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优生思想与逐月养胎的探析

2015-10-21高利红阚晓晴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11期

高利红 阚晓晴

【摘 要】优生学从古至今都是一门重要学科,中医的优生思想在妊娠保健及治疗妊娠并发症等方面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医分经逐月养胎理论在优生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一面,逐月养胎以中医的五行藏象理论为指导,结合胚胎的发育规律及妊娠的病理、生理特点,在指导整个妊娠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医优生思想;妊娠期优生;分经养胎

中医自古就有治未病的传统,从胚胎开始预防可谓是最早的治本。所以妊娠期间母体的养护凸显出其重要性,“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母只有元气充足,才能形成优良的胚胎,孕期作为生命形成发育的最早时期对生命个体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母体健康才有利于胚胎的发育。中医理论中的分经养胎理论就在整个妊娠优生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优势。

1 中医优生思想与逐月养胎学说的源流

1.1 中医优生思想的源流

优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娶妻不娶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择偶观点。《内经》总结先秦时期医药学实践经验和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形成一套养生保健观点,同时形成中医优生思想的理论基础。秦汉时期中医优生思想已初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优生思想的框架已基本建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各代医家总结经验并继续发展,从理法方药、饮食起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对优生思想进行补充,形成中医优生思想体系[1]。

1.2 逐月养胎的源流

逐月养胎法由北宋徐之才首创,继承了分经养胎的理论,妊娠十月依次由肝、胆、心包、三焦、脾、胃、肺、大肠、肾、膀胱所养。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有“一月名曰留(流)刑,食饮必精,酸羹必熟……二月始膏,勿食辛臊,居处必静……三月始脂,果隋(蔬)宵效……四月而水受之,乃始成血……五月而火受之,乃使成气,晏起口沫……六月而金受之,乃使成筋……七月而木受之,乃使成骨,居燥处……八月而土受之……九月而石受之乃使成毫毛……”的记载,可谓是逐月养胎的最早的源头。 [2] 《金匮要略》、《脉经》等著作中都有所发展,《逐月养胎方》专篇立论,后世历代医家对逐月养胎学说都有所发展。

2 妊娠期母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优生保健

2.1 妊娠期母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胚胎发育过程与母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从受精卵的着床到胎儿成形及娩出体现了生长壮老已5个化生阶段[3]。逐月养胎理论中将妊娠十月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联系,分为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五个不同阶段,说明胚胎生长发育的过程即是五行气化的过程[4]。

妊娠1、2月为胚胎受精着床阶段,此期胚胎处于萌芽阶段,属木,胎元还未稳固,肝胆主之,易升发太过,随冲脉之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先兆流产等。妊娠3、4月胎儿已初具人形,骨骼开始发育,需要较多的热量来维持[5],属火,心与三焦主之,平素有火者易致胎热气逆,心悸而胸隔胀满[6]。妊娠5~6月胎儿迅速生长,胎元已固,属土,脾胃养之。妊娠7~8月骨骼已成,肌肤润泽,毛发生长,各器官基本发育成熟稳固[7],肺与大肠主之,若肺气亏虚,不能通调水道则易出现子肿、子满等。妊娠9~10月胎儿“五脏具备,六腑齐通”,肾与膀胱养之。

2.2 妊娠期母体的胎养及意义

《列女传》中有“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能为胎教。”《女客百效全书》中“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端正庄严,常口谈正事,于子贤能,宜看诗书,欲子美,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正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历代医书中也都有对妊娠期用药禁忌的记载,妊娠期的用药以不损伤胎元为本。 《三因方》中:“古人立胎教,能令生子良善、长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盖须十月之内,常见好境象,无近邪僻,真良教也”,则明确指出胎教的意义。从众多古籍文献中可见,中医胎教理论主要集中在情志调节,饮食调养,妊娠期用药方面[8]。妊娠期重视孕妇的心性修养,饮食调理,针药的应用,既体现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护的原则。

良好的胎生期环境对于胎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及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胎儿在母体中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妊娠期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3 现代优生学的研究进展

现代优生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强调降低病残儿的出生率,提高人群的整体素质,不仅仅局限于遗传学上还要防止各种非遗传性的疾病及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新生儿疾病等[9]。现在优生学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出现了遗传优生学、环境优生学、基础优生学、社会优生学等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选择性的流产等措施的实施,以及对孕期营养的重视不断加强,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也是以优生优育为目的。胎生期环境的不断优化使人类遗传基因的潜在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夏秋.基于中医优生思想的孕前風险评估模式研究.2012博士论文.

[2]李欢玉,雷磊.浅析《胎产书》的胎孕胎育理论[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5):15-17.

[3]张建,李会春.中医运用逐月养胎法临证经验[J].社区中医药,2010,36.

[4]王慧.对杨宗孟教授分经养胎学说的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0,18,(12):80.

[5]罗希铮.对巢氏十月分经养胎治浅见[J].福建中医药,1986,6.

[6]蒲远禄.试评逐月养胎学说[J].四川中医,1997,5,(2):3.

[7]肖雯晖.分经养胎法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3):244-245.

[8]陈蕾,杨丽萍,等.胎教理论与DOHaD学说[J].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9]冯红梅,元俊鹏.试论优生学及其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就[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