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2015-10-21刘玉秀
刘玉秀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由学情变化及信息时代的发展所驱动的。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探索,确定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依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为高职教育提供支持的一门基础计算机公共课程是计算机文化,是为不同专业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此课程的训练及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并提高其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并促进学生应用水平及计算机文化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实况
1.当今的教学较为笼统,不能解决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问题
当今,我国大多数地方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建立了信息技术课程,然而因教育制度及国情的影响,这门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间的实际开展情况存在着差异,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不同。在进行高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未考虑不同学习者学习基础间的差异,全盘统一地设计该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不仅会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专业性及实效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用的教材较为陈旧,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方向,且很多内容都与高中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一致,更不要说有专业特色了。如,在讲解软件操作使用时,不能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无法体现高职办学的特点。
3.固有的教学体制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当今“讲练結合”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专业开展形式。老师在讲解理论或实际演示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演示较快、课堂信息量较大的现象。学生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直接向老师进行求助或者是依据书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执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对操作步骤的反复操作及联系,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做事情往往会按部就班。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上面的情况,综合笔者在进行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感想及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出发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学手段创新
由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类课程的讲课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倡导“课—机”一体化和“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讲课方法。多媒体教室适合讲解课程中涉及理论知识,而多媒体机房适合讲解具有实践性的内容。
2.教学方法创新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本位”,在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及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每堂课“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促使学生能有依据地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所反映的信息,组织学生聚在一起进行探讨,并结合重点及难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尝试精神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教学模式创新
(1)依据专业的不同适当地调整课程的内容。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知识广度、深度及讲课的内容均要有所变化。教师在整理搜集很多的教学案例,根据不同的专业,在进行相同内容讲解的过程中要使用不一样的案例,案例要很好地吻合专业对应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一些难懂抽象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对工作情景有深入的了解。(2)科学地对课时进行安排。课程一共有60学时,其中48学时是边讲边练课时,12学时是纯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是理论课时的4倍,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好掌握的基础上,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能力。(3)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单独辅导,并给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分配不一样的任务。
4.课程内容创新
教师应分析设计课程内容,对教材中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提炼,加入新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促进知识的实用性。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与同专业相关联,促进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倡导教师独自制订教材,每个章节分成两个方向:基础内容和加强训练。基础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未来是要注重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伴随经济的快速进步,计算机对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大学生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必须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促进计算机教育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董新科.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