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龙泉青瓷香盒、香瓶鉴赏与研究(上)

2015-10-21雷国强李震

东方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

雷国强 李震

古代文人品香“隔火熏香”之法及其配套香具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鉴赏宋代瓷器时这样指出:“就拿虽为陶匠所烧,却供士大夫所用的瓷器来说,宋代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上与唐(三彩)之鲜艳,下与明清(青花瓷)之俗丽,都迥然不同。所有这些,体现出一个规律性的共同趋向,即追求韵味;而且彼此呼应协调,相互补充配合,成为一代美学风神。”(注释1)的确如此,就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而言,两宋时期文人注重内心自省,崇尚古雅、自然、简洁的美学意趣,追求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在生活中十分强调艺术的审美意趣体验,宁静的心绪享受与雅致的韵味追求。这一点在宋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插花、挂画、斗茶、品香”四件雅事之中就表现与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以品香而言,宋人为追求香料所散发出的纯正特殊的香味,不仅在香料配制开发上大动脑筋,发明了大量的香方,而且在香品焚烧方式上也创造出隔火熏香之妙法。

所谓“隔火熏香”,就是通过炉具采用隔热的银叶片或云母片来烤炙香品,使香品发香而不直接燃烧以免产生焦臭的味道。“隔火熏香”之法虽然程序繁琐,但其使香品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香味亦更为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品香鉴香过程中更多的情趣,所以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隔火熏香”之法在使用时需要更多的配套器具。宋人陈敬所著《陈氏香谱》就专门编列了《香品器》一卷。其所撰录的宋代流行和使用的香器有:香炉、香盛(盒)、香盘、香匙、香箸、香壶(瓶)、香罂。(注释2)

焚香方式的艺术化也提升了宋代香器制作的工艺艺术水平。关于我国古代香器工艺水平及其功能与使用方法,明代文人文震亨在其《长物志》中这样点评道:“(香炉)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惟不可用神炉,太乙,及鎏金白铜双鱼、象鬲之类。……隔火、砂片第一,定片次之,玉片又次之,金银不可用,以火浣布如钱大者,银镶四周,供用尤妙。匙箸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式。箸瓶、官、哥、定窑者虽佳,不宜日用,吴中近制短颈细孔者,插箸下重不仆,铜者不品。” (图1、2,注释3)

古人焚香时,常用的这些香具,大约自元明时期就形成了香炉、香盒、香瓶以及箸与香匙结合的固定配套组合,即俗称的“炉、瓶、盒三事”。明清时期,炉瓶三事的组合已成为室内家具配置以体现主人身份和生活品位的精巧陈设之定式,至今我们尚能在明代小说木刻插图中见到这种场景(图3)。

在清代据乾嘉时期所编的《倦勤斋陈设档》中亦有所记述:“倦勤斋的西稍间设宝座,宝座上铺绣黄缎坐褥,其右设红雕漆梅花式香几,几上陈设‘青白玉有盖炉、瓶、盒一分。” (注释4)炉瓶三事之陈设,不仅帝皇之家是如此,一般文人雅士亦将其视为日常家住生活的常用钟爱之物。清代风流才子戏剧家李渔在其所著的《笠翁秘书》(《闲情偶寄》)器玩部中就专门讨论了炉瓶使用之事。其言:“炉瓶之制,其法备于古人,后世无容蛇足。但护持衬贴之具,不妨意为增减。如香炉既设,则锹箸随之,锹以拨灰,箸以举火,二物均不可少。”(注释5)

宋代龙泉青瓷香盒鉴赏与研究

香盒,即盛放香料的器具。我国古代先民自脱离焚烧香草的远古时代,而发明使用含树脂的香料以及采用各式香料配制合成各式香品之后,为防潮亦为了防止香品的香气泄漏,同时便于焚香之时的取用,各种盛香之器就应该随之诞生。就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而言,我国最早发现的盛香之器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只口径为9.5厘米的红漆香盒。(注释6)北魏时期佛教大兴,作为礼佛用品的香盒也已在寺院僧侣中普遍使用。洛阳龙门石窟,刻于北魏的龙门石窟弥勒洞北二洞,窟顶就刻有一飞天持香盒的场景。隋唐之时,盛放香料之器,不仅在造型之上已定型,而且已有专门的名称——香宝子。香宝子一般以金、银材质为主,造型以高脚长筒带盖为定式。使用时分置香炉两侧,供养佛前(图4)。

至宋朝,士大夫阶层热衷品香,研制合香成一时之风气。在这种社会文化风尚的带动之下,研究香学俨然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学识与才情的一种表达与展示的方式,因此关于香料辨识,香具名称考究以及用香制度与方法讨论的香学专门著作迭出。宋代香学专著,广涉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以及香具等内容。其代表专著有: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在此背景之下,就宋代盛香之具之形制与名称而言,亦已趋于统一与定型。如宋人陈敬在其编撰的《陈氏香谱》一书就专列香品器具一卷。其中关于香盛条就这样解析道:“盛即盒也,其所用之物与炉等,以不生涩、枯燥者皆可,不用生铜,铜易腥渍。” (注释7)宋时香盒形制大都以扁平盒式为主,材质以金、银、漆、瓷为主,其中尤以漆盒和瓷盒为多见(图5)。

漆器香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代雕漆剔红桂花香盒。该盒直径8.7厘米,高3厘米,盒盖面剔红锦地桂花纹,盒分子母口,外壁分上下剔刻联勾回字纹,盒底有“黑林秘玩印记”。(注释8)刻盒据著名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考证当为宋代盛香之用的漆器剔红香盒。

瓷器香盒。宋代瓷器香盒,形制与宋代剔红漆器香盒大致相同,扁圆形,子母口,北宋时这类瓷盒的专业名称是“合子”。1975年江苏省镇江火车站出土一件八角形景德镇窑烧制青白瓷扁盒。此盖盒浅腹平底,底部印有“□家合子记”的戳记。此为见证宋代同类型器物名称为“合子”的实物明证,藏江苏省镇江博物馆。(注释9)关于宋代此类瓷盒用作盛香之具的,具有明确用途文字记载和记年材料的出土实物为河北易县静志寺舍利塔塔基出土的一件定窑白瓷盒。该盒直径10.6厘米,盒盖微拱,顶心刻划两道弦纹,盒腹斜收,底为矮圈足。盒内墨书三位施主姓名,又名施香一两或半两,且署明年月为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题记。(注释10)

龙泉窑在宋代亦烧造了大量的青瓷瓷盒。目前发现的青瓷瓷盒,就其功能而言,主要可分盛放香料的香盒和女人梳妝之用的粉盒两款。

(一)龙泉青瓷香盒

1.宋龙泉青瓷牡丹卷草纹香盒,福建省浦城县文化馆藏(图6)。高4.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2厘米。扁圆形,带盖,子母口,平底。盖面微鼓,中间刻缠枝牡丹卷草纹,胎质灰白,施青灰釉,外底无釉,呈灰红色。(注释11)

2.宋龙泉青瓷兰草纹香盒,惜瓷草堂藏(图7)。高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3厘米。扁圆形,带盖,子母口,平底。盖面微凸,中间刻兰草纹。胎质灰白,施青灰釉,外底无釉,呈灰红色。

3.宋龙泉青瓷刻花纹香盒,浙江博物馆藏(图8)。高3.2厘米,盖面鼓凸,面刻折枝菊花纹,子母口,平底,施青釉,釉色清亮,底面露胎呈灰白色。

4.宋龙泉青瓷刻花圆盖香盒,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藏(图9)。高4.1厘米,直径9.6厘米。圆盖面刻缠枝花纹,子母口,施青釉,釉质失透呈玉质光泽,外底无釉,呈灰褐色。

(二)龙泉青瓷粉盒

图10,北宋,龙泉青瓷粉盒,松阳县博物馆藏。

直径12厘米,中间微鼓,内刻缠枝菊花纹,篦点纹作地,盖缘下折成子母器口。盖内刻飞凰和龟各一。盒内有三个小盒,可把粉、黛、石朱等化妆品分置小盒内。灰白胎,通体施青釉,外底无釉呈淡朱红色。1986年浙江省松阳县水南乡桥头村上黄出土,松阳县博物馆藏。(注释12)

香盒自晚唐五代至宋普及流行以来,就其使用的过程所表现出的文化功能而言,已大大突破了其简单的盛放香料的实用功能,而成為一种代表皇家宫廷生活礼制和文人雅士表达友情的寄托之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宋代香盒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香盒成为宋代地方向朝廷纳贡的贡品之一。《宋会要》载太平兴国二年吴越钱俶叔“进贺纳银器三千两”、“金香狮子一座并红牙床、金香盒、金香毬共五百两。”(注释13)

其二,香盒成为宋代臣子向皇帝生日贺礼之一。宋代,皇帝生日称作“圣节”,臣子有向皇帝贺寿之礼,香盒即为必备寿礼之一。欧阳修在其《归田录》卷三中曾记:“三班院所领使臣八千余人,涖事于外,其罢而在院者,常数百人。每岁乾元节醵钱饭僧,进香盒,以祝圣寿,谓之香钱。” (注释14)

其三,香盒成为宋代文人雅士互赠表达友情寄托情思的常用礼器之一。如:欧阳修为感谢蔡襄为其著作《集古录》作序,赠之以茶、笔等物。此后,又有人送欧阳修一种“清泉香饼”,复亦再寄蔡襄一份与其分享,所以蔡襄有“香饼来迟”一叹之佳话传世。(注释15)再如宋代大文豪、诗人苏轼曾作一诗《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盒印香、银篆盘为寿》,记述了其为兄子由(苏辙)亲制调配香粉,及以檀香木雕观音像与银篆香盘为礼贺寿的经过。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常合制调配香品,寄赠友人,成为一时佳话。

注释:

⑴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P261页。

⑵宋·陈敬撰《陈氏香谱》、严小青编著《新纂香谱》,中华书局2012年9月出版,P200-212页。

⑶明·文震亨《长物志》。

⑷李福敏《故宫<倦勤斋陈设档>之一》,P128页,《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二期。

⑸清李渔著《笠翁秘书》,赵文卿等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P134页。

⑹广州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汉南越王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P135页。

⑺宋·陈敬撰《陈氏香谱》、严小青编著《新纂香谱》,中华书局2012年9月出版,P208页。

⑻《掌上珍·中国古漆器》,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⑼杨正宏、肖梦龙、刘丽文主编《镇江出土陶瓷器》,文物出版社2010年出版,P172页。

⑽杨之水著《香识》,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P36页。

⑾朱伯谦主编《龙泉青瓷》,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P121页。

⑿朱伯谦主编《龙泉青瓷》,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P121页。

⒀《宋会要辑稿》第八册,P783页。

⒁宋·欧阳修著《归田录》,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

⒂宋·欧阳修著《归田录》,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
倾心青瓷碎片 执着修复三十载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报错恩
用青瓷搭建温润小镇
幸福龙泉
绿美龙泉
每一粒金米都隐含龙泉的叮咚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