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环境谈厂前区广场设计
2015-10-21吕晨晨
摘要:厂前区广场作为公众性场所,其在实现厂区协调的功能同时也兼顾了实现城市广场的功能;论文以厂前区广场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环境的功能角度对厂前区广场设计进行一定分析。
关键词:空间环境;厂前区;建筑设计
一、厂前区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1.中心开敞空间设计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总图板上用摆纸片的方法进行总平面设计,其设计成功会体现在一张平面图上。并且,设计的着眼点只局限于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上,至于前广场建成后的环境与空间都少有人问津。主要是因为多数设计者将工程堪称单纯生产的场所,对于其空间环境的关注过少,而建筑空间一直被视作建筑艺术的同义词,设计人员在主观上认为工厂周边的一切建筑布置和形体设计都是在工艺严格制约下进行的,设计灵活性和自由度极小。因此,空间环境处理中需要注意:
(1)厂前区根据其所具备的集散功能、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和防灾功能进行空间尺度设顶。从视角因素出发,厂前区空间尺度要考虑到周围建筑的视点,其布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质量和文脉特色应该是广场重要的意向概念。
(2)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设计要考虑厂区周围的空间,即由绿地、地形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厂前区广场是将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点和线之间的划分,为了穿越广场空间环境的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广场设计在处理实面体单元的过程中应准确的通过空间的“格式塔”形态将其凝练成充满意义的“感觉场”。
(3)分析厂前区具体地形及设施条件,广场是强调城市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因此厂前区广场也可因形就势的处理与围合它的建筑单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互动,从而强调其空间作用。
(4)为了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的聚集性和内向性,必须加强空间“围合感”使广场的边界线更加清楚,成为一种隐形的“围墙”以构建明确的空间领域。以厂前区广场为核心统一考虑厂区建设与开发。
2.直线型空间设计
由行政生活建筑和厂房的长边沿主干道布置,共同围合的空间就是直线型的空间设计理念,广场中间设置的车道可以起到区域划分的作用,充当绿化带或围合作为街心公园以供大众使用。这种形式若空间尺度选择不当,往往会对设计意图的表达起反作用,厂区入口空间显得闭塞和单调。通常空间处理方面可运用以下几种手段:
(1)空间宽度选择。在设计中兼顾艺术性与生活性,设计既要满足工艺需求,也要考虑到社会生活与之交叉的视觉感官效果。建筑物单体不宜过长,要围合也要适当留有空隙,从而在视觉上带来较为开敞和明朗的效果。
(2)空间尽端适宜布置端景以构成引导目标,为环境体验者营造出视觉上的归宿感。在整体的空间环境中,尽量布置出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对环境起点重点处理,中间部分有所呼应和过渡,而环境终点以有组织的端景来收尾。
(3)空间长度的控制,设计中要强调广场景观的层次及空间分布,以此分散人对广场过长所带来的视觉单调感。
(4)空间动线的组织,组织厂区干道时顺应地势地形,通过协调道路面标高变坡、微折达到活跃空间氛围的效果。
3.组合型空间处理
厂前区广场设计过程中,中心开敞空间设计和直线型空间设计都是建立在主干道和广场合一、人流和车流合一之上的,其对于周边的生活及相关建筑造成很大的困扰,而其空间功能模糊也会给其所表达的主题带来一定的误解,很难得到观景者的共鸣。因此,目前的厂前区广场设计多采用组合型空间环境设计,主大门对应厂区主干道,厂前区广场设计位于大门的前方。如此一来,广场空间就可以在满足周围建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考虑以最佳的空间尺度和视角进行景观配置。
二、厂区前广场设计布置
1.工厂从其布局上来讲基本上是按照“小而全”、“平而散”的模式建设的,因此在厂前广场的布局上要关注到多厂联建、多层次组合的立体轨道形式,单凭固定的工艺流程按平面轮廓布置的设计方法必须更新。
2.广场设计的平面整体形状要与厂前区已有的建筑进行协调布置。从空间形态上要符合轻松、惬意、休闲的公众特点。
3.广场内要重点绿化,分割组团及绿心作用可以从生态方面提升厂前广场的过滤效率。
4.广场与干道相连时广场上的主体建筑物是室内集会空间,因此建筑物多呈对称分布,避开人流与车流。
5.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应力求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符合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及人体尺度。
三、厂前区广场
1.厂前区广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功能的需要,对于改变工厂以及周边市民的生活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形态上来讲厂前区广场可通过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态来呈现,从平面和空间进行设计。厂前区广场形成空间环境的过程中既包括形体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并通过建筑、绿地、树木绿化及环境设施来表现。因此,厂前区广场环境设施的需要有总体绿化、绿化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花池、挡土墙、台阶等设施设置50%的休息区域,建筑小品在保证环境卫生的前提下表达广场的活力属性。
2.广场的尺度空间与人眼所视的视域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百尺折合公制,约为23m-35m),“百尺为形”意味着近观可清晰看到建筑的细部,而“千尺为势”则说明远看只能看到建筑的轮廓,其中0m-100m为被称为社会视域;在500m-1000m的距离范围内,人的视力可以分辨出眼前的人群,而到100m范围内眼前的景象就可以具化,0m-100m可以准确的判别对方的性别、年龄以及姿态,并且根据其形态特征辨析出其熟悉度。除此之外,剧场设计中最远的观众席一般距离舞台中心最大距离为35m,而1m-3m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距离。当探析人的视觉识别度时,其距离范围多在20m-30m之间,在这个距离范畴内观看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水平距离。而100m-300m的距离以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形变化,600m以内则是看清建筑轮廓线,当人与建筑的距离为300m-1000m 的时候,被观赏的建筑将可以作为个体被观赏。这时实现的角度则主要投射在建筑形体之上,可以完全分辨出建筑的凹凸形式、体量分割、颜色等建筑元素。
3.广场的尺度和人的步行活动范围密切相关。厂前区广场作为城市生活中重要交流场所,其实面单元是广场中相对独立的功能载体和感觉载体,通过若干不同只能的实面、单元组成广场综合体。因此,广场的空间形态具有其既定的材料和构造做法的职能实体。因此,在厂前区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对空间形态结构的尺度进行表达。一个单元的设计也允许出现相似性重复,空间环境中各个单元的整体结构组合则是该广场的地域性特征突出的关键,而广场中设置的公共雕塑也为厂前区广场提供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主题。厂前区广场决定着城市或工厂地区的空间结构,并支援周边各种城市功能,因此如果其想得到各个功能共同实现,必须要通过专用空间环境设计来进行强化。
參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褚正隆.城市中心区空间集聚下的形态整合策略[J]. 山西建筑,2012,38( 11) : 29-30.
[3] 李俊霞. 谈厂前区广场与建筑设计《山西建筑》[J]. 山西建筑,2013.
[4]刘永德.现代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5]王炳兴.厂矿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炭工业出版社 1993
简介:吕晨晨(1985-),女,安徽合肥人,汉族,硕士学历,助理工程师,建筑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