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教为教,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真正成长
2015-10-21陈少玉
陈少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我想,这句话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何为自我教育,为何“不教”
何为自我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将自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指出“广义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 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 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 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即自我批评。德育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树立目标,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从而监督自己的新行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表面上看,我们是不教,实际上是以不教为教,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初中的学生一般处于12-15岁之间,这是青春期的初级阶段,心理学上把这段特殊的时期称为叛逆期,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所以面对家长的一味指责、批评,他们只会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无论我做什么,你们都会觉得我是错的”这样的消极想法,认为家长不信任自己,这严重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经历少,历练浅,经验匮乏,思维组织并不成熟,想法较为片面,我们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以不教为教,正确引导自我教育
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告诉学生说:“你是错的”,倒不如让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做对还是做错。认识错误本身,认识自我,是引导孩子自我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歩。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尊敬父母”是对的,也知道“懒惰、放弃、贪玩”是不被认可的,只是有时候他们缺乏意志力,并没有时常反思自己,教育自己。所以我们不必总是强调他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指导正确的行为。
(二)指导学生树立目标
树立目标是自我教育的方向。斯大林说:“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我们就好比在进行一场长跑活动,这过程中有的跑的慢,有的跑的快,但只要方向一致,我们就在集体向前,最后所有人都能完成任务。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为班级期末的成绩和十项评比的情况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有了共同的目标,孩子们就能朝同一方向使力,即使其中有的孩子不小心犯了错,我也会引导他用班级的目标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反思自己,形成自我教育。每次小考之后我都会腾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介绍本次考试的情况,自己分析原因,并让大家讨论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目标。有了目标,相信我们的努力付出能事半功倍。
(三)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行统一
认识和目标必须在学习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办学设施、场地、师资、管理等因素的限制,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制,而大部分的班级授课,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个别融入讨论,分组活动,但这种形式还是相对比较少,因此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老师口头传授或自己从书中获得,既没有多大的趣味,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并不特别深刻。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然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用 “墙中洞”实验证明了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他在印度山区的偏远小村,在墙上挖个洞,放置“墙上的电脑”并装上摄像头对孩子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发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孩子们自己通过自己的能力学会使用电脑。他说:“只要孩子肯学,就一定学得会”。实践出真知,在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超乎想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我们只有让知识融入活动、让活动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去去亲身体验,做学习的主人,在实践中认识新事物,建立其与旧知识的联系,提高自我认识,形成新的观念,并用于新的实践,孩子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四)在表扬和鼓励中深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美好的心情,是努力的动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深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不也说过:“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无论结果怎么样,都应该受到家长与老师,同学的尊重和肯定,这种肯定能使他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他才会去付出下一次的努力,适当的成功感是他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他们自我认识,认识错误,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目标,形成新的判断,用这种判断去纠正自己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行为,这种新行为需要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强化,并作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达到以不教为教的目的。只有在这样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成长,学生才能主动地“成长”,快乐地成长,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