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下混凝土灌注桩灌注质量事故预防及处理

2015-10-21王丽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8期

王丽

摘要:现如今,水下灌注桩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被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工程的重要隐蔽部位,其施工过程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都是相当严格,施工中稍有偏差,就会在灌注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灌注桩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将给工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可能的避免发生质量事故,以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预防;质量事故处理

引言

随着水下灌注桩工程施工的增多,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何提高灌注桩工程施工质量,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就多年施工实践的一些体会,谈几点个人认识和看法。

1、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过程

在水下灌注桩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关键一个步。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钢导管将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使孔内泥浆冲返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钢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进行反复校正。

灌注桩浇注混凝土施工必须连续进行,整个浇注过程不能中断,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钢导管中流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注的速度应尽量快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准确高度,应以见到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对极易引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应在施工初期就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或者一旦发生事故,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弥补。

1、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浇注常见工程质量事故预防及处理:

(1) 初盘混凝土灌注未封底事故:灌注桩底部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够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混凝土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等。原因是检查不够详细,清孔不够干净或者没有进行二次清孔。应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规范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的性能,适当延长清孔的时间等。在钢筋笼下设完成后,再检查孔底沉渣量,如果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进行二次清孔,彻底清到规范要求范围内。导管底端距离孔的底高度,一般最高不应超过0.5m。

(2)浇注混凝土钢导管的堵塞事故:混凝土灌注时间较长,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首次浇混凝土时混凝土量要求充足,这样首次灌注料斗的混凝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把泥浆反冲上来。连续迅速浇注,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预防钢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混凝土,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好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钢导管使用后应马上冲洗干净,保证钢导管内壁干净清洁。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硬质棍棒进行疏导,在下部应提取钢导管上下振击即可解决。

(3)浇注混凝土钢导管的漏水事故:钢导管使用前应做密封检查试验,混凝土灌注前检查钢导管是否有漏水、弯曲等问题,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更换合格钢导管。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的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点出处。

(4)钢导管被混凝土埋、卡事故: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导管的埋深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从而产生断桩现象。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混凝土供给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判定,一般,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给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超过1h不能供给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别为断桩。

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质量事故的重要办法。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5)灌注桩钢筋笼的上浮事故:钢筋笼下设完成,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适当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減小对导管的冲力。

(6)混凝土料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应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均匀,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产生离析,影响到水下浇注混凝土的质量。在灌注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相当一部分与混凝土的质量优劣有关,所以应该从混凝土的质量入手,把好最关键的一步。

(7)灌注桩桩身有夹渣、泥及蜂窝事故: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不间断的测量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来料供给情况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的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等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使混凝土面始终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混凝土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所在。

结语:水下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应首先要抓好事前的技术指导,其次是强化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时刻把预防质量事故放在首要位置,以上质量事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施工中只有做到事前技术指导、事中质量监督管理、事后严格验收,才能把灌注质量控制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点,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