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纸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2015-10-21刘勇先
刘勇先
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阶段,官方、地方以及学者、商界、宗教界等兴起办报热潮。
陕西安康市群众艺术馆曾展出杨建安收藏的旧报纸近百种,现择其一二介绍。
1.《南洋日日官报》,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三日”出版的“第四百十六号”一期。其右侧印有“大清邮政局特准挂号立卷之邮件”、“本报在江宁城内二道高井”。《南洋官报》系清末南洋大臣所办封建官报。1904年2月16日在南京创刊。由南京官报局出版,局设南京省城二道高井。是商约大臣吕海寰、伍廷芳以南方洋務商务日繁而奏请仿《北洋官报》 创办该报,具体由江苏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总编纂茅谦。初创时为两日刊,1905年3月起改为旬刊,1909年1月起为清末南洋大臣所办封建官报。线装书形式,有光纸铅印。每期8至10余页,约两万字。设有圣训、督院辕门抄、著录文字、奏议录要、南洋公牍、学务要门、时政纪要等栏目。其销售范围为江苏以南沿海及长江各地。1911年9月停刊。
2.《政治官报》,系清末光绪、宣统年间的官报,是一种由清政府各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机关报刊。这张《政治官报》是“西历一千九百十年三月三号”(即1910年3月3日)的一张;报头右侧印有“宣统二年(1910)正月二十二日第捌百叁拾玖号”、“本局设立北京东长安牌楼王府井大街”、“电话内城总局第二百零一号”。此报政治上,它服务于清王朝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新闻发展史上,作为晚清报业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古代形态报刊的终结,提高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刺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许多新闻史著作中对于清末统治阶级官报活动的描述,大体上仍停留在上世纪20年代戈公振先生提供的资料上,只提及10种左右官报的名称,然后简单从政治上给予一否定性结论;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一现象。因此,官报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新少年报》,这是“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一日”出版的“第八号、总一0八号”一张。1946年2月,正是红梅绽开的时候,料峭春寒中,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上海,一份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少年儿童报纸——《新少年报》诞生了。它的出生,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然而,它的出生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内容包括时事新闻(第一版),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第二版《大自然大社会》),文艺(第四版《小故事小图画》),及读者园地(第三版《少年园地》),注重图文并茂,形式比较活泼。创刊号刊头《新少年报》四字是著名教育家、民主斗士林汉达题写的。创刊号头版头条刊登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四项诺言”,在同一版上同时刊登国民党特务在重庆沧白堂惨杀进步人士的消息,揭发了反动派伪装民主、屠杀人民的罪恶。报纸的鲜明立场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注意,创刊号又在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助学庆功会上推销,当送报的同志离开会场时竟被特务盯上了,好不容易绕了不少圈子才把“尾巴”甩掉。为了使报纸能够生存下去,避免敌人注意,党组织决定改变报纸版面形式,从第四期起改由王业康用左手模仿儿童字体题写刊头“新少年报”四字,报纸也改用五彩色纸印刷了。
蒋文焕是《新少年报》的领导人,也是《新少年报》的作者,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都有他的作品。令人万分愤慨和惋惜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害致死。昔日《新少年报》的小读者和他的战友深深怀念着他。
4.《大报》,报头题字落款“袞存”;这是一张“阴历年戊辰四月十六日”版(戊辰年即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的“第二百八十六号”一张,报头下印有“馆址:南西藏路育仁里五七七号”;一版报头下还刊有“南京路抛球场《快活林》电话中八五八号”、“跑马厅华安大厦下层独霸申江的中西餐茶点面食之《学园》”的广告。我们从“南西藏路育仁里”、“南京路”、“跑马厅华安大厦”等地名来看,此报是上海民国时期的报纸。从现有资料只查到“周瘦鹃题写报头的《上海花丛报》、《大报》与《闲话皇帝》”。《大报》1924年11月27日创刊,发刊词为《阅报诸君公览》。
5.《安东日报》,这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出版的“六六五期”一张。报头下印有“社址:安东市二四号”。1945年11月22日《安东日报》创刊,安东省政府副主席刘澜波题写了报头。报面为四开两版,周六刊。陈楚任社长,白汝瑗任总编辑,姜丕之任副总编辑,刘敬之任编辑部主任兼通讯部长,吉伟青任总编室主任兼秘书处主任,邢路任采访科科长,郭允贤、耿兆贵先后任通联科科长。11月23日《安东日报》第二期发表了刘澜波的题词:“说老百姓要说的话,做老百姓要做的事,为东北人民大众的民主自治而奋斗。”12月2日中共安东省工委作出《安东日报》为省工委机关报的决定,由江华、林一山、许言、刘汉、陈楚等组成党报委员会,以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同时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陈楚任主任,白汝瑗、姜丕之、刘敬之、吉伟青、邢路为编委会委员(注:安东省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在中国东北东南部,1947年国民政府将满洲国原设的安东、通化二省合并而成。省会为通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北部划归吉林省、南部划归辽宁省)。
6.《燕东日报》,这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出版的“第一百三十五号”一张。隶书竖排报头,其下印有“社址:昌黎城内南街”。此报系民国时期河北省昌黎县的地方报纸。杨悌忱,字久慈,昌黎城关人。于20世纪30年代初创办《燕东日报》(辟有文艺副刊),开设北方书局。其平生对地方文化建设颇为关心,1953年8月博览群书,遍询遗老,编纂成《昌黎古塔遗闻》一书。此书未刊印,抄本藏县档案馆。
7.《新崇明报》系民国老报纸。这是“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四日”一期,4开4版正常发行版,套版,黑白;隶书报头上边印有“上海特务机关崇明班特许登记”;报头右侧印有“馆址署前大街”、左侧印有“本报售洋二分”;“第二四七号”应为这张报纸的期次号。这是上海所辖县区之综合题材性地方报纸。
8.《北平日报》,这一期报头竖排并套红,出版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十七日”,“第五一九号(期)”;报头下印有“馆址:北平钱粮胡同七一号”、“发行人季迺时”。报头右侧印有“内政部登记证京警字第六号”、其左侧印有“中华邮政登记认为一二类新闻纸”。《北平日报》的主编,可能是季迺时。《北平日报》1946年8月15日创刊。这是民国北平政府发行的4开报纸,套版,其他套色,印刷精美。
9.《生活报》,这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的“第八十二号”一张。主编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剧作家。河北省丰润县宋家口头村人,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经济系肄业。1930年5月28日首次以“宋之的”为笔名在《新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黎曙》,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领导新地剧社、大地剧社等,并且参加了夏衍领导的左翼影评小组,1935年赴太原任西北影业公司和西剧社编剧,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4月17日,因患肝癌去世,年仅42岁。宋之的1946年后任山东大学教授、东北文协《生活报》主编。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后,历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研究室主任,总政治部文化处处长兼《解放军文艺》总编辑,中国文联第一、二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届理事,中国政协第一届常务理事,《剧本》月刊主编。
10.《中苏日报》,这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二日”出版的“第五百五十号”一张,报头行书竖排,其右侧印有“内政部登记证京警辽字第二号”、其左印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五日创刊”,报头下方印有“社址:沈阳市北市区康寧街四段五九号”。该报创办人胡赓年。据台湾艺人胡因梦自述:父亲出生于1905年,老家在东北沈阳。追溯他的宗谱,胡并非他真正的姓氏,赓年也不是他原来的名字。他本姓瓜尔佳,属于满洲正红旗贵族。抗战爆发,青年学子纷纷投入报国的行列,父亲就在那个时期加入了国民党。他先是担任中央军校的教官,后来转赴韩城县当县长,接着被委派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后转任《中苏日报》社长。
11.《申报》,这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六日”出版的“第二万四千五百六十四号”一期。报头下印有“发行人陈景韩”、“地址:汉口路三零九号”。《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报。
12.《中报》,这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版的“第一千零九十三号”一张,报头楷书竖排套红,报头下行书署款“汪兆铭题”。汪兆铭(1883—1944),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报头下印有该报“地址:南京朱雀路一一一号”,这说明该报是南京地方的报纸,但不知主编是何人。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展出旧报近百种,它们不过是晚清、民国时期千百种报刊的一小部分,但给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