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问题及控制措施探讨

2015-10-21路永强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路永强

摘要:笔者依据建筑混凝土框架施工中常见的一些施工问题,简要论述下鋼筋混凝土框架施工中的梁柱节点箍筋施工、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构造柱和拉结筋等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介绍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通病控制;柱轴线移位

1、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施工问题及措施

在梁柱节点处加密箍筋技术中一般常见施工问题是梁柱节点处队放柱箍筋的多少。相关规范对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的闭合、末端弯钩长度和角度等构造施工有具体要求,以保证箍筋对梁柱节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有效约束作用。但在施工中,由于节点处梁柱钢筋纵横交叉、分布密集,特别是当中间柱子有四根或更多根梁相连时,通常采用整体沉梁入模,这导致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处少放甚至不放柱箍筋,留下严重质量隐患。这一问题的主要产生原因是:一是违背抗震对箍筋一体式闭合的要求。二是违规操作,不按施工操作要求施工。有的施工队直接在梁底面模板上安装及绑扎钢筋,然后在其上绑扎梁筋,最后安装梁侧面模板,人为造成施工安全问题。这是因为只安装梁底面模板而不安装梁侧面模板时,由于梁底标高和板底标高不同,导致与梁相邻的模板无法安装,从而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很容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三是采用分层套箍法,但该法施工难度相当大,将节点处侧模板拆除保证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

为改进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的施工,可在节点处四角增加若干6mm或8mm的附加纵向短筋。先将柱节点处箍筋按设计图纸间距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钢筋并绑扎,或将整体骨架焊在节点处截面高度最大的梁上;最后整体沉梁入模。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因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应将其偏离箍筋角部约5cm。采用该法可很好地保证节点处柱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但需要说明的是,焊接时焊点要适可而止,绝不能焊伤箍筋和梁柱钢筋。

2、柱轴线垂直的控制问题

按工程质量验评标准的要求,对多层框架梁的实测项目,每层轴线位移和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5mm,整体偏差H/1000,对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无论从检查的保证项目(如钢筋、水泥的检查),直至检验项目中的隐蔽工程验收、混凝土试块强度评定等项都达到合格标准,就外观目测也符合要求,但一些框架柱的实测实量项目存在不合格现象,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柱轴线位移和垂直度超过允许值、断面扩大等现象。对于多层建筑尤其是框架结构的定位放线,必须从基础开始设置好固定桩,并将纵横轴线用油漆标记在较近固定的位置上,在框架支模前用经纬仪把柱的纵横轴线标记在楼 (地)面上。应以中间柱为基准控制相邻柱,每层重复核校控制。在安设柱门子板(堵板)时,如整块是己拼板,宜提前在板外侧弹好中心线,下端与楼(地)面的控制线吻合垂直。如采用组合模板时则弹好柱周边底线,在板顶部挂中心垂球对中,调正固定模板筋,应用花篮螺栓拧紧,板周边用中线对正,按此法将挂模固定垂直。对于边排柱和角柱,不易用螺杆调整时,多采用另加木楞来支撑以达到不移动目的。操作固定时严格按工序步骤施工并随时检查校对,柱的位置和垂直一定会限定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柱轴线的竖向传递对多层建筑的现浇混凝土框架至关重要。竖向传递必须从纵横轴线中起控制作用的上传柱,其余轴线均以控制轴线为依据,用钢尺量准定位,必须拉向长尺量距,防止分段造成误差的累积。

3、框架柱筋的移位

框架柱钢筋骨架主筋在通过楼板层或梁层时多数会形成不垂直的位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在穿板梁时的上部未绑扎箍筋框柱,浇筑混凝土时,下料过多、过厚、不匀、振捣时间久,在振密过程中钢筋偏移又未及时调整。为克服柱筋的位移,在楼板顶面用水平筋交叉定位后再用箍筋固定主筋,在高出面层500mm处按设计的数量绑扎箍筋外,还应加设一道封闭箍筋;在浇筑本段柱最上两层混凝土时,应仔细校对钢筋位置再振密实。对钢筋骨架主筋位移的纠正方法是:错位﹤500mm时,将筋底部己浇混凝土凿至梁的主筋处,把柱筋按一定坡度调至梁顶面后恢复正确位置,并在300mm范围内将箍筋加密,用Ф8-Ф10@5Omm。一些资料介绍认为:弯曲钢筋对柱下节点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弯折受拉筋比受压筋影响更大,原因在于柱的斜裂缝出现早于横截面达到极限强度。斜裂缝出现使柱下端形成塑性铰,此时荷载仅为极限荷载的70%。塑性铰的出现在整个框架结构形成内力的重新分配,使梁跨中内力增大。采用加密箍筋的约束证明是一种较有效的固结处理,能约束混凝土柱截面的水平变形,可推迟斜裂缝的较早出现。而斜裂缝在柱横截面达到极限强度时才会出现。但竖筋水平错位较多,可按平缓坡调至原位(1:6-1:7),但钢筋弯成锐角的复位是绝对不允许在工程中发生。此时钢筋受拉时应力的合力会对外侧混凝土形成拉力,使这部分混凝土过早开裂,的屈服极限强度只有50%-60%,对结构的安全使用极其有害。此时只能在钢筋焊接长度L满足规定的前提下,再在焊接高度的保护层以内增焊钢板来解决筋的偏移复位,斜裂缝不会出现。经认真校核的钢筋骨架,从设计上层柱脚按铰接节点计算可认为是塑性铰,再调整梁跨中内力重新配筋。现浇框架柱的接点虽然在施工中一再强调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十字交叉梁处。在该处由于钢筋最密集、柱箍筋有漏放、少放及漏绑现象较普遍,对这一质量问题确实应引起施工现场人员的重视。要采用在穿梁的主筋时必须提前套上柱箍筋的方法解决如在绑扎时发现漏放箍筋外放难度就会大,只能采取将箍筋两侧对面开口放,在抗震设防区的框架柱漏设箍筋是不能满足强度要求的。

4、框架柱、剪力墙的“夹渣”和“烂根”问题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剪力墙根容易出现“夹渣”现象,即柱、剪力墙根部混凝土夹有锯末等杂物。出现“夹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安装柱、剪力墙模板时没有在模板根部留清扫口,致使楼板模板安装和现场切割加工时产生的碎片、锯末等杂物在冲洗模板时堆积于根部,在浇灌柱、剪力墙混凝土时含在其中。要解决“夹渣”问题,应先在模板根部留清扫口,待清扫净锯末等杂物后再用模板封住清扫口。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剪力墙根还容易出现“烂根”现象,即浇灌混凝土时,柱、剪力墙根部混凝土出现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蜂窝”和“孔洞”现象。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根部楼板混凝土面不平且未采取堵缝措施,致使水泥浆流失。二是层高超过5m时中间部位未留浇筑口,混凝土从顶部直接落下,由于自由落差大于3m,在柱、剪力墙内纵横向钢筋阻拦下,致使粗细料分离。同时,由于一次成型高度过大,也易使振动棒长度不到位,从而加剧“烂根”现象。要解决“烂根”问题,可采取堵缝措施或在中间部位预留浇灌斜口。

5、结语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建材供应渠道增多,以次充好和不合格的材料也增多,只有坚持在使用前严格复试检验后再用于工程,才可有效地避免使用劣质材料,减少质量事故。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不计量、拌合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和振动不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理残留木屑。操作不当所产生的后果将削弱支承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整体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健全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