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汉代铁兵器赏析

2015-10-21尹钊乐凯黄伟

东方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狮子山兵器徐州

尹钊 乐凯 黄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质,可谓国之重器。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5000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铸造,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由青铜兵器向钢铁兵器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铁质兵器以长度、强度、弹性和锋利度所占据的完全优势,随着冶铁工艺的发展,逐步取代了青铜兵器。我们将徐州出土的部分汉代铁兵器展现给大家,以让大家能够观赏到汉代铁兵器的辉煌。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而最迟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制造铁剑的技术。但在这一时期,生铁冶炼技术并未成熟,冶炼业并不发达,铁兵器的制造难以普及,所以在当时的文籍中,并未有关于铁质兵器太多的记载和说明。在近现代考古发现中,铁质兵器的实物也屈指可数。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900年前后的西周晚期。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国君虢季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文物——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为:块炼铁渗碳钢,是公元前9—8世纪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中国铁剑。剑柄装饰着华美的玉剑首,剑身与剑柄的结合处镶嵌绿松石片,这也是目前所见玉装剑的最早实物,为汉代“玉具剑”的雏形。玉柄铁剑——最早的中国铁剑。此剑玉质剑柄,刃为铁质,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残长34.2厘米,通体由铁、铜、玉三种材料结合而成。

后面几把比较出名的春秋铁剑,均属小型短剑,铁刃大多已锈蚀残破,其器型与功能尚未能与名动天下的吴越青铜剑相比。但从其历史地位、考古价值和珍稀程度上看,均应视为国宝。那时候的铁是熟铁,通常叫“块炼铁”,是矿石在800-1000℃的条件下,由木炭还原得到的,出炉时是含有大量杂质的固体块。这种铁有几个缺点:一是生产效率低,产量小。二是需要反复锻打,才能制造一些形状简单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质地很软。由于上述缺点,这种铁不可能得到普遍应用。

过去,考古界一般认为块炼铁渗碳钢最初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杨家山65号墓钢剑的出土,把碳钢出现的时间上推到了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1976年在湖南长沙杨家山一座春秋晚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一把钢质短剑。从剑身中部的斷面可看出,它是由七到九层铁叠打而成,取样化验分析为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钢,并经过热处理。这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由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兵器。

此钢剑长38.4厘米,宽2—2.6厘米,是春秋晚期的产物。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从这把钢剑的长度来看,仍然属于短剑。到了战国早期,已经有成批量的钢铁长剑出现,开始与青铜剑并驾齐驱,且长度不断增加,直至完全超过青铜长剑。解放初,湖南衡阳出土了楚国钢铁剑14把,其中最长者竟达l40厘米。这种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冶铁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钢铁锻造技术的提高。此时的钢铁长剑已经由春秋时代装饰和自卫性的短剑演化为批量装备军队的实用性武器,极富杀伤力和进攻性。但铁兵比例远远少于铜兵,而最终统一六国的秦虽有少量铁兵,铜兵仍居主导地位。

西汉前期,青铜兵器逐渐被钢铁兵器取代,但尚有少量使用,至汉武帝时期,兵制从车骑换装为骑兵、步兵部队为主,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相对轻便并可方便使用的单兵作战武器。汉代此时正在高速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发达。冶铁业的发展和锻钢技术的进步为钢铁兵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汉政府对于兵器的专司制造政策、长安武库的建立以及始自武帝的铁官专营制度强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钢铁兵器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国内考古出土汉代兵器的资料综合分析,东汉末年,青铜剑基本退出了实战兵器舞台,最后在唐代消失。徐州具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出土了大量的钢铁兵器。

历史记载《山海经·中山经》中介绍全国当时发现有铁的山23座,其中徐州的利国(铜山岛)列为第10:铜山“其上多金、银、铜、铁”。秦朝时,采铁业已发展兴盛,并有铁官驻守。经我们查阅资料,徐州附近具备铁矿赋存的地质条件。徐州利国是一个点多面广以铁为主,伴生铜、钴、金、银等多属伴生矿。利国铁矿的高铜磁铁富矿、高铜赤铁富矿(徐州利国铁矿矿志办:《徐州利国铁矿简志》,1985年)。这种局部特别的富集铁矿体的存在,加上地层埋藏浅的条件,就为徐州古代采矿、炼铁,提供了可靠的矿源保证。

而狮子山楚王墓不仅随葬有数量较多的铁剑,还有较多的铁戟、铁矛等兵器,数量远多于铜兵器,也反映了西汉早期铁兵器已经逐渐盛行和青铜兵器的衰落。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只将徐州出土的部分铁兵器图像奉献给大家,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汉代铁兵器的发展。

1.铁胄(图1)高42厘米,直径27厘米

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铁胄出土已锈蚀散乱,修复后的铁胄造型与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的跽坐甲胄俑所戴的胄相似,佩戴这类胄既可保护头颅和脖颈,也便于头部和颈部的活动。

2.铁札甲(图2)

出土于西汉狮子山楚王陵,铁札甲出土时已锈蚀散乱,现为修复复原图,用以保护士兵躯干的上身。

3.铁剑(图3)2件,分别长87、103.5厘米

出土于西汉狮子山楚王陵西面第1侧室北端25件中的两件,随葬还有数量较多的铁剑、铁戟、铁矛等兵器。

4.环首铁刀(图4)2件,分别长97、98厘米

出土于西汉狮子山楚王墓,环首,直背,双面刃,刃顶部弧形。

5.玉剑格铁剑(图5)

出土于西汉狮子山楚王墓,此铁剑已锈蚀殆尽,唯留下锈蚀的残铁剑,但玉剑格琢出兽面纹及勾连云纹,较为精美。

6.铜格铁铩(图6)

馆藏,矛类兵器,由铍演化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有两端上翘成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铍有镡也。流行于汉代,东汉以后绝迹。因为铩头为铁制,虽已锈蚀,但表现出较长,故应为汉代制造。因为此镡有较厚的溜金,故可能为古代仪仗兵器。

7.铁矛(图7)

出土于西汉凤凰山汉墓。

8.铁钩镶(图8)

馆藏,汉,长90厘米,高14厘米,钩镶是由盾演变而来的一种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中部是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钩为圆柱体的长铁鋋,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即镶鼻。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用圆盖钉钉在钩架上。盾上部有一刺。

钩镶的作用是:镶用以推挡和击刺,主要起盾的作用;钩用以钩束对方兵刃,以利于自己的兵刃杀出。它的作用较单纯防御的盾要积极。所以汉代刘熙《释名·释兵》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钩镶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左手持钩镶挡钩敌人的兵器,右手持刀、剑砍刺敌人。钩镶创制于汉代,当时盛行铁戟,而钩镶对抵抗戟的进攻较为有效。因戟有横出的小枝,被钩束后,很难迅速抽回,持钩镶者即可乘机砍刺对手。汉晋以后,戟逐渐退出战场变为仪仗用器,钩镶也随之衰微以至绝迹。

9.五十炼钢剑(图9)

东汉“五十炼”剑出土于徐州拖龙山汉墓。剑长共109厘米,剑身88.5厘米,剑身宽,由前往后,从1.1厘米到3.1厘米不等,呈逐步变宽态势;剑把,显清晰麻织物的痕迹。该剑,原配苧胎涂漆之鞘;细心辨认,确出现了腐蚀于剑身的痕迹。这把剑的奇特及珍稀在于,其剑身铸有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炼)□□□孙剑□”共21个字(见图9),剑的内侧之上,有阴刻铭文“直(值)千五百”四字。无需关注,这便是域内史学界闻名且熟知的国家一级文物——“五十湅(炼)”钢剑。此剑工艺制作水准之高,域内罕见。特别是剑身文字,更是弥足珍贵,对研究中华民族冶铁史尤其是巴山蜀水与中原徐方经济及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价值。

10.人面纹铜剑档铁剑(图10)

馆藏,长73厘米,宽12厘米,剑档为铜质人面纹图案,较为精美。

11.鐵戟(图11)

曹山汉墓出土,长72厘米,宽28.5厘米。

12.铁斧戟(图12)

馆藏,西汉。

13.铁剑锥(图13)

馆藏,长28厘米,宽8.5厘米不等,汉。

汉代兵器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冶铁工业的发展和炼钢技术的更新,从而使钢铁兵器质量不断提高而得以普及,因而结束了殷周以来以青铜作为主要兵器材质的历史。徐州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铁兵器,正代表着冷兵器的一个飞跃的发展。

猜你喜欢

狮子山兵器徐州
《狮子山下的故事》纯正烟火气带来真实感动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狮子山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明天更美好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