化的因素,综合各县市城市优势度数据,通过GIS软件提供的分级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其中手动分级方法比较好地阐释了湖北省的县域城市优势度的分异规律,由此将湖北省各县市按县域城市优势度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高(Pi>10%);第二级,次高(1%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级结果 运用GIS软件中提供的手动分级方法,按照优势度大小对湖北省所辖各县市进行分级,结果见图1。 2.2 结果分析 2.2.1 第一级。 该级的城市面积优势明显,包括武汉市、荆州市、随州市、黄石市,空间分布较分散。4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好,常住人口多,城区建设面积用地大,地区生产总值大,交通便利。 4市都有各自发展的优越条件,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城区建设用地占比大;荆州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1.66亿元,其充分利用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机遇,加上三峡大坝的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水电问题,为荆州沿江产业带的发展带来空前机遇;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拥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称号,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90.12亿元;随州市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该区域代表了湖北省经济发展高水平高速度的趋势,城市化发展进程快。 2.2.2 第二级。 该级的城市面积优势较为明显,由黄冈市、咸宁市、孝感市、云梦县等18个县市组成。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鄂东南,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区和重要铁路沿线分布,空間上分布较集中。 孝感、咸宁沿京广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对于离散分布的老河口市、襄樊市、十堰市,主要沿汉丹铁路分布[9];枝江市和宜昌市沿长江沿岸分布,1998年洪灾后的枝江市灾后重建,尤其是枝江市沿高速公路的优势渐显[10],其建设用地扩展较大,由此占比也较大;云梦县处于平原地区,位于荆楚腹地,全线处于武汉的辐射范围内,并有京广、汉丹铁路,京珠高速,汉北河通汉水,交通便利;而对于距武汉较远的通城县,处于湘赣鄂3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岳九铁路通过,城区建设方向合理。 这些地区依靠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的地形,长江、汉江便利的水源,铁路、公路、黄金水运的便捷交通,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促进了其城市化发展速度。其的快速发展还受益于“一主,两副,六市,一江两带”[1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武汉城市圈”建设,这2个战略政策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等联系,促进了地区城市的发展。 2.2.3 第三级。 该级在城市面积的优势迅速降低,由汉川市、松滋市、荆门市、浠水县等18个县市组成,地域上主要分布在鄂中、鄂东地区,空间分布较分散。第三级所属大多东部县市属于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城市化较快,占比较大。 对于远离第二级县市的荆门市、当阳市、宜都市和枣阳市,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且沿河、江建设城区,紧邻国道、铁路,交通发达,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建设用地扩张快。对于相同的紧邻武汉的嘉鱼县、洪湖市、黄陂区等县市主要由于嘉鱼县、洪湖市等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城区建设用地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相似地理位置情况下建设用地大小的不同。 2.2.4 第四级。 该级城市面积的优势明显减弱,由钟祥市、沙洋县、松滋市等23个县市组成,空间分布较分散,县市主要分布在紧邻大别山、幕阜山等的低山丘陵地区和西部武陵山区。 恩施市在鄂西相对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恩施市的进一步发展,与鄂东其他市存在很大差距;秭归县虽处于西部地区,但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秭归县县城迁移,新建县城扩大了建设用地面积;丹江口市虽然在地域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其充分利用地区资源,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丹江口市利用其发展旅游经济,且其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都较好,但是发展后劲不足,政策不到位,建设用地占比相较于鄂东地区县市明显较小;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县等鄂中、鄂南地区的县市受地形条件限制,交通不便,常住人口相较于东部地区较少,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小,建设用地总面积较小。
处于西南的来凤县和咸丰县较于西部其他县市建设用地较大,主要因为其处于武陵山区腹地,周边的大经济圈推动着2县的发展,2县将自身定位为卫星城市,经济发展较于同地域其他县市发展较快,建设用地占比较大。
2.2.5 第五级。
该级在城市面积上无任何优势,由竹溪县、房县、竹山县等18个县市组成,从地域来看主要分布在鄂西,空间上分布较集中,地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起点低。
随县分布相对较分散,其虽然有良好的经济区域位置,处于鄂中被经济发展较快县市包围,但由于位置的得中不厚、紧邻不强、干道旁落、交通落后等实际情况,导致其与相邻县市发展的差异。由于鄂西的山区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用地类型转变及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西部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如兴山县2010年的常住人口为17.06万,地区生产总值为44.1億元,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建设用地占比少。
3 结论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年湖北省县城面积数据和县域总面积数据,利用ArcGIS平台,研究区域内不同聚类标准下的80个研究单元建设用地城市化的差异性、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 基于2010年县域城市优势度数据,湖北省各县市面积优势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东西差异较大。
(2) 各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第一级分布较分散,地区生产总值高,发展条件优越;第二级主要环第一级城市分布,充分利用第一级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和自身发展优势促进其建设用地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提高;第三级从空间上看分布较分散,主要分布在鄂西、鄂东地区;第四级主要分布在鄂北、鄂西部分地区;第五级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空间上较集中,由于地形、交通等条件的制约,限制了鄂西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
(3) 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生产环境(交通、经济位置、政府政策等)与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经济)[12]对整个湖北省各地区的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影响。河流、地形上城市建设的基础因素,表现为研究区域内的总舵县市沿江、沿河、沿地形平坦地区建设城区;交通、政策、人口和经济状况则是影响县市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这4个因素与县市城市化进程及建设用地大小成正比分布。
(4) 对于处于相同地域但具有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及城区建设用地大小的县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政府应该系统科学地制定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乐,朱建玲,刘南,等.浙江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3):494-500.
[2] 秦鹏,陈健飞.县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结构特征——以广东省惠东县为例[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2008:805-811.
[3] 张峰,张新时.北京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128-1132.
[4] 翁莉.浙江省县级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5] 李红,张重阳,董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聊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2-254.
[6] 姜世国,周一星.北京城市形态的分形集聚特征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6,25(2):204-212,369.
[7] 洪军,江南,于雪英.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2):58-61.
[8]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9] 王璐.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12-13.
[10] 王宏志,宋明洁,李仁东,等.江汉平原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4):416-421.
[11] 鲍宏礼.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黄冈经济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3.
[12] 宋明洁.荆州市农村聚落空间格局:层次与聚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