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虾龙圩河的生态湿地修复与驳岸处理
2015-10-21张钺佳
摘 要:本文阐述了杭州虾龙圩河的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以及其中的对驳岸处理设计的处理方法。把以人为本、自然生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中。首先介绍了前期分析与定位;其次通过对居虾龙圩河的总体景观规划、污染进行分析,提出河流生态环境的再造,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提高河流河的自然资本的价值,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出休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美观的生态环境。因此,虾龙圩河地区在杭州城市生态廊道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景观,廊道,生态湿地修复,驳岸处理
概述
项目地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拱墅区,拱墅区是杭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东南与干江区,下城区接壤,西北与西湖区,余杭区为邻,南邻西子,北依皋亭山,风光璇旎,风景优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梭其中,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虾龙圩河周边聚集着城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以及铁路交通枢纽,是贯穿城市心脏的难得的自然景观。同时,虾龙圩河又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人们在此滑冰、垂钓、晨练、约会。因此,虾龙圩河地区的城市功能,是定位于城市文化、休闲娱乐的区域,与相邻地区形成功能上的互补。虾龙圩河沿岸地区是城市环境污染最重的地区,是城市热岛的中心。城市空气中可吸入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废气浓度较高的区域就在虾龙圩河附近,虾龙圩河本身由于上游来水逐年喊少,下游河道建闸以防海水倒灌,除汛期外,水体流速缓慢,大多处于静止状态,水质恶劣,绝大部分河段水质为V类或劣V类。因此,加强河流廊道地区的生态修复,不仅可以改善虾龙圩河水质,更有利于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状况。
场地分析与定位
1周边用地现状的分析:其周边主要有生态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及幼儿园,中学,小学,等教育用地。
2植被分析:杭州靠近长江,四周多山,植被茂盛,陆生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
3交通分析:在西北至东南,共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七座桥穿过虾龙圩河,周边有申花路等城市交通干道,交通便捷。
4水环境现状分析:杭州市区大部分河道水质仍为劣IV类水体,主要是氮、磷以及石油类超标。造成城镇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截污不彻底
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污水仍通过雨水管道进入河道,同时还存在企业偷排污水现象,外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造成河水逐步负营养化,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
4.2城郊地區沿河垃圾堆放和倾倒现象严重
目前,在很多城郊结合部,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和系统,城镇地区的大量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垃圾无序堆放在河边,甚至直接向河中倾倒。一到雨天,垃圾渗滤液或垃圾就直接进入了河道,这些垃圾对河道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
5.3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面源污染对河道的污染也不容忽视。面源主要有雨水在地表径流过程中携带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水体,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施用的很大一部分氮,磷,钾肥通过地面径流进入虾龙圩河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7.驳岸分析:西北段,河道南岸为农居外,其余河道两岸均为土坡,且绿化单一缺少变化,景观效果差。中段,为浆砌块石驳岸,自然石驳岸河岸线比较凌乱,建筑直接在河道驳岸上,分布密集且杂乱。东南段,为块石挡墙,驳岸与水位高差较大,缺少亲水性,河岸较为凌乱。
8.建筑分析:两岸土地用于农居房,厂房较多,并多以临水,亲水而建且房间紧紧相扣,闲的杂乱无序,使视野显得拥挤压抑,造成滨河景观缺乏特色和连续性。
生态湿地修复
1.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引用的湿地概念采用《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
2.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
湿地驳岸是一种可渗透可循环的界面。丰水期,水体中的水向驳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内涝;枯水期,地下水通过驳岸反渗入水体,起着补枯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3.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驳岸边生长的水生植物可大量吸收去除虾龙圩河河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植被繁茂的根系还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水体进行初级净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湖泊生态系统。
4.虾龙圩河湿地浮岛景观的生态设计
在对驳岸景观的整体设计中,以人工湿地营造为主体,设计可供鱼类,两栖类动物活动,繁殖的的水下湿地空间,另设有湿地浮岛,形成一个个生态锁链,相互连接,相互连通,吸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氮磷钾和重金属物质,植物根系,浮床在吸附悬浮物物的同时,为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兼可美化水域景观,湿地底层的淤泥可保存营养物质,成为河流基质。
驳岸的处理
驳岸有多种构造形式,湿地驳岸的形式实际上直接影响到湿地景观区发展。本案中主要采用的驳岸形式为: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混凝土驳岸、石砌岸等。
自然式土岸是采用最多的一种驳岸,是对原有湿地驳岸改动最小的一种驳岸形式,在生态观光游览区大面积使用,只是在原有驳岸的基础上,按照对设计的要求,对驳岸的空间形态加以区分、植物景观加以改造,使其在保持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游人观赏游玩的要求。
网箱式驳岸是现在处理湿地驳岸时最新的一种方式,在河道两岸大量使用蜂巢护垫与蜂巢网箱是采用镀铝、锌金属网箱为主要护岸材料,网箱内填充碎石、种植土、肥料及草籽等。既能抵御水流动力冲击,又能适应沉降变形,在坡面和边缘构建了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使网箱、土壤和植物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抑制河流对边坡的侵蚀,而且达到草坡入水的景观效果。
混凝土驳岸是水泥浇注形成的一种驳岸,混凝土驳岸阻隔了湿地水体与驳岸土壤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使湿地景观变的单调。
石砌岸是用天然石块堆砌成的驳岸,可分为规则式的和自然式的。是由于规则式石砌岸线条较生硬、枯燥,从生态效益角度分析,规则式石砌岸与混凝土岸一样,阻隔了湿地水体与驳岸土壤的联系,减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自然式石砌岸线条呈曲线,与原有的岸线能完美的结合,景观效果更贴近自然,便于游人开展亲水活动,所以自然式石砌岸既能满足景观的要求,又能满足生态的要求,是一种非常适合湿地驳岸改造的形式。
生态设计原则与保护理念:充分应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将被破坏的河道进行修复,采用多种手法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并使之成为生态湿地。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营造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与整体空间形式和谐统一。总体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河流廊道系统,空间构成合理有序,坚持植物多样化和景观多元素原则。因地制宜:分析虾龙圩河区位现状、河道横向坡度、植被现状、交通系统、地貌特点等现状要素,规划设计结合当地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采取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的的方式进行的,主要的重点放在河道的修复与净化,保证其自身自净能力。
[1] 王向荣 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 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3] 乌多.维拉赫 编著.《景观文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4] 文克.德拉姆施塔德 编著.《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
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5] 王树声 著.《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9(9).
[6] 臧得奎 著.《园林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9)
作者简历:张钺佳(1993 2)男 河南新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5级硕士 指导老师:吕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