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

2015-10-21郭猛曹虎耿士均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城市广场生态设计植物造景

郭猛 曹虎 耿士均

摘要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城市广场的功能分类和城市广场目前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以苏州桂花公园广场为实例,具体分析广场植物造景的模式,以期为今后广场造景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211-03

城市广场是城市地域特色和风貌文化的展示舞台,能增强城市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展现城市的魅力。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软景部分,融合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大众的审美追求,对形成特色广场文化景观起到点缀作用。合理的配置不仅可以发挥植物的生态功效,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特色的城市生态和文化环境[1]。就以往成形的模式来分析,城市广场的植物景观在空间组合、品种、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缺乏设计的变化和新意,不能全面反映城市的特色与文化底蕴[2]。所以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对城市广场中常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改善城市环境,营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城市广场分类和功能

1.1 城市广场分类

广场从功能性质的角度主要分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市政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等,但现实生活中的广场兼具多种使用功能[3]。作为城市公共活动和休憩空间的联系节点,设计者们不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市场实地调研,立足于视觉享受、工艺水平、文化底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场地设计的人性化5个维度,打造越来越多的现代本土化的景观广场[4],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

1.2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功能

城市广场作为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节点元素,可以增加城市公共区域的园林绿地空间,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可识别性景观元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城市商业地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的商业契机[5]。园林植物作为城市广场有生命的景观,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发挥其不可取代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特色功能。

从景观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广场与城市道路紧密相连,其开敞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城市的导向性节点,配置上体现地域特色景观的园林植物,加强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 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园林植物能改善城市小气候,组建和分割室外空间,并表现出季相色彩,展示地域特色、岁月变迁和乡土风貌[6-8]。植物的适地适树原则决定着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受温度、土壤理化性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差异性。从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考虑,园林植物本身的外形特征属性(枝条、树干、外形、植株颜色、花、器官、果实等观赏要素)结合特有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使造景设计和实践者在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布局时融入特定的人文意境,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使建筑等硬性景观与园林植物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富有意义的特定人文地域景观。

2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城市广场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来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汇总总结和对部分开放性城市广场的实地考察,发现现阶段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追求气势,偏重绿地率而不注重绿量,降低植物生态效应的发挥效率;对植物种子资源开发不足,忽略对乡土树种的利用,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使得许多有生态和经济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尚未被挖掘;忽略植物生态习性的南树北栽,盲目跟风,模仿欧陆风格和热带风格等,导致植物长势不良,不适应新环境,甚至死亡;利用大树进城而达到快绿的效果,由于被移植大树的根系和树冠创伤很难恢复,树体衰弱且逐步丧失环境与生态功能,成为绿色弱势群体;忽略植物因四季变化的适应性调节和对气候生境变化的特殊表现,季相色彩不明显;实践栽植过程中不讲实际效果,缺乏科学养护,在城市特殊的生境下导致植株的长势偏差[9-12]。

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景观行业的实践经验,认为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应该融合植物造景生态原则、植物的文化内涵和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从施工现场的原始环境和广场的景观设计立意出发,结合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考虑季相色彩的变化和立体层次的效果。选择植物时候适地适树,以景观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为主基调,合理搭配珍贵树和乡土树、速生品种和慢生品種的比例,充分展现植物景观的生态原则和文化内涵[9,13]。

3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模式研究

3.1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基础

城市景观的平面布局中,广场与道路紧密相连,形成合理的导向空间,点、线、面的立体有机构成与动态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城市面貌。城市广场的独特功能要求其绿化配置方式在满足生态科学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城市文化特性,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内满足不同的功能,还要起到调节城市空间节奏和韵律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植物配置作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视角重点,其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特殊性及其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植物造景的不同艺术角度分析,植物的合理布局要体现出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利用植物构建出良好的广场生态景观环境空间,同时广场也在植物的多样性变化中展现出独特的情趣。从植物品种选择角度分析,植物造景应该在充分利用原有现场地形和乡土植被绿化的基础上,突出植物多样性特色,增加植物种群的密度和丰富度,丰富植物群落结构,交错分布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观,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园林。从科学性的植物配置角度分析,灵活运用植物外形特征及叶花色等形态差异的对比,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表现及立体复合层次的垂直分布,转换平面绿化的观念,利用复合开发的优势,探索空间绿化、曲线绿化的建设思路。

3.2 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观赏特性和季相景观

3.2.1 广场植物造景的观赏特性。

广场植物造景的观赏特性表现为视觉性和非视觉性两个角度的功能性判断。从视觉性角度分析,园林植物的本身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四季时序的变化更替而发生形体、颜色、质感等方面的变化,因其生命力的差异和植株品种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观赏特色。植物的立体复合层次的垂直分布,使乔木-灌木-攀缘植物-地被植物-草坪等呈现多方位多局面立体复合群落结构和观赏视角。从非视觉性角度分析,园林植物可以发挥如防风固土、净化空气、除尘降噪等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功效。

3.2.2 广场植物造景的季相色彩景观。

园林植物的季相色彩景观是指植物对土壤、气候环境和生境的一种适应性体现,表现出如春花、夏叶、秋果、冬枝等丰富多彩的景观,从而使城市广场的园林植物景观富有动态美。植物的干、枝条、植株叶片、花色、果实等色彩丰富,大多数园林植物在春季开花,秋季结果,其形态随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序的变化,形成树木的展叶与落叶,叶、花、果的色彩变化等观赏元素,构成了丰富直观的植物季相色彩景观。在城市广场植物造景时,处理好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变化,进行合理的配色设计,从而产生具有时令特色的季相效果。

4 案例分析

苏州市桂花公园入口广场在改造前的现状是功能叠加过多、视觉形象显小且散漫,功能引导性差。从整体来分析,表现为平面过于复杂拥挤,看起来有构图,实则漫无方向,未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图1)。

笔者所在团队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对公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变平面叠加为立体叠加,使得每一个平面上的功能块相应减少,且各自的功能不受干扰,整体的功能块并未减少;对于视觉形象局促且杂乱无章的问题,通过分区分块分组团,人车分流,理清脉络;改善视觉引导性差的问题,可以建立合理的Logo标识强化轴线,使整体的设计展现于平面,简洁而不简单。

整体的设计思路要点为:平面简洁舒朗,强化Z轴设计,变一张平面为上下两张平面(广场功能在上,停车场功能在下),并巧借现场地形进行人车分流,设立缓冲玄关区,整体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清晰,軸线和形象分明(图2)。

植物设计方面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尽可能满足市民游览公园时收获色、香、味的美感享受。软景中,上木选择榉树作为入口处的行道树阵,显得庄严大气;整个场地中配置桂花、樱花、银杏、青枫、香樟,视线的角隅里和围墙边上栽植少量的红哺鸡竹和刚竹等。从上层植物平面整体布局来分析,主要以观赏性的常绿园林植物为主,辅以色叶树种,保证一定的季相色彩。中下层植物品种选择主要考虑观赏性和植物的色彩,选择毛鹃、红叶石楠、洒金桃叶珊瑚、银边黄杨、栀子、日本矮栀子、麦冬草,在色块的收边处统一用葱兰点缀,景观节点处辅用灌木球修饰。从植物的下层平面布局来分析,设计时保证了公园的功能,用多种颜色的矮灌和地被植物,丰富植物的色彩和品种的多样性,避免色调单一造成的视觉疲劳,给游人以唯美的视觉享受(图3)。

5 小结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广场作为城市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是建设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不断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城市广场的绿化美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所以今后的城市广场植物造景设计中,应选用观赏特征明显且观花期较长的植物,保证常绿树与落叶树合适比例及季相色彩效果,大力开发乡土植物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多样的城市园林景观,在满足植物造景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类型结构多样性、植物观赏特性多样性、植物景观时序多样性、植物景观空间多样性、植物与硬质景观的融合性、植物与生境的和谐性、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打造特有的广场环境和氛围,展示城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关彦来.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2] 周妍.辽宁大连城市广场景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3] 张锋.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66-14868.

[4] 孟瑾,陈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7072-7074.

[5] 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6] 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6-41.

[7] 包志毅.园冶论坛:植物景观的价值[R].中国南京,2010.

[8] 刘霞.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9] 吴国荣,郭青媛,王长富.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本土化景观的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53-7054.

[10] 丁杨.南京市现代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1] 徐育红,胡红.关于城市广场植物造景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9-142.

[12] 周湛曦.现代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13] 王存宝.景观设计生态背景下的本土文化表达[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城市广场生态设计植物造景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南宁市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