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5-10-21肖海
肖海
摘要:目的: 对比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72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两组后,西妥昔单抗组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抗EGFR),贝伐珠单抗组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抗VEGF)。两组间对比:治疗效率、中位生存期。组内对比:对比一线和非一线治疗总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结果: 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率、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组内均显示一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优于非一线患者,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臨床疗效均较好,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但在一线患者中疗效和生存期远优于非一线患者。
关键词:抗EGFR;抗VEGF;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临床疗效
临床上大肠癌位于我国癌症病死率前五位,目前其发病趋势仍逐年升高。目前大肠癌治疗主要手段为手术,并以化疗作为辅助方案,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存状况,但其生存期仍比较短。在临床上,分子靶向药通过将肿瘤细胞异常生长信号进行特异性阻断达到抗肿瘤效果,为临床大肠癌治疗提供新方法。分子靶向药有非细胞毒性生物学效应和特异性靶点特性,其具有强靶向作用,毒副作用少,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常用靶向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前者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后者主要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2]。本研究对比了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72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西妥昔单抗组男女各为20例和16例;最低31岁,最高69岁,中位岁数为(43.14±8.34)岁;一线和非一线例数分别为22例和14例。贝伐珠单抗组男女各为21例和15例;最低30岁,最高68岁,中位岁数为(43.56±8.17)岁。一线和非一线例数分别为23例和13例。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病灶,ECOG评分0-2分。距离上次治疗时间在4周以上的为非一线治疗。首次治疗者为一线治疗。两组患者中位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可比性高,P>0.05.
1.2方法
西妥昔单抗组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抗EGFR),第一次剂量为400mg/m2,静脉滴注时间>2小时,并以维持剂量250mg/m2静脉滴注时间>1小时。在单抗用药前半小时给予40mg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在靶向治疗药物用药后1.5小时使用化疗药物。联合化疗方案为:第一天用85 mg/m2奥沙利铂静脉滴注和180 mg/m2伊立替康静脉滴注。第一、二天给予静脉推注400 mg/m25-FU,并给予600 mg/m2Fu持续22小时泵入。同时给予200 mg/m2亚叶酸钙,一个周期为两周。在化疗前均给予止吐药物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西妥昔单抗为每周给药。
贝伐珠单抗组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抗VEGF)。给予15mg/kg静脉滴注,一个周期为4周,为双周给药。化疗和其他方案同西妥昔单抗组。
两组间对比:治疗效率、中位生存期。组内对比:对比一线和非一线治疗总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
1.3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根据实体瘤疗效判断标准(RECIST)进行评估[3],包括CR、PR、PD 和
SD四个级别。总有效率包括CR、PR的总效率。出现无法耐受者、出现新病灶或病情进展者均停药。治疗之日开始电话或专科门诊随访半年-3年,对患者中位生存期进行评估。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而中位生存期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结果比较
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率、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组间结果比较
2.2组内结果比较
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组内均显示一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优于非一线患者,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组内结果比较
注:与组内一线患者相比,*表示P<0.05.
3.讨论
西妥昔单抗可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胞外区域特异性结合,促使EGFR表达降低,对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进行阻断,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西妥昔单抗与化疗结合治疗与单纯靶向治疗相比其效果更优[4]。而贝伐珠单抗则跟VEGF结合,对血管发生信号级联反应进行阻断,其用于化疗失败晚期大肠癌患者仍有较好的效果[5-6]。
本研究显示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率、中位生存期无明显差异,提示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均较好,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
但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组内均显示一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优于非一线患者,但在一线患者中疗效和生存期远优于非一线患者。这可能是因此初次治疗者多数为病情较轻,病灶较少且肿瘤负荷比较轻,同时,还可能跟耐药细胞数量比较少相关[7]。
参考文献:
[1] 刘学伟,程龙伟,柴淑梅等.西妥昔单抗及贝伐珠单抗治疗KRAS基因野生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6(21):6003-6005.
[2] 范钰,卫菲菲,束永前等.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对转移性大肠癌患者血清微小RNA-29a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0):2290-2292..
[3] 金钟,马蕾,何铁汉等.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2511-2513.
[4] Cheng L,Eng C,Nieman LZ,et al.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by anatomic site and disease st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6 to 2005[J].Am J Clin Onco1,2011,34(6):573-580.
[5] 郭伟剑.转移性大肠癌化疗方案的选择[J].中国癌症杂志,2013,17(7):555-558.
[6] Jing Gao, Ting-ting Wang, Lin Shen, et al. Winld-Type KRAS and BRAF could predict response to cetuximab in Chines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Chin JCancer Res,2011,23(4):271-275.
[7] Bokemeyer C, Kohne C, Rougier P, et al. Cetuximab with chemotherapy (CT)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Analysis of CRYSTAL and OPU Studies according to KRAS and BRAF mutation status [J]. J Clin Oncol,2010,28(15S):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