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环境规划中居住区空间设计

2015-10-21许嫣然曲昊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0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许嫣然 曲昊

摘要:现阶段,国内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民用住宅小区建筑渐渐的延伸到商品化的行业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我国的居住小区的规划及其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独创性。只要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拘泥于教条,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寻求多元化发展,就不难营造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本文也着重对空间环境规划这一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居住区域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生活地区,但是,鉴于国内现代城市人口的高密度、高集中和城市中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污染,“城市人为污染”已成为世人的重点关注问题,注重生态,万物生机勃勃;忽视生态,导致生灵涂炭。因此,城市的一切建设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怎样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房屋中走出来,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国内房屋的发展趋势是自50年代以来,国内从早期的集体住房到中期的单位按人员分配住房,最后再到民用建筑小区住房的商品式交易,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研究后还是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計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2、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要点

为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到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1 美化居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居住区”

“山水居住区”不是简单的住宅群加山、加水。它的内涵主要是科学地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洋为中用,设计出现代化、有艺术价值、观赏性强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各类小区,表现高明的创造性,传统的文化性,高尚的观赏性,显现浓郁的诗情画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文化需求。还有,水作为自然资源对居住区影响是最大的,水被承载在地表的各种容器中除了海洋、江湖、溪流、湿地和人工河道,它也被保留在地表的土壤以及地下水层中。水能够流动并且是富于变化的,一个自然地表水系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像一棵树木,要包括树木的全部要素,如树根、树干、枝叶和花朵,所有的脉络都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适应水流动的变化,同时一些动植物的生存场所也是在滨水区的。因此,景观系统设计的不可或缺的对象是水边平面和滨水空间,以及岸线系统是相统一的,这便就要求将水与环境作为两个景观环境设计网络结构来重点看待。有的居住区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在无山无水的市中心地段造出宛如天然的蜿蜒弯曲流动的溪涧水景,住宅建在种满灌木、花卉、山溪、山丘旁边,使居民在闹市“推窗见景”地享受到自然气息和生态美景。

2.2 促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住宅小区模式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小区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地价因素)、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应该鼓励建筑设计师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素,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区新模式。例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小型化、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固有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最适宜;在特大城市中心的房屋应向高层化发展且趋于综合型高档次,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及别墅区将是合理的选择。没有哪种固定模式是可以随意应用到各处的,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社会物质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秉承传统勇于创新,使未来的城市建筑既保持传统韵味又各具特色。

2.3 居住区的人性化建设

不同人群因为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交往空间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交往空间的不同功能规划建设,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将有利于吸引人们走出户外,自发地进行交往。(1)儿童:儿童白天基本在幼儿园度过,在小区内的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减少,平均每日约为2h。儿童的活动范围大,游戏内容也丰富,出现了很多的交往性活动和互动游戏。儿童户外活动时家长仍会在一旁陪同,或不脱离家长的视线范围。儿童拥有小区内的固定玩伴,游戏时多为三五成群,其形式包括骑三轮车、轮滑、滑板车、球类等。因此儿童需要更为开敞连续的无障碍活动空间,例如人车分流的小广场及其延伸空间,小区内较宽的步行道等。(2)年轻人:年轻人在户外的时间更少,大多说的时间都在上班。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早上和傍晚都要做运动,在户外陪朋友约会,也需要一些半私密的户外空间,如座椅,小花园内的亭子。(3)老人: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社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在一些大、中城市,很多老年人已习惯于早晨锻炼、白天下棋、打牌、聊天,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设置单杠等健身器材,在活动区外围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静态区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观望、学习等,应有亭、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2.4 引导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在社区的设计中应体现社区文化,这种文化的底蕴一定要产生于居住区本地,并对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从而改善邻里关系,缓和人际交往的矛盾。总之,居住区环境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和艺术、技术和人性的相互结合。

3、结语

优美的居住区环境是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居住区,同时给人提供一种富有生机的“生态美”。在人居环境的设计营造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结合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社区文化,形成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居住区环境。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规划人生
BUBA台灯设计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有种设计叫而专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