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方法分析
2015-10-21唐瀚
唐瀚
r要:城镇河道除了防洪兴利,还能通过优化河道治理模式创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河道整治的设计中,除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灌溉等基本功能外,还必须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在工程实践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城市河道内一律采用刚性硬质护岸,会加快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融工程结构与生态环保为一体的护岸型式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城镇 河道治理 生态护岸方法
前言
城镇河流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作用非常紧密,人类影响城镇河流的水文特性、物理结构和生态环境;城镇河流的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等也服务于人类并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流经城市和乡镇的城镇河流关系到众多人口的用水问题,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生态型河道
1、生态型河道概念
生态型河道是在生态安全与和谐理念指导下,以修复受损河道为目的,通过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形成的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是通过河道结构上的生态工程建设来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2、生态河道特征
生态河道系统是以自然为主导的,能够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河道既具有生态学特性,又具有力学、社会经济特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性和生态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二、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方法
1、植草、树木等护岸
(1) 自然生长木、草护坡
生长木草皮护岸是利用水生植物或耐水树种的根系固土,防止岸坡坍塌。这种护岸既可绿化美观岸坡环境,又可保障河道自然属性及堤岸安全。主要用于小型河道及水流流速度较小的人工湖的堤岸。一般栽种喜水垂杨柳树、挺拔的水杉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树木, 利用其比较发达的根系稳固土壤颗粒,特别是树木较大后,根系可以有效增加岸坡的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这种护坡绿化效果好,方便易行,工程造价合理。但一般在种植初期,抵抗冲刷的能力差,应进行必要的辅助加固措施,如用土工织物固坡等。随着树木水草生成长壮大,其对护坡的保护能力逐步加强。另外,充分利用树木等植物发达的根系进行护岸固土,可以达到固土保坡,防止土坡的坍塌和水土的流失,既可达到满足河道生态环境的需要,又可起到建造城镇绿化景观的作用。因此,在城镇河道生态护岸工程中应优先考虑利用沙棘林、黄檀、池杉、金银花、芦苇、蔓草等固土效果好的植物。各地应根据本地的河道防冲要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及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等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该护岸型式适用于城镇周边流量小、流速低的小型河道。
(2)木桩、竹桩及插柳护岸
对流速较大的河道, 既要进行护坡又需增加岸坡的稳定性时,可采用人工插柳枝或直接将竹桩、松木桩等打入河底,形成人工竹、木桩(插柳)护岸。这些柳枝、竹桩可以成活生长,起到很好的绿化作用。木、竹桩护岸具有抗冲刷能力强、占地较少、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等特点。在生态自然方面,这种护岸可保证河流水体与地下水之间正常交换, 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殖、生长,且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该护岸型式适用于城镇的公园、湿地中的流量小、流速低的景观河道。
2、石材护岸
(1)干砌块石护岸
砌石护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河护坡方法, 一般是利用当地河卵石、块石,采用人工干砌形成直立或具有一定坡度的护岸。这种护岸的最大特点是:结构型式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工程造价低廉。另外,干砌石护岸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适用于流量较大但流速不大的河道;对流速较大的河道,可在干砌施工时,在石料缝隙中浆砌粘土或水泥土等,并种植草木等植物,可进一步美化堤岸。实际工程中,多在常水位以下干砌直立挡土墙,用以挡土和防水冲刷。在常年水位以上做成较缓的土坡,并种植喜水的本地草皮和树木。该护岸型式适用于城镇周边流量较大、有一定防冲要求的中小型河道。
(2)浆砌块石整体护岸
对于流量较大城镇河道, 防止洪水冲刷保障堤防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保证河道堤防不决口,适宜采用相对坚固的浆砌石护岸。在砌石的胶结材料选择时,可根据河道最大流速选择水泥砂浆或白灰砂浆。浆砌石护岸具有结构稳定性较好、整体性好、强度较高、抗冲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使用较多)或流速大的堤防护岸。该护岸型式适用于城镇周边流量较大、有较强防冲要求的河道。
(3)抛石护岸(脚)
对大型河道,在河道急弯段或受水流顶冲的深槽部位,其堤脚部位很容易造成冲刷深坑, 如处理不及时, 往往形成塌坑, 甚至造成决堤事故。在这种部位, 可采用水下抛石护岸(脚)。抛石护岸(脚)具有抛投简便、变形能力强、水力糙率高等特点。抛石体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该护岸型式适用于流量较大、防冲要求高的河道,并要与干砌石、浆砌石及混凝土护岸联合应用。
(4)铅(竹)丝石笼护岸
利用铅丝或竹条等將卵石、块石固定成较大体积的整体,防止较大洪水冲刷。常常利用铅丝(竹条)编织成网笼装卵(块)石,码砌成坡护岸。在常水位以上,还可在石料空隙中掺入种植土及耐水植物种子,待其生长后形成生态绿色护岸。铅丝(竹)网笼的疏密可根据石料的直径确定,一般石笼直径为0.5m,具体尺寸应根据机具和施工要求确定。铅丝笼护岸抗水流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且能满足生态型(绿化)护岸的要求。其最大特点是有利于水草、鱼类及两栖水生动物的繁殖和栖息生长。
3、人工材料护岸
(1)现浇混凝土护岸
在城镇河道中,为防止洪水对岸坡的冲刷,常利用一定厚度的现浇混凝土,在河道两岸建成直立或倾斜的混凝土挡墙。这种护坡在过去几十年中, 特别是大城市的河道整治中应用最广泛。混凝土护岸常称三面光护岸。它的优点是抗冲刷能力很强,适用于大江大河及流速较大的河道和部位。其最大缺点是隔绝了水生生物、植物生长繁衍通道,堤岸不能生长绿色植物,使河道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缺乏绿色和生机。
(2)生态混凝土护岸
为改变常规现浇混凝土护坡的缺陷, 人们开发了生态混凝土护坡。所谓生态混凝土,是在常规混凝土的基础上,增加能种植水生植物和使鱼类生存的功能。一般是在预制混凝土板块中间设有孔洞,在孔中种水草、栽植植物,水草生长后,形成绿色护岸景观。另外,可采用方格型或梅花型排列的多孔混凝土块体,水下部分孔洞作为鱼类和两栖动物的洞穴。该护岸型式适用于流量较大、有一定防冲要求和景观要求的河道,利于城镇生态河道建设。
结束语
总之,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护岸是河流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生态护岸技术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质净化于一体,既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又满足了人们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巴洪涛. 浅谈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平衡[J]. 民营科技. 2011(02)
[2] 汪洁. 生态型护岸在城市河流生态恢复设计中的应用[J]. 企业研究. 2011(04)
[3] 郭赟. 浅谈河道生态护岸形式及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07)
[4] 邵元俊,刘广游,王学兵,周克志. 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工程的应用[J]. 江苏水利.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