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我是不安分的科研民工
2015-10-21王桂茹
王桂茹
谁能让游戏宅男走出家门?办公室睡神是怎样炼成的?对自拍狂魔而言,望京SOHO的建筑物太高,照不全怎么办?看完《三分get》系列视频,你一定会笑得停不下来。这正是杨仪和他的团队在做的事。
2014年,杨仪联合湖南广电资深媒体人唐孟科,共同创立了一二四三科技公司,主打移动微视频—三分微视。这是一个以自制内容为驱动,专注制作分享1-3分钟原创优质内容的微视频平台。在短短两个月内,其微信公众号单篇阅读量就从三位数猛增到了六位数,三分微视团队也获得了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并计划在2015年启动A轮融资。
把病毒的传播之道运用到广告中
新加坡读PhD期间,杨仪的专业是生物工程,那时的工作就是天天在实验室研究病毒。“病毒本身有一套很复杂的机制,它先把自己伪装起来,寄生在细胞内进行感染,再复制出更多的病毒,” 从生物工程专业跨界到互联网,杨仪正在尝试把病毒式传播之道运用到广告中,“广告想要产生效果,首先要把它包装得不像一个广告,让你一开始看到时能够接受、产生认同感,或者觉得开心。看完以后才发现,啊,原来我已经中招了。”
在与杨仪谈话过程中,如此类比的跳跃式思维随处可见,这与他从小受到的自由而开放的教育经历密不可分。
杨仪毕业于“湖南四大名校”之一的雅礼中学。雅礼中学由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创办于1906年,深受西方式办学思维影响。“我当时初中加高中六年,一直有耶鲁大学毕业生作为英语外教,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都非常有意思。整个读书过程中,经常会组织看电影、踢足球或者打棒球,边玩边学,大家相处起来非常轻松和融洽,从没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杨仪回忆 道。
和雅礼的大部分学霸一样,杨仪没有参加高考,完成高中学业后即被保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四年的学习让他对新兴学科和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杨仪PhD全奖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是一个跨学科专业,偏重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涵盖数学模型、医疗软件、新材料、新药物等等。我的博士课题是用病毒来对癌症做基因治疗。”
谈到博士生涯,杨仪说的最多的三个字就是“有意思”。“我没有想搞科研,只想了解更多的东西。在第一个学期上课时,我发现它比我接触的很多理工科的东西更有意思。比如,你可以看到每一个细胞怎么工作,你的DNA怎么把信息传递下去,身体中的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各种机能又是如何配合的……其实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甘心做一个“科研民工”
回过头来看,长达四五年的海外求学经历,杨仪更重要的收获,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这种科研工作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再运用科学实验或者其他方法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科研的过程到最后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一个问题,但至少能让我知道,哪些路是走得通的,哪些路是走不通的。如果发现了走得通的路,就可以运用更多的工具、更有效的方法来帮自己走得更远。”
杨仪谈到的另外一个收获是,科研能够很好地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国外读书的日子里,不论是课上的讨论还是阶段性的成果分享,首先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准备PPT,将自己的思路、已有的数据与所发现的问题有条理地展示出来。然后,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参与者能够听得懂、看得懂,并且能够充分讨论。
“其实创业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你经常要跟别人去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做、你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将来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不觉得创业同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就浪费时间,相反,学术训练过程对创业非常有用。”
博士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继续科研。渐渐地,杨仪发现,自己读书得越久,研究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是个“科研民工”:“即便是去一个很好的课题组或者公司,还是感觉自己被关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再也出不来了。”
尝试互联网创业 打开另一扇门
与此同时,国内的创业环境与杨仪出国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创业的迅猛势头让不少人兴奋不已,喜欢接受挑战的杨仪也不例外。
博士毕业回国后,杨仪拉上两个朋友,共同策划了一个网站,主打时尚项目,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杨仪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同样有想法,有热情,一心想在互联网中闯出一片天地。自然而然地,杨仪转到了互联网资讯与产品规划方向,为创业者提供风险判断和项目的开发、运营服务。
这些尝试让杨仪开始真正了解互联网,并学会运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产品经理的思维很重要,但是产品经理不是天马行空地画一个设计图,就让人去做,而是在对用户市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判断之后,基于现有的资源,做一个最好的判断。”
好的内容可以“改变世界”
杨仪喜欢把前两次的创业经历比作科研中的“试错”。试错之后,他对互联网形势以及自己创业方向的判断越来越审慎和理性。“我在博士毕业前读过一些有关创业项目的书,其中有一本是《创业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tart)。开篇第一章,作者问道‘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项目或者企业的话,它会不会就没有那么美好了?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创业的意义,也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对世界有没有影响?”
究竟什么东西可以改变世界?试错的经历告诉他,新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是趋势所在。如今网络的发达程度和杨仪回国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丰富,流量的成本也越来越低。杨仪断言:唯一缺乏的是好内容。
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持有同样判断的,还有他的湖南老乡、广电资深媒体人唐孟科。2014年,两人一拍即合,招兵买马组团,推出了“三分微视”,主打适合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原创微视频。目前,三分微视的团队共有30多人。唐孟科任首席执行官(CEO),杨仪任首席运营官(COO)。
“三分微视”,顾名思义,其视频的长度控制在三分钟内,以短快精的优势占据观众的碎片时间。注意力经济时代,哪些内容能够获得关注?杨仪和他的团队经过调查和讨论,决定将视频风格定为在轻松、搞笑上面,主要面向16-30岁的学生和都市新白领传播。“如果你仔细看的话,我们搞笑的内容并不是无节操、无底线的,提倡的是属于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杨仪特别强调。
“人生的方向,你不能说不知道”
尽管一条视频只有短短的三分钟,背后的策划、拍摄、剪辑过程却要花费数百倍的心力。“最初为了剪三分钟的片子,我们拍攝了十几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时翻来覆去看好多遍,消耗了很多时间。”本着“科研民工”的精神,杨仪后来引入了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首先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估算素材量,理性控制拍摄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拍摄《创业梦想+》这个栏目时,会涉及到他们工作的场景,我们就用情景来演绎他们的业务流程,每一步都会有自己的控制。”像这样的视频,三分微视一天之内会发布2-3条。杨仪预计,2015年的视频总量将达到一千条。
根据既有规划,三分微视在搭建一个平台,既承载自己的内容,也承载用户原创内容(UGC),先搭建用户之间的互动生态体系,再通过主流视频网站的推广和微信精准传播形成商业闭环。“我们会分栏目来跟视频网站进行签约合作,推荐优秀的视频内容,顺利的话2015年之内就可以达到平衡,甚至开始盈利。”
创业以来,杨仪说自己也改变了很多,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会了“盲目的坚持与理性的放弃”。“要始终记得创业的初心,那是能让你坚持下去的源动力。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只是以钱来衡量的话,你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
三分微视团队的成员以“90后”为主,杨仪说,管理一个团队有点像船长开船。“有时候船员来问你我们现在怎么办,你一定要给他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不见得是最完美的,甚至有可能是错的,但是一定要说。如果回答说‘我也不知道,那就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