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浪底农业旅游园区规划的传承与创新

2015-10-21支华遂赵林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1期
关键词:保护创新

支华遂 赵林强

摘要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农业旅游,对农业旅游的多元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小浪底农业旅游园区隶属小浪底风景区,是黄河黄金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浪底农业旅游园区规划中,通过对其现状环境及文化背景的研究,确定了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描述了规划结构、分区设计和技术与工程创新,从而阐述了本次规划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旅游规划;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1-183-03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Xiaolangdi Agriculture Tourism Planning

ZHI Huasui1, ZHAO Linqiang2(1. Zhoukou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Survey Design Institute, Zhoukou, Henan 466000; 2.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Co., Ltd. (TJAD),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Nowaday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 multiple demands for agriculture tourism have improved. Xiaolangdi agriculture tourism belongs to Xiaolangdi scenic spot on Yellow River,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s golden tourism belt. During the plan of Xiaolangdi agriculture tourism, the concep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identified by the research of status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by the structure, district design,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Key wordsAgriculture tourism planning; Protection; Innovation

自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社会各界人士便积极投入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中。伴随其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新型农业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21世纪起,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南等地,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园、创意农业产业园、创意农业合作社等,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如何在众多新型农业产业中异军突起,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传承传统农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对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农业软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项目背景研究

1.1区位条件项目位于邙山余脉,紧邻黄河,北距孟津县黄河文化旅游带、小浪底万亩森林公园和黄河小浪底风景区8 km,东临北邙历史文化旅游经济带,西接黄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抵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图1),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为项目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然而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并在众多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自身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1.2现状资源分析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867 hm2,其中耕地面积约538 hm2,山地、林地面积约87 hm2。现状基本为农田和林地(图2),自然植被资源较丰富,包括17口水井(图3),为植物栽植及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规划区域内地势平坦,主坡度在5°~10°,局部地势低洼,有少量陡坎(图4)。总体高程在425~445 m,制高点海拔为450 m,最低点海拔为320 m(图5)。整个区域以南向、西南向为主(图6),为喜阳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为开展各项休闲体验活动创造了便利空间。

2设计理念及愿景

2.1设计理念——传承与创新黄河文明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而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2]。新石器时代起,华夏民族已经成为农业定居的民族。华夏民族的祖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发明了农耕生产工具,培育了五谷农作物、农副产品,驯养了六畜,发明了蚕桑丝绸等。要想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传承黄河农耕文化遗产的底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黄河农耕文化,展示黄河农耕文化,传承黄河农耕文化是本次规划的出发点。

游客的体验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以游客的体验为导向,结合现状资源,分析园区中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活动类型,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多元的游客体验园区。利用场地丰富的黄河文化,根植文化内涵,运用科技元素,引入创意理念,带动游客参与体验互动,将小浪底农业旅游园区打造成为集农业生产、黄河农耕文化展示和生态旅游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游”中心。

2.2愿景以万亩生态牡丹园为环境基础,以牡丹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借助小浪底水库的“高峡平湖”,打造成传承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独特,休闲体验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

3方案规划设计

3.1规划结构参考孟津县的总体规划,依据场地的现有景观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和地域特色,形成“一心、一带、九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图7)。

“一心”:占地面积最大的牡丹种植区,总占地面积384.4 hm2;“一带”:纵穿整个园区的小浪底专线;“九区”:包括牡丹种植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工物流和办公接待区、养生休闲度假区、极限运动体验区、林下生态养殖区、桶装水生产基地、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9个功能分区。

3.2分区设计说明

3.2.1牡丹种植区。位于园区东北部,与场地现有牡丹种植园区相结合,共占地412 hm2。根据市场需求及项目周边现状,创新性地发展牡丹产业,致力于牡丹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牡丹系列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牡丹种植区内呈环状交通,方便产品的加工与运输。

3.2.2新型农村社区。位于园区南部,占地146 hm2。用于项目区域内村民的集中安置,整个社区共包括3种户型,且配置有公共服务建筑及基础服务设施等。基本公共设施均集中布置在社区中心,方便村民使用。公园和小游园供村民在农闲或饭后休憩、交往。

3.2.3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园区西部,占地155 hm2,该区域地形较复杂,沟壑众多,包括塑料大棚区、日光温室区和充气膜温室区3个分区,以种植高档蔬菜、花卉和热带水果为主。3个分区间的露地间隙栽植普通果树,选用季相差异的品种,观花与观果相结合,如后期营销需求,可改建为观光采摘园。充气膜温室是该区的一大创新亮点,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制品中充入空气后而形成温室结构,除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相应的景观功能。将其建于沟壑之上,与周边果树想映衬,构成该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图8)。

3.2.4加工物流和办公接待区。位于园区北部,共占地38 hm2,主要用于园区的日常办公和接待,以及牡丹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农业区农产品的保存、加工。内设一个有机生态餐厅,采用充气膜温室做法,内部种植各种景观植物,结合传统古典园林的景观要素,丰富整个空间,营造轻松、优美、生态的就餐环境。餐厅采用的所有食材均为园区种植,纯天然、无公害。该区的加工物流与牡丹种植区相结合,创新生产牡丹系列产品。

3.2.5养生休闲度假区。包括別墅风情区、老年公寓与窑洞体验区3个分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共占地24 hm2。其中,别墅风情区的建筑形式为独栋和联排,主要用于高档住宅,也可用于办公接待(图9)。老年公寓以四合院的形式围合空间,不仅为老人提供了静谧的休憩环境,而且便于集中管理。此外,配置有文化娱乐场所、医疗保健机构等。窑洞体验区在原有窑洞的基础上,利用创新科学技术及材料改建,其外部装修风格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简洁大方,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

3.2.6极限运动体验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包括真人CS实战基地、越野赛车道、山地自行车赛道以及高尔夫练车场,共占地58 hm2。整个区域与养生休闲度假区毗邻,便于服务游客。其规划设计由专业公司参与,并且提供后期管理服务工作。本次方案制作用地规划,具体的场地设计由专业人员进行二次设计。

3.2.7林下生态养殖区。位于园区西部,占地25 hm2。不同于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隔离条件好、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投资少的特点,既能降低饲养成本,又能给林地加施有机肥[3]。游客可以在养殖区内自行捕猎,同时,区域内设置烧烤区,增加游客的体验乐趣。

3.2.8桶装水生产基地。位于园区中部,紧邻万亩牡丹园,占地4 hm2。利用场地内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设立专业生产线,制成高档矿泉水。在供应整个创意农业旅游园区的基础上,逐渐开展外部销售。

3.2.9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园区西南部,占地5 hm2。由于项目临近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具有浓郁、独特的农耕文化,可沿小浪底专线建立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现农耕历史,陈列农耕工具,并设计农田风光体验区供游客参与,创意性地继承和发展黄河农耕文化。

3.3技术与工程创新

3.3.1采用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与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经济需求等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4]。生态农业模式的产生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产物。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可概括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5]。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具体采取的模式包括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以及生态旅游模式。

物质多层利用模式是指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模式[5]。具体措施包括使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产生的脚料与饲料混合喂养牲畜,再将其产生的粪便与其他农家肥混合用于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等,形成良性生物链,保持园区内生态平衡,同时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依靠科研机构及高校的技术力量,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建立生物防治系统,选用抗病虫的植物品种,防治病虫害。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保证农作物的安全、优质。

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主要表现在对于土质较差的区域,先进行生态防护林营造,并根据坡度坡向,做好灌溉及水土保持措施。待土壤质量好转后,再创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生态果园等。

依据园区现状,构建生态旅游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助创建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大力发展创意生态农业旅游,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3.2高新技术内容。园区采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立体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高新技术内容,以保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养殖高新技术的实施,提高整个园区的种养殖生产技术水平,确保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4结论与讨论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旅游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要使它在社会发展浪潮中保持活力,单纯依靠传承或创新都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具有浓郁的历史渊源,一旦被破坏将无法修复。在小浪底农业旅游园区规划中,对场地现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让游客直接去体验原生态的农业园区。在保护的同时,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地在设计思路及技术和工程手段上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希望此方案能为今后国内农业旅游规划提供参考,在尊重农业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创新,使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海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2(20):70-71.

[2] 李玉洁.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

[3] 段碧华.林下特色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9.

[4] 程国栋.中国西部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集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37.

[5] 张乃明.绿色农业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42.

猜你喜欢

保护创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