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5-10-21孙冠男
孙冠男
摘 要: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想得以实施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教育的改革有待各方通力合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改革
新时期,人们对上层抱有较强的欲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片面认为只有读的书多,知道的知识才多,忽略了社会现实和原有的文化传统,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地方领导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过于追求升学率,豪建奢华学校,形成不正之风,给升学竞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也是无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原因。造成素质教育无法落实到位的因素很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落实,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素质的涵义和特点
(一)狭义素质概念
素质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概念,这种概念是一种狭义的概念。生理学上的素质主要说的是解剖的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和机能两方面的特点。心理学上的定义不能决定生理发展的最终方向,也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内容,在人的生理发展中只起条件性的作用。《教育辞典》对素质这样表述:人在出生的时候所带来的有关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神经体统、形态、身体构造等,特别强调机能和大脑结构的特点。先天而生的素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这个过程是缓慢的。素质的原始含义被应用在了解剖学和心理学上。先天性是狭义素质所倡导的,素质在后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倾向性的趋势。
(二)广义素质概念
主体的现实性是素质的广义概念。通过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发展相互影响下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研究者对这一点有着共同的认识。《教育大辞典》中认为素质的广义概念是:是公民和专门人才所特有的,属于品格的范畴。素质的这种广义的概念的例子有作假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此外海域民族的素质和国民的素质。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学校的教育形成的。素质是个体通过不断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需要强调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存在现实生活中,此外素质进来的发展可能性也包括在内。广义的素质包含有德育方面的内容,与狭义的素质概念不同,褒义色彩浓厚,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素质所持的褒贬标准不同。素质教育中所体现的素质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因为素质教育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
(三)素质的特点
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素质,是自然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先天的遗传是前提,促进人体朝着可能性的方向发展;后天条件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性的条件。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片面的,素质的发展要有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人的发展需求与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指引着人的素质发展。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统一作用下形成了素质。每一个方面都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这才能被称为素质。素质主体上形成的结构促进了素质的稳定,这种结构是解剖上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现实素质发展的例子说明了素质发展存在可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和塑造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特性和演进
(一)素质教育的特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开挖人的潜力,重视人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试教育下人丧生了主体的独立性,缺乏尊重,不把人当回事,只是社会的附庸品,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变成了考试的机器。素质教育则完全与应试教育相反。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精神,形成学生独有的精神潜力,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格和形成朝气蓬勃的生活,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实质性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大学精神可以称为大学素质教育之魂,因为大学精神可以为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价值导向,指导学人信念养育。素质教育下人的的确确是人。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老师不单单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活用知识。老师要被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所打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二)素质教育的演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我国开始重视它。素质教育有雄厚的基础,也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经过原有的教育思想理论,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概念,随时丰富着教育理论知识。素质教育概念提出20年来,中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经实践的检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20世紀80年代初期,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全国第一次性的教育会议的召开在1985年5月,会议颁布的决议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升学率有待提高,全国学生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教育界激烈讨论的话题是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着重讨论了人才的问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讨论中,我们可以得知,素质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先天生理禀赋,是一种包含心理层面、生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广义上的范畴。学者综合分析下认为素质的特点为:既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也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此外还包含了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学者从学理上的角度探讨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素质教育下教育和人的发展是完全脱节的,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纯粹是为了取得高分,认为升学率越高越好,与教育规律相背离。应试教育褒义色彩浓厚,值得深思。素质教育讨论的方向点是社会的需要和人才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对素质教育理论进行了探讨,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角度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从素质的认识出发,决定最终的教育内容。
三、推进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转变,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学校基础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要想更好地向前发展,完善的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不仅要具备配套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还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师资困乏,学校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当地政府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把教育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看作是发展现代化的必要保障,教育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出,加大投资力度,为广大生提供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备,愿意投入巨资做好广大老师的现代化培训工作,只有投入高,才会产出高,走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素质教育的竞争力
新世纪竞争尤为激烈,人才是竞争的主力军,通过竞争才有可能迎接来自现实的挑战。曾经教育界一度害怕竞争,推崇合作,不支持竞争,总希望能够取消竞争。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变化莫测的外在环境、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国家之间相互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综合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竞争是现实存在的,竞争角逐下才会有优胜劣汰,不以这种形式进行竞争,就必然以另一种形式进行竞争。文革通过推荐的方式上大学,考试不再符合竞争体制,而是被干部提拨所取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素质教育产生了。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在竞争的大环境下才能够开展,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所以,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人材的竞争力。竞争的环境对竞争的实现很重要,这是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环境,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培养得以产生,素质教育下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才。竞争培养让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潜力,有能力的学生上更好的大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让他们成为艺术家或者是企业家,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计划经济为革命培养人才,市场经济要学生通自身努力拼搏,个人和企业的双向选择,选择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够推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要模仿经济,坚持公平的竞争原则,保障高质量的教学。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过程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制度,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亲自参与,更需要广大社会的普遍关注,改革的过程要以点带面。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层次不齐,不平衡发展多有出现,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也不尽相同,个性与共性的对立关系非常突出,必须调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点面结合,步步推进的方式促进区域性面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實验基地的建设,实施示范性的实验学校和县级单位,跟从上级领导的指挥,杜绝蛮干乱干,整齐划一的层层推进,形成区域性的有效联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0-54+110.
[2]郭大成.素质教育20年发展成果回顾与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15.
[3]奚敏燕.探讨初中英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3,(05):28-29.
本文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X2014Y2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