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民族—科学”一体化: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新理念

2015-10-21邓三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民族理念

邓三英

摘 要:“生活—民族—科学”三位一体课程开发理念是指将“生活”、“民族”和“科学”三种元素贯穿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评价这几个课程开发环节的始终,由教师、园长、家长、社区代表和课程专家集体审议,精心选择生活中、民族中那些能促进孩子发展的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课程编制过程。学前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生活,课程编制要体现“生活性”;学前教育应走向生态,课程编制要体现“民族性”;学前教育应倚重科学理论,课程编制要体现“科学性”。生活、民族和科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生活是基础,民族是特色,科学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贯穿课程开发的始终。

关键词:生活;民族;科学;课程开发;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5-0108-03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传统上一直以地方和学校课程为主,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我国幼儿园在课程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然而湖南师范大学杨莉君老师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对地方文化课程资源认识不足,课程开发意识薄弱,整合程度有限”等方面的问题 [1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幼儿的发展,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我们提出了“生活—民族—科学”一体化的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理念。

“生活—民族—科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是指将“生活”、“民族”和“科学”三种元素贯穿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评价这几个课程开发环节的始终,由教师、园长、家长、社区代表和课程专家集体审议,精心选择生活中、民族中那些能促进孩子“理性自主能力”发展的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课程编制过程。“生活”一方面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指的是幼儿的生活;“民族”是指将一些民族元素和特色的东西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中去,体现民族特色;“科学”是指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开发要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手段。生活是基础,民族是特色,科学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一、学前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生活,课程编制要体现“生活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儿童是“缩小的成人”,儿童与成人的唯一区别在于身高和体重的不同。直到近现代人们才意识到,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权利和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这样,儿童的身心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课程编制要适合并反映儿童的生活。

1. 课程目标的生活化

儿童的生活既表现为个体的生活也表现为群体的生活,正如杜威所言:“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2 ]社会的因素即社会文化。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他的文化” [3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个体的因素即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天生有好动、好奇和游戏之心,他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开心的游戏、自由的奔跑和自主的探究来成长,获得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同时“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幼儿园在确立课程目标时应尊重和考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生活进行学习,为了生活而学习。

2. 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早在20世纪初陈鹤琴先生就提出了围绕儿童生活的、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观。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都是宗法西洋成法,不是直抄福禄贝尔,就是直抄蒙台梭利,不肯自己加以变化,也不管儿童是否受纳,是否适合儿童的脾胃” [4 ],他认为课程的编制只有一个原则——在于“助人以选择或发展最有益于生活之经验,课程所包举者,不仅限于人生日常行事所需之主要事实原则与方法,亦应兼及事实或活动之本身”。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教材时指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从山水等自然环境,到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饮食和建筑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幼儿熟悉的、浸润在幼儿身边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就是当地幼儿园很好的课程资源。

3. 课程实施的生活化

幼儿园的课程主要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来实施。通过笔者对湘西地区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的走访了解,目前幼儿园也主要是通过园内的一日生活活动(如吃饭的时候让孩子了解侗族的饮食文化)、区角活动(如区角展示侗锦、芦笙和风雨桥)、亲子活动(如亲子围在一起唱耶歌、参加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和幼儿园的大型文艺活动及当地社区和政府组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活动来传播民族文化。

二、学前教育应走向生态,课程编制要体现“民族化”

1.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要兼顾少数民族幼儿的心理和文化特性

开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运动,提倡通过增加不同民族及阶层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及在课程开发中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来达到“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向学生传授多元文化理念”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尊” [5 ]的目的。美国有学者曾在1993~1995年期间对美国黑人儿童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在学校中能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也会与他们更加相关和使他们更加投入 [6 ]。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幼儿园如能在一日生活中和教学中不时讲一些少数民族儿童所熟悉的侗语或苗语,介绍他们所熟悉的吊脚楼和风雨桥,吃吃他们喜欢的喷香的油茶及回味无穷的腌鱼腌肉,听听他们祖母讲过的神话故事,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来说将更亲切、更容易接受。

2. 幼儿园需从少数民族文化中精心选择课程内容

学前教育曾一度是心理学等学科的应用场。但随着人们对科学主义的质疑与批评,尤其是随着科学的普适性在学前教育实践领域运用的失败,学前教育正逐渐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走向生态。

湘西是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苗族歌鼟、侗族芦笙等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 [7 ]。如据笔者所知的,怀化的通道幼儿园就精选了侗族的神话传说如《青蛙让贤》、儿歌和游戏如《斗牛》等编成园本课程在幼儿园使用。

三、学前教育应倚重科学理论,课程编制要体现“科学化”

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一方面指从幼儿生活中、民族文化中选取的知识是科学的,另一方面指课程编制的方法是科学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是指幼儿园选取的课程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幼儿园的实际,同时要兼顾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当前随着办园条件的改善,很多幼儿园引进或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但如果幼儿园不考虑自身条件、教师素质盲目引进和开发,最终可能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局面,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幼儿园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以儿童为中心,既考虑儿童的当前需要又兼顾他的长远发展,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来实施课程。

2. 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

在课程开发领域,西方曾出现过泰勒的目标模式、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和施瓦布的过程模式,这几个模式虽然在教育观和知识观上存在天壤之别,但他们都认为课程开发由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几个环节构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在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基础上,“我们需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当中建构起开放的、便于灵活操作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6 ]。我们在建构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时既要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也需有自己的课程开发原则,如:“开发流程应是非线性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顺序;整体结构上力求完整性;目标依据合理,细化与宽泛相结合。” [8 ]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鼓楼幼兒园的课程实验也是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按照“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的阶段边改革边总结,分期有步骤地进行的。因此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在课程编制上需更科学化。

总之,“生活—民族—科学”一体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是生活、民族和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既符合科学规律又切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意义。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这种大的生活背景中展开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因此,生活与民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发展要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体现“民族”性,必须用科学作指导。没有经过科学指导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将是杂乱无章和浅显的生活;没有经过科学指导的民族文化,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将是肤浅的文化。“生活—民族—科学”一体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做到了生活、民族和科学的有机结合,能确保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科学有序和特色鲜明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莉君,曹 莉.幼儿园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以沅陵县幼儿园对当地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0,(7):53-55.

[2]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德]米夏埃尔·兰得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吕 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8-33.

[6]张智华,樊增侠.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对陕西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进一步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2011,(9):50-53.

[7]郝江玉.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4,(5):61-63.

[8]吴 可.课程开发模式的新构想[J].教学与管理,2009,(9):54-55.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民族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MINORITY REPORT
用心处事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