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麦8号小麦晚播适宜密度研究
2015-10-21金达来吴建中徐楷等
金达来 吴建中 徐楷等
摘要[目的]探寻晚播小麦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苏麦8号小麦为试验品种,播种期分别为11月12日、11月18日、12月5日,播种量分别为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分析不同播种量处理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337.5 kg/hm2处理的小区倒伏严重,产量较低,其他处理产量均达6 000.0 kg/hm2以上,且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播种量262.5、300.0 kg/hm2产量最高,均达6 750.0 kg/hm2以上。11月18日播种,不同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单产均达6 000.0 kg/hm2以上,其中播種量300.0、337.5 kg/hm2处理产量较高,达6 750.0 kg/hm2以上。12月5日播种,因播种过迟,烂耕烂种,出苗严重不全不匀,产量普遍较低,播种量300.0、337.5 kg/hm2处理产量较高,达5 250.0 kg/hm2以上。[结论] 11月中旬播种,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262.5~300.0 kg/hm2较为适宜;12月上旬过晚播种,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337.5 kg/hm2以上较为适宜。
关键词播种密度;晚播;苏麦8号;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1-063-02
江苏里下河地区以稻麦两熟为主,目前偏迟熟粳稻品种及直播稻种植面积过大,前作水稻腾茬普遍较迟,晚播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常年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1-2]。为了明确晚播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笔者对晚播小麦适宜的播种量开展了试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4年11月~2015年6月进行。试验地位于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英村农业三项工程试验基地,试验田南北长100.0 m,东西宽24.5 m,面积2 450.0 m2,前茬粳稻,土壤肥力中等,灌排方便。
1.2试验品种以春性红皮小麦苏麦8号为试验品种,种子由江苏红旗种业提供,种子发芽率90%,千粒重40 g。
1.3试验设计播种期设3个处理,分别为11月12日、11月18日、12月5日(原计划播期为11月24日,后因抗旱洇水及阴雨天气影响,土壤湿度过大,改为12月5日);播种密度根据播种量的不同设6个处理,分别为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小区南北长6.0 m,东西宽4.8 m,面积28.8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4田间管理 播种方式:先深旋耕埋草,再人工开行条
播,行距20 cm。于11月18日播种后及12月31日抗旱洇水两次。基肥:45%(15-15-15)三元复合肥600 kg/hm2,苗肥:尿素210 kg/hm2,拔节孕穗肥:40%(20-10-10)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合计用N 276.6 kg/hm2、P5O5 135 kg/hm2、K2O 135 kg/hm2,N∶P2O5∶K2O之比为1∶0.49∶0.49,N肥基苗肥与拔节肥之比为6.7∶3.3。2月23日喷施壮丰安1 245 ml/hm2,始穗期喷施劲丰1 800 ml/hm2,病虫草害防治与大面积种植一样。
1.5调查方法全苗后,每个播期处理分别定点20株考察主茎叶龄;成熟前每个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个点约0.22 m2,调查有效穗数,每个点取30穗考察结实粒数,分小区收获计算实际产量,取样称千粒重。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及生育进程11月12日播种,11月25日全苗,4月29日齐穗,6月7日成熟收获,全生育期208 d,一生总叶片数9.9叶;11月18日播种,11月28日全苗,4月30日齐穗,6月7日成熟收获,全生育期202 d,一生总叶片数9.5叶;12月5日播种,1月31日全苗,5月5日齐穗,6月12日成熟收获,全生育期190 d,一生总叶片数9.3叶。
2.2栽培密度对小麦抗倒力的影响
由表2可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337.5 kg/hm2倒伏面积比例最大,达26.0%,与播种量150.0、187.5、225.0 kg/hm2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与播种量262.5、300.0 kg/hm2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
11月18日播种,播种量337.5 kg/hm2倒伏面积比例最大,达46.0%,与播种量300.0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播种量150.0、187.5、225.0、262.5 kg/hm2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2.3栽培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1对有效穗数的影响。由表3可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225.0 kg/hm2有效穗数最多,为748.5万/hm2;播种量150.0、187.5 kg/hm2两处理有效穗数较少,与播种量
2250 kg/hm2处理间差异达显著
水平,与播种量262.5、
3000、337.5 kg/hm2无显著性差异。11月18日播种,播种量262.5、300.0、337.5 kg/hm2处理有效穗数较多,均达7500万/hm2以上,且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种量150.0、187.5 kg/hm2两处理有效穗数偏少,且无显著性差异,与播种量262.5、300.0、337.5 kg/hm2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12月5日播种,播种量337.5 kg/hm2有效穗数最多,为5310万/hm2;播种量150.0、187.5 kg/hm2有效穗数较少,与播种量225.0、262.5、300.0、337.5 kg/hm2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3.2对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由表4可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150 kg/hm2结实粒数最多,为29.9粒,与播种量187.5、225.0、262.5 kg/hm2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播种量300.0、337.5 kg/hm2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1月18日播种,播种量150.0 kg/hm2结实粒数最多,为27.5粒,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12月5日播种,播种量150.0 kg/hm2结实粒数最多,为32.2粒,与播种量187.5、225.0 kg/hm2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播种量262.5、300.0、337.5 kg/hm2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2.3.3对千粒重的影响。由表5可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150.0、187.5、225.0、262.5、300.0 kg/hm2,千粒重均达40.0 g以上,其中播种量150.0、262.5 kg/hm2千粒重最高,分别达42.4、42.6 g,与播种量337.5 kg/hm2千粒重39.8 g之间差异显著。11月18日、12月5日播种,不同处理千粒重均达40.0 g以上,且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3.4对实际产量的影响。由表6可知,11月12日播种,播种量150.0、187.5、225.0、262.5、300.0 kg/hm2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播种量337.5 kg/hm2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播种量262.5、300.0 kg/hm2两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6 816.0、6 768.0 kg/hm2;播种量337.5 kg/hm2处理,因后期倒伏严重,产量最低,为5 572.5 kg/hm2。11月18日播种,不同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播种量300.0、337.5 kg/hm2两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6 835.5、6 795.0 kg/hm2。12月5日播种,播种量300.0、337.5 kg/hm2两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5 391.0、5 314.5 kg/hm2;播种量150.0、187.5 kg/hm2两处理与播种量225.0、262.5、300.0、337.5 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3结论
小麦群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不大,总的趋势是播种量多、基本苗密度高,群体发展大,有效穗数多,但个体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单株分蘖成穗数少,穗粒数少,千粒重低,茎秆抗倒伏力差[3]。播种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播种期的早迟和播种质量的好坏。播种早,播种质量高,出苗齐全、均匀,应降低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反之应适当增加播种量。苏麦8号属穗数型品种,分蘖性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但穗型小,粒重高,产量潜力大。11月中旬播种,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300.0 kg/hm2左右较为适宜,偏早播种以262.5~300.0 kg/hm2较好,偏晚播种以300.0~337.5 kg/hm2较好。12月初过晚播种,以3375 kg/hm2以上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周华江,吴建中,戴凌云,等.扬麦20小麦晚播适宜密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7):9304-9306.
[2] 蔡红俊,吴建中,吴玉涛,等.直播稻生产特点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70-71.
[3] 杨树宗,刘玲敏 ,张敏,等.种植密度对京冬8号和济麦22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