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
2015-10-21李胜勇
李胜勇
【摘要】通过数据总结,对国内现阶段的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与实情进行分析概括,基于此提供了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当前实际需求提出几点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安全运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现状;主要问题;管理措施
如今,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数量与种类都在不断增大,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在这种背景下,建筑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与社会安定存在一定联系。由于生产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使得建筑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安全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工作。统计得知,建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已经和交通事故持平,由此可见,切实强化建筑安全管理已是刻不容缓。
1.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现阶段最具活力和发展空间的基础产业。其作为经济物质的主要产出机构,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升人们而生活质量、推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建筑工程拥有巨大的规模,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建筑工程所对应的质量管理水平、技术应用水平等并未达到预期标准,尤其是安全管理,其实际水平与现代化建筑工程所提出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建筑业的实际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目前,国内正积极加大基础建设投入,2003全国建筑业生产总值仅为2万亿元左右,截止2010年,这一数值就突破了9万亿大关。2003年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总量仅为2千余万人,介截止2010年,这一数值就超高了5千余万,发展形势之火爆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或施工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在随着行业发展而进一步增长,每年因此而造成伤亡的总人数已经达到千人,经济损失也高达百余亿元。据悉,2005年全国共发生2288余起建筑安全事故,事故造成2607人死亡;2006年全国共发生2224余起建筑安全事故,事故造成2538人死亡;2007年全国共发生2278起建筑安全事故,事故造成2722人死亡。由此可见,建筑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安全水平非但未得到有效提升,反而还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通过对近几年建筑安全事故的调查发现,事故发生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于基本建设方面经济投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市场需求空前强大,施工点多且分布广泛,施工活动十分活跃,使得建筑业逐渐踏入安全事故多发时期。
(2)建筑工程中各个单位未能有效落实具体职责,这一问题在施工单位中尤为突出,其主体生产职责不能得到合理的划分,使得各作业队缺乏安全意识。
(3)施工组织不够科学合理,对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工程项目没有进行专项设计与讨论,必要的安全措施配置不得当或缺乏。
(4)施工及管理人员的违章作业情况十分普遍,安全意识极其淡薄。
(5)施工所用到的新型技术与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匹配。
(6)政府监管不到位,存在薄弱环节。
2.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对于基本建设方面经济投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生产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新进度较为缓慢,相应的技术标准也需得到深化完善。统计表明,从建国至今颁布并得到实行的生产安全与劳动保护法规共有近300项,涉及范围广泛,囊括医疗卫生、特种设备、专业培训、伤亡事故以及检测化验等多个领域。在此之后,国家又相继颁布实行了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管理条例,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当前鱼龙混杂的建筑市场,在提高建筑安全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法律法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和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主要存在可操作性低、体系不够完善且执行力差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等缺陷。
2.2政府监管不力
建筑工程对应的行政主管单位在履行监管义务时未能充分依照法律法规,过度简化自身工作,各项监管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主管单位在自身职责范围中针对各类建筑项目生产的安全执行监督管理时存在具体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安全管理制度无法满足需求,主体责任不能完全落实;
(2)转化建筑项目生产所展开的安全监管模式依然停留在突击检查上,日常管理无法得到具体制度约束,缺乏管理措施;
(3)监管体系错漏百出,用于执行监管的资金无法快速落实,技术老套,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需求。
2.3安全技术缺乏
从总体来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安全施工技术较为落后。近几年,随着需求提升,许多建筑工程都在向高技术含量、高难度方向迈进,为安全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其面临事关后续发展的艰巨挑战。大量高精尖建筑工程拔地而起,难度与危险性大幅攀升,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亟需得到更新优化。
3.建筑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3.1健全法律法规
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法律规范的有效调整,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仍然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法律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无法顺利执行,部分处罚条款并不合理,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处罚。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标准规范等不够透明标准滞后等问题。因此,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解决。
3.2加强执法监督
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力度,不仅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督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环节,还要切实提升在工程投标后对承包商所开展的动态监管力度,尤其是可以对工程安全造成影响或威胁的项目与过程,真正实现严格执法、严肃究责。
3.3创新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
众所周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也是安全管理和生产的重要基础。始终贯彻“科技兴安“这一战略发展目标,创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和生产新型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产业链,在提升科技研发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全过程自主完成,摆脱依赖,從而为建筑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3.4完善职工意外险制度
施工单位应为从事施工作业的人员办理保险,为从业人员提供切身的安全保障,同时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投承保双方及监管部门应遵循市场运作及中介参与等基本原则,实时强化市场调查,科学分工,有效完善职工意外险办理制度,以保护每一名施工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转移施工单位所承担的风险,提高施工单位对于安全事故的预控能力,促进建筑施工单位良性发展。
结束语
建筑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得知,虽然建筑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安全管理水平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还存在安全事故愈演愈烈的趋势,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伤亡人数连续三年居高不下,正成为除交通事故与自然灾害外第三大安全事故类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研究得知主要原因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力、安全技术缺乏三个方面。为此,结合工程发展需求,针对上述三种问题,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创新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的有效管理措施,旨在在不断改革与推行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燕,王际芝.建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管理[J].土木工程学报,2013(9):40 -56.
[2]姚小刚.关于建筑生产风险的系统研究[J].建筑安全,2011(5).
[3]梅强.事故损失预估方法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