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2015-10-21康飞
康飞
摘 要: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的作品大多具有类型学的特点。他认为建筑活动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是改变原有环境、创造新环境的活动;是打破旧的环境平衡、创造新的环境平衡的活动。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环境与建筑 马里奥.博塔
在博塔的理解中,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环境”,或简单地说是它的“地域”。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就与其地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一个建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它的地域,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定义、明确了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了对地域的诠释与解读。建筑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延续的。它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化,在建筑竣工后通过新平衡的建立得到巩固。从那时开始,它又进入到新一轮的动态循环之中,一方面持续地限定变化中的、与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持续地与建筑自身进行对话,就像变化中的时间与历史的对话一样。
实例分析一:莫比奥中学
马里奥·博塔设计的莫比奥中学是博塔环境理念运用的成功之作。他完美地将整个学校和谐地融入村落的景致中,并创造出独立且颇有刺激的建筑环境。博塔的设计完全不是那种富有乡村特点的表现(作为一种规律,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会提出那样的表现的),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富有韵律感的透空的朴素立方体。这正象他所说的:“建筑必然与自然处于矛盾之中,在那些无穷的把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奢望中,建筑与自然双方都会受到损坏”。
博塔总是喜欢选择制约条件少的基地环境,喜欢能提供他一个有创造余地的基地。而该校地处郊区,杂乱无章的发展现状给了博塔一个创造的机会。出于他对自然环境的独到理解,博塔意识到这一区域缺乏一个中心,因此便设想利用学校建筑群来弥补这一缺陷。他巧妙地利用一个半圆形的露天剧场把教室和体育馆组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个半圆形的空间不仅是学校主要的入口,又是整个学校群体的中心。从建筑形态到植物,从邻近的建筑到一棵树,甚至远处的山峦,博塔从不放过对建筑物周围一切因素的考虑;并且借助于透视草图及其它一些视觉上的手段对此进行评估。这就使得博塔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对环境的阅读与理解。
在多数博塔的作品中,顶光担负着照明和赋予建筑最重要的空间以生气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与顶光相配合的特殊空间,天光强调了最重要的元素———建筑围绕其组织骨架。莫比奥中学的设计中,尽管三层的图书馆和二层的教室有不同的光源———小天窗和侧窗,整个学校的布置还是围绕三角形玻璃屋顶天窗产生的光展开。由于建筑沿南北轴线来布置,建筑是东西向的,建筑由两侧天窗照进来的光线照明,从而在建筑内部即可知日出日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建筑的中心入建筑心脏的天光强调了建筑的内相性格,划分了内部空间精确的等级秩序,从而赋予博塔作品一种空间垂直组织手法的典型标志。
实例分析二:罗马艺术博物馆
梅里达罗马艺术博物馆所在的位置是城市中的敏感地区,紧临两座重要的古罗马时期公共建筑遗址一一剧场和圆形竟技场,本身还跨建在一部分城镇遗址上,整个场地给人的印象是脆弱而敏感的,周边区域给人的印象是规整而谦逊的,如何把这种场所的气质转化为建筑元素,博塔选择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他在谈到这个方案时描述道,“想要把这里圈起来的愿望是从看到基地伊始就一直存在的”一一看到场地时所产生的对历史的祟敬感使其在方案构思时刻意将建筑实体轻置于遗址之上,期望两者空间达到紧密的共融关系。
他通過对古罗马时期空间和实体形象气质的准确感知,抽取古罗马建筑中拱券、扶壁、顶光和侧光——其真实空间现象元素,并提炼抽象转化,图式语言类型化,然后用场地因素叠加—理论与实体环境结合,进一步对类型做出相应适应性处理.这主要体现在他将类型化的分析结论与场所相至加并做出一定的变形。最终叠加构造、材料等其他因素用有古典意义的现代实际形态表达出来,运用全新的手法构建了这座气质与历史相呼应的现代建筑。
在博塔看来,在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时下流传着一些严重误解,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在评价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时对历史进行割裂,这种割裂的前提是认定所有的新建筑都具有凌驾于其建造环境之上的地位。这种理论坚持认为,地域或“环境”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以免受到新作品侵犯和破坏的东西。这种态度在各种社会和阶层中十分普遍地存在,如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等。它把环境中已有的平衡看成是静态的,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价值与意义的。而实际上这些价值与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未来危机——新的建造活动本身——的降临而显现或是被重新发掘出来。这种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一大批现有的建筑师和建筑法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性的共识。它们非但没有使我们免受劣作之灾,反而在多数情况下怂恿助长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刺眼的、危险的建筑出现。
在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意义的分析中,博塔的很多观点都与罗西的类型学思想相似,他说:“我相信,好的建筑总是对起周围环境做出积极的解释,对于构成场地的文化和历史状况进行的任何一种新的改动便创造了新的环境”。博塔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将“环境”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对其进行解读与诠释,它们将成为新的建筑事实的参照对象,同时也将成为建筑事实与客体事实之间对话的一部分;二是将“环境”理解成历史与记忆的记录,它包括了除客观物质事实以外的所有东西,因而环境包含了象征性的层面,包含了深藏在大地之中的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它们不是怀旧式的对过去的回想,而是以真实的形式存在着的价值,是指引工作的信号;三是要重视存在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时间因素,在与自然周期性规律的联系(如四季变换、日夜交替)使建筑成为一种延续的、动态的时空,体现着我们在宇宙中生存的价值。因此,对于环境的价值,博塔认为不应说保护,而应该说提升。基于这种认识,很多误解都可以被消除。原先那种虚幻的、空想的、不可能被实现的保护将让位于一种明智的、基于更深刻理解的人与环境之间的新的动态平衡。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历史表现形式的建筑才能扮演一种积极的见证人的角色,目睹并承载属于我们文化的灵感、焦虑与希望。
综上,在20世纪的后半叶,在各种新技术与新社会关系的压力下,喧嚣的建筑界或是诚惶诚恐地寻找能与计算机芯片和太空时代相对应的建筑风格,或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过去时代的历史进行简单的拼贴。而博塔是这一时代少有的几位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以一种在其他人看来几乎是“落伍”的方式,精心地维护与发展着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传统,探讨着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环境的本质含义。他的天才来自于他性格中复杂的、类自然式的自发性质。这也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出于这种原因,他的作品既存在着现实的、浮华的甚至是忘我的成分,也存在着隐含的、纯真的符号与隐喻性的成分。在博塔手里,基本的几何形体如同在过去的大师手中一样,依旧承载着象征性的内涵,也依旧带给人们以新鲜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汪丽君 彭一刚 以类型从事建构——类型学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的构成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2、徐伟 李娟 建筑现象的类型化——解读梅里达罗马艺术博物馆 华中建筑 2007年05期
3、吴放 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 建筑师 2008年05期
4、汪丽君 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 [博士论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