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
2015-10-21张国兵齐素会
张国兵 齐素会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基础设施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渐趋于成熟。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混凝土刚性接缝,在整个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属于最后一个环节。在建筑施工中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是为了解决带裙房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高度差异所致基础过大不均匀沉降现象,改善建筑结构的伸缩缝和提高施工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建筑工程
引言
后浇带是当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施工技术。后浇带的存在,将房屋建筑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分为若干部分。在前期施工中这些部分独立施工,彼此之间预留出施工缝。在各部分施工完成后在对这些施工缝予以填充处理,各部分两两连接,从而使得建筑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后浇带施工技术对于提高施工效率,改进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屋建筑施工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
(一)、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设置遵循原则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应力释放出来,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拒残余的应力。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作为工程着重控制难点,基础、梁、板部位后浇带在梁板模板支设时一次同时支设并设置拉筋,在梁板模板拆除时留下后浇带模板,在结构单元沉降基本稳定后,后浇带部位采用吊模进行后浇带浇筑。
(二)、后浇带的作用
1、解决沉降差
我们进行一些建筑施工,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以及基础都是设计成一个整体的,但是施工时,通过后浇带的设置,将其进行人为的分开,等到主体结构进行完施工,沉降量超过百分之五十时,再进行连接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将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起到有效的解决沉降差的作用。
2、降低温度收缩对结构混凝土的影响
新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在强度形成的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第1~2个月完成,而结构是经常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温度应力就会在结构内部产生,而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时,构件中就会出现裂缝。通过后浇带在施工中的设置,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使得收缩应力减少很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将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提高。
二、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
(一)、确保后浇带宽度和间距设置合理
后浇带施工技术为解决应力问题将建筑构件根据各自结构与功能分为若干模块,但各模块间并非完全独立,在进行施工缝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整体性的问题。如果楼层层数小于等于22层,那么楼层楼板及建筑基础中承受受力效应的钢筋必须保持完成,不能进行切割、断开处理。这不仅是房屋建筑结构整体性的要求,更是保障建筑施工及使用安全的必要因素。某些场合施工后浇带跨度较大时,需要对受力钢筋进行分割处理,并在后续施工环节中予以焊接连接。这种操作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楼板两端受力载荷,避免了因此导致的结构下垂完全。需要进行钢筋分割处理的后浇带,其跨度必须保持7米以上。在进行施工后浇带间距设置时,先要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设置,施工图纸没有进行设置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二)、后浇带施工时间和断面形式的选择
在进行施工后浇带断面处理方面,应坚持后浇带与建筑构建混凝土结构故断面形式相同的原则,以避免因为断面形式不同造成的应力集中损坏结构和后浇带浇筑后的直缝问题。在确定后浇带施工时机时,应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各种细节。原则上要在沉降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后浇带浇筑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主楼建筑工程量远大于裙房工程,如果同步施工,就会出现主楼尚未完工,裙房已经竣工的情况。这样一来,随着载荷的增加,裙房就会在主楼之前开始发生沉降。但由于主楼重量远大于裙房,使得主楼沉降程度也要比裙房沉降大得多。从而给高层建筑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后浇带浇筑施工要选择在高层建筑主体沉降完全完成后进行。实际工作中,后浇带浇筑施工往往要比预计时间略晚,这是受施工季节、施工材料等因素影响而成的。具体情况,在施工图纸中会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三)、确保后浇带施工位置准确、材料适当
后浇带承担着连结建筑结构、传递载荷的重要职责,施工材料质量和后浇带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施工材料质量控制。首先,要选择收缩性为零的微膨混凝土,常用的有含有膨胀添加剂的水泥混凝土。微保证后浇带浇筑后的强度,要选择比混凝土构件标号更高以一级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浇筑前要严格按照设计配比拌和混凝土,做好振捣。在浇筑前,要对后浇带预留缝进行清理,去除杂物和积水,同时要保证后浇带构件表面有24小时以上的湿润度。在后浇带位置选择方面,要避免选在建筑構件载荷较大的位置,以避免后浇带存在造成的应力集中超过后浇带承受能力,比如建筑工程中后浇带就不能设置在剪力墙的中部位置,而是要在大梁和模板上选择适合位置,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剪力过大以及弯矩过大造成的构建压力。
(四)、混凝土浇筑时的技术
在对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要对钢筋表面存在的锈层进行清理工作,同时对混凝土表面做凿毛处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浇筑的厚度要根据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由于厚度过大对钢丝网模板造成侧压力出现向外突出的现象,以及可能出现尺寸偏差的情况发生,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垂直施工的地方要使用钢钎进行捣实,振捣器和模板之间的距离要严格的控制,防止混凝土在振捣的过程中出现水泥浆的严重流失,对已经硬化的混凝土的表面要使用凿毛机进行凿毛处理。对比较严重的蜂窝和孔洞进行修补时,要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用喷枪对其表面做清理工作。
(五)、对后浇带施工的一些具体要求
后浇带预留缝区域要与周边两侧的预留面积进行严格控制,在对预留缝进行混凝土封闭浇注前,防止残留的一些残杂物,对相关区域进行洗刷和清理,要保证预留缝的清洁度。在填充物的材料选择上,浇注的混凝土应采用无收缩特性的水泥进行拌制和填充,对及时对浇注后的预留缝进行合理的浇水养护。关于跨度内的模板支撑体系,在浇注了预留缝后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不可进行拆卸,同时,一定要注意后续的浇水保养,以免发生其他异常状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房屋收缩应力,使相互间的建筑结构连接起来,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操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而且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还可以解决高层建筑的沉降差异问题,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后浇带施工技术的作用,施工人员要按照按照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 葛经纬,马丹凤. 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1:153.
[2] 王宏,梁爽. 刍议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问题[J]. 中国建材科技,2015,02:260-261.
[3] 江国忠. 关于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 科技展望,2015,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