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空间与雕塑关系之探究

2015-10-21张娜娜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9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文化背景雕塑

张娜娜

【摘要】建筑空间艺术性的表现方式,除却建筑元素外,另一方面则是雕塑,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与空间的关系的协调性。建筑师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其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设计主题,主题则又需要建筑形式、题材等方式来表现。

当今的城市是具有高度现代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集成体,在这个集成体中,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起到的作用就是对城市美的表达,它所面对的是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关键词】建筑空间 雕塑 文化背景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家所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甚至是简陋的平房式居住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复杂多变且节省空间的高楼大厦式的居住方式。“举目无高处,远观市井闲”的城市格局已被打破,这种城市建造传统渐渐消失,代替它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铸就的高耸楼群。建筑本身就是一尊巨大的雕塑,这尊“雕塑”拥有着可供人类活动的足够空间,人们简单亦或复杂的行为都是在这尊“雕塑”中发生的。由此可见,这就对建筑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性设计,并且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就成了当今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何为建筑空间?建筑空间—它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 。因而,对于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的设计,要依附于周围的环境,对于空间中独特的环境是雕塑创作的依据,而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或者是纪念价值的雕塑作品恰恰会给整体的建筑空间带来生气,反过来讲,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彰显丰富的建筑文化多样性。

建筑空间艺术性的表现方式,除却建筑元素外,另一方面则是雕塑,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与空间的关系的协调性。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何处,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因此,雕塑必須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它的题材、大小、材料及主题不是雕塑家主观上决定的,要受到客观存在的限制,在这方面会有别于艺术家进行主观意识上的创作。

建筑师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其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设计主题,主题则又需要建筑形式、题材等方式来表现。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它是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而建,其采用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其创作的目的,建筑的装饰构件,比如柱头、内壁、外墙都有许多精美的雕刻,浮雕的内容与建筑所表达的主题相呼应,而建筑空间对其雕塑内容的要求从而使得雕塑以内部空间造型来反应内在意义。再者,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大型主题雕塑。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为悼念遇难者建成的这座纪念馆,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这段历史是悲剧的,是带有伤痕的,这座纪念馆为的是唤醒国人痛苦麻木的心灵,让我们时刻铭记那段历史,它换起了我们内心中的道德勇气和生存勇气,这两个勇气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懈怠退缩。而这一大型主题雕塑群就很好的呼应了建筑空间的要求,作者运用了写实与写意的手法,在这两种手法的使用中准确并完美的解决了雕塑与建筑的契合问题,使雕塑和建筑的主题相呼应,更深一步的将其与建筑的内在表达及建筑空间意义的表现融为了一体。这组雕塑在体块长、宽、高之间的节奏处理上也显精妙,又使得它很好的在这个纪念馆的主题上进行了点睛。在整个纪念馆的建造中,建筑空间尺度要远远大于雕塑,对雕塑而言,建筑空间就是其所在的环境空间,空间的变化会影响雕塑的变化,在这组雕塑中,将雕塑与建筑合二为一的代表性作品是《冤魂呐喊》,(如图一)其与纪念馆的主题、形式可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更是一件画龙点睛之作,为整个纪念馆在空间设计中增添异彩。此外,这组雕塑用写意的表现手法,采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具有很高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用吴良镛先生的话可以很好的概括:“成功的作品不仅在于建筑艺术质量的水平,还依托于上述手段的综合构成,以简洁地将整个纪念物主题表达到完美的境界” 。

雕塑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的空间设计,在空间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雕塑是一张“城市的名片”。不一样的雕塑造型塑造了不一样的城市面孔,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雕塑创作的艺术性又恰恰是影响建筑空间美感的重要依据。它们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寄托了太多的希望。雕塑有其独特的语言,它能够让公众在欣赏时感受其内在的艺术风格,并且以此表达出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首先,雕塑在建筑空间中与其它公共设施一样,改变了城市形象,提高了视觉品质,起到美化和装饰环境的作用,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更应承担一个城市、地区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代表一个时代的特点,甚至于一个社会的风采,更甚者它是评判一个地区人们审美品质高低的标准。在作为展示一个城市形象的同时,一件雕塑作品应该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更应该触碰到人的心灵及情感世界,作为一碗“心灵鸡汤”来发挥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寓教于乐。使观赏者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之中,感受它的美与意味,与其呼吸,产生共鸣。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起到美育作用的同时,它同时又作为一种展示品在内部环境中起到引导、暗示的作用,对空间形态及空间的划分产生影响。在展示环境中,空间与场地规划也是一门艺术,雕塑的陈列方式能使观众从二维到三维进行不断的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对观众产生有意识的引导,使整个空间显得个性、活泼、收放自如并且富有变化。也就是说,雕塑作为展示品,运用其材料、手法等特征表现出展示空间的完美。艺术风格的不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产生空间形式的美,使整个建筑空间动静分明,获得一种全新的心理感受。面对现在高科技的发展,虚拟三维立体成像已步入主流,雕塑作为实体的展示物是否还能带来气氛的烘托及视觉上的冲击,关于这个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综上论述,建筑空间与雕塑有其“个性”,但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共性。首先,在艺

术心理方面两者是相通的,雕塑作为

艺术品,并非能让所有人接受。一栋

建筑的外表形态及其周围空间对观众

心理的影响也是极为鲜见的。能够让

人们驻足欣赏的那些建筑无非就是如

波兰索波特市《扭曲的房子》(如图

二)和新加坡“金铂酒店”这种奇形

怪状的建筑,而正是这种形态多变的

建筑,让人们耳目一新,从而打破内心固有的那种建筑必须是四四方方的立方体概念,而这恰恰让这类人成为此建筑空间的受众体。这种建筑的存在讓人们抛却了枯燥的立方体建筑模式限制,与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我们亦可称之为“艺术共鸣”。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建筑空间与雕塑在艺术心理上具有相通性。其次,在空间形式上具有一致性。雕塑与建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法建造完成,不同于绘画、广告等视觉艺术,而是通过立体的造型来体现空间艺术,给人以直观、真切的感受。任何雕塑做成足够大,都可作为一座建筑,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是建筑与雕塑合体的代表作之一,自由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够登上她的头部,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又为其安装了电梯,方便游人从铜像底部乘电梯直达基座顶端。当人们通过窗口向外观看时,可眺望整个纽约市。相反,一座建筑被压缩的足够小也可当做一尊雕塑,立于架上,供人观摩。由此可见,雕塑本身已具备建筑的功能,名为雕塑,实则具有较强的建筑特征。当处在一个自然环境中,供人们观赏,与人们互动,也就使它具有了建筑中才有的公共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同时一座功能完整的建筑作品,在视觉外型上,更多借鉴了雕塑的自由形式,从而比普通的建筑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用一句话能很好的概括这一特点:“建筑化的雕塑,雕塑化的建筑”。因此建筑与雕塑在空间形式上互为影响,它们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能更好的衬托出一个城市的灵魂,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

雕塑是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环境中的协调性是评判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重要标志。面对当下的艺术发展,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状:雕塑从属于建筑空间,其布局设计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审美高度和人文特征,现代雕塑简单模仿,随意摆放,生搬硬套,所选空间与该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大众喜好大相径庭,不被公众所接受,老百姓看不懂。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雕塑家和建筑师应通力合作,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寻找契合点,无论作品是抽象、具象还是装饰等,都应符合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公众的审美要求,使建筑、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天人合一,适应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以免庸俗雕塑带坏城市,使城市变为庸俗城市。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艺术品的创作,不应一哄而上,应慎重选择,宁缺毋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在当今社会,随着对于城市问题的重视,带来了各领域的繁荣发展。雕塑用来美化建筑空间,同时建筑空间也给雕塑者提供了宽阔的创作空间,两者互为影响,有机结合,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建筑师都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多变的雕塑形式创造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共同构筑城市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黄有柱、雷礼锡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204-212

[2]吴为山.塑魂鉴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1.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2.1

[5]http://baike.baidu.com/view/1575975.htm?fr=aladdin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文化背景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写实雕塑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