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内景观竹的应用与意境营造

2015-10-21吕梅曹仁勇陈天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园林应用校园文化

吕梅 曹仁勇 陈天国

摘要 笔者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茅山校区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从现代园林绿化材料的选择开始,着力于形态、色彩以及其所能承载的意义等,介绍如何将竹景观及文化融入校园,重点阐述现代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竹类植物的应用及其在景观设计中所彰显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校园文化;景观竹;园林应用;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 S731.9;T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308-03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茅山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运用了人文、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因地形、水体、景观建筑等也需要与植物要素相配,以表现出空间的“错综之美”、“技巧之变”[1],因此在校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大量地选用竹类植物、水生植物、色彩植物等,突出植物景观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植物景观的教育交流功能,园林设计处处彰显了“取绿景天然,建生态校园”的建设理念[2]。中国文人雅士自古就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追求,而今校园的局部景观设计过程中,更是灵活运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凸显了竹类植物的特色和在文化彰显方面的优势。

景观竹具有特殊气质和优美姿形,是良好的植物景观营造材料。笔者结合景观竹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征,分析其在校园中的应用意义,结合实际绿化应用,以彰显竹类植物在校园景观营造中的文脉传承与教育意义。

1 景观竹的应用分析

竹子种质资源丰富,适应能力强。目前,已知有中国竹类植物属种数增至51属,664种,95变种和变型[3],在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中,有26个有竹子分布。竹子成了中国的一大地理景观,中国人与竹子息息相关的歷史有几千年之久,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竹文化。竹类植物集食用、药用、材用及园林绿化于一身,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植物。竹类植物因其外观形态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一次栽植,永续利用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普遍重视,成为城乡绿化植物配置中的新亮点。上海出现了竹子热,从大型公园到街道绿化都有竹的踪影,其他各城市也相继引进景观竹子。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也开始引试景观竹。所谓景观竹,即姿态秀美、秆奇色亮、枝叶俏丽、竹秆叶色具色彩为主的一类中小型及地被竹类,根据造景需要可分为绿篱竹、绿径竹、盆栽竹、主景竹、点缀竹等。

1.1 顺应竹类生态习性,提升景观品质 景观竹作为植株相对矮小、色彩丰富、秆型独特的竹类植物,以横走的地下茎(竹鞭)为主要繁殖器官,在20~30 cm左右的土层内横向延伸,其地下茎是其主干,竹秆是其分枝,通过竹连鞭、鞭生笋、笋长竹、竹又养鞭,循环增殖,形成竹林。因不同竹种的区别,主要可形成散生型竹林、丛生型竹林等。另外,根据其外形特色和生理特点,一般黄秆、花叶竹种对光照要求较低,而绿秆绿叶竹种则需要强光照射,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竹种特点进行选择和布置。

丛生竹的竹秆、枝条上有萌发能力较强的休眠芽,没有横行地下的竹鞭,生长季靠竹秆基部两侧的芽萌发成竹笋,长出新杆,主要是箣竹属、慈竹属、单竹属的竹种,它们根系欠发达,喜水热条件比较充足的环境,但其景观性强,扩散性弱,因此多用于亭边屋后,伴以假山,衬于角隅,恰如唐朝张必所咏“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栽。”

散生竹的地下茎具横走的竹鞭,节上生根生芽或具瘤状突起,形成新竹鞭,或成竹秆在地面呈散生状,主要集中在刚竹属、唐竹属。它们在地面上各自独立生长,而在地下通过竹鞭自身繁殖,连成一个网状的整体,正如“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更有茶秆竹属、大明竹属、箭竹属、箬竹属等竹种,兼有丛生竹和散生竹的特点,且更为纤细柔弱,是现代园林景观造景的新宠。

大学校园是城市景观的延续,更应赋予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吸收传统园林思想的同时,还应该渗透现代的景观元素,因此以竹为载体,表达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使得茅山校区成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艺术气息的现代校园。

1.2 彰显竹类景观特征,凸显文化特色 我国是竹子的故乡,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几千年的息息相关已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竹文化。竹子种质资源丰富,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主旋律,寄托了许多古代文人风雅的风骨、情缘与豪情。在现代园林造景中,景观竹种已成为景中之景、景上添花的要素,并达到上层成景、中层框景、地被镶景的目标[4]。

选用孝顺竹、凤尾竹、小琴丝竹、银丝竹、梁山慈竹等密集丛生的丛生景观竹,烘托团结向上的意境;选用龟甲竹、小佛肚竹、罗汉竹等秆型多异的景观竹,彰显青春个性的气息;选用黄槽刚竹、金镶玉竹、紫竹、粉绿竹、黄槽乌哺鸡等秆色靓丽、体态多姿的景观竹,映衬白墙青瓦的清新;选用翠竹、银丝竹、菲白竹等色彩多变、形态丰满的地被景观竹,呼应苍天大树的高大等,使依山傍水的茅山校区在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中,更加朴素明亮,错落有致,映衬着碧水涟涟、绿植依依,更加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活力和个性。例如,采用大面积的栽植方式,构建优雅的竹径、竹屏,以得“蒙笼低冕过,青翠卷帘看”,或“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的意境,使得茅山校区既映山清水秀之景,又成为继徽派建筑风格之后的又一校园亮点。

1.3 传承校园文化功能,凸显景观特色 学校是传承知识的载体,校园是文化渗透的场所。校园景观是一系列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它的构成包括建筑、绿化、小品等微景观和校园风貌、整体建设的整体景观。校园景观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紧密结合,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同时更应该彰显文化底蕴,提升形象价值,突出文化氛围感染人的能量,推动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前后,受“参与性设计”、“使用者论述”发展的影响,许多学者、设计者开始在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规划中融合了相关环境心理学的内容。越来越多高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设计提出了关于尊重、延续、创新、发扬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更加突出了对校园空间设计与人类心理触动相互联系的细节设计。

竹竿挺秀、刚正有节,古语有“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它是一种不慕权贵、刚直恪守的高尚精神代表;同时虚心自持、凌云奋发,诚如白居易的“空心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抑或“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自有一种育人向上的精神;而郑板桥笔下的竹则伏而不折,弯而不断,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另有,竹竿擢秀相依、竹秆盘结而生,正如“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相持相扶,相依相守,恰如中国传统的孝义精神。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中,熊文愈教授曾言“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竹类植物兼有景观绿化功能和园林美学特征,凭借着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自“上林苑”建设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竹园林建筑史之后,无论在古典、近代、现代园林设计中,都成为重要的绿化造景材料和建筑材料之一。校园环境是大学的物质基础,并对学校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期望学生成为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骨干,在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就应该用知识教育之,用文化熏陶之,用精神感染之,使学生在传承与奉献中坚持与发展自我。因此,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传承中国文化教育精神,选用竹子作为高校园林造景、建筑材料,既具有实际意义,又具有精神感染力。

2 景观竹在校园造景中的应用形式

2.1 利用地被竹,丰富林下绿化景观 观赏地被竹是一类具有延展能力的低矮灌木型竹类,具有观秆、观叶、观丛等多种观赏价值,是花坛色块、镶被、绿地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6]。

茅山校区远离城市喧嚣,地形起伏、山水相依。在校园规划时,在起伏较大的山岗上保留了数十株榉树,面积约300 m2左右,形成了或挺直,或旁倚,宁静而粗旷的休憩树林。然林下光线较弱,常见草坪草生长不良,绿化景观效果较差。为了阔景,沿着林缘,菲白竹、无毛翠竹、白纹阴阳竹等地被竹片植其中,高矮、错落的竹景觀使林下既有明显的层次感,又丰富了色彩。

地被竹生长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且耐修剪,作为林缘镶边植物也很好。同时,地被竹较一般草坪高、密,具有较好的阻挡能力,特别是在小径拐角处,能有效阻止人群的穿行。蜿蜒的青砖小路在这些地被竹的掩映下,也更显清幽和雅致,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边界效应”,即使没有明显的提醒标志,也没有人乱踏绿带了,赋予了特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化蕴涵,不仅让古典小景和绿色校园之间有机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景观特色,还使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归属性(图1)。

2.2 利用丛生竹,映衬建筑伟岸风貌 迎合起伏的江南山水特色,茅山校区宿舍区的布局采用了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灰色瓦顶、白色空斗墙、马头墙,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风貌,更构成了整洁、清爽的环境底色和基调。在碧空的掩映下,江南水乡若是少了丛绿色,则少了许多温婉,因此采用竹类植物的挺拔、高大、紧凑来衬托高耸的楼房,缓和硬质的墙壁,弱化单调的色彩,使宿舍区环境既富有生气,又增加了灵动感。尤其是夜晚,夜风袭来,竹涛阵阵,给学生带来无以言喻的听觉享受,更增添了竹子的内涵和韵味(图2)。

视觉上,院内蜿蜒的小路两旁是对植的孝顺竹,孝顺竹幼秆微被白粉,节间圆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刚毛(图3)。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秆绿色,老时变黄色,梢稍弯曲。新秆、老秆紧紧相依,使得竹丛更显紧凑、俏立挺拔,秆稍端向外弯曲,丛态优美,四季青翠,形似花篮或喷泉,让人喜爱不已。

2.3 利用散生竹,强化隔离弱光效果 为了完善环境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设计过程中经常采用镂空墙壁等营造景观空间结构。如为了弱化光线,营造古韵,在茶学堂等建筑的窗前建了一排镂空墙,白色的墙壁单调且缺少生机。采用黄槽刚竹、黄秆白哺鸡、紫竹、金镶玉竹、淡竹、香妃竹等秆色丰富的刚竹属竹类进行空间填充,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隔离墙的光线弱化效果,而且弥补了建筑景观空间的情趣不足,同时竹类的隔离还有隔音、减噪等功效,可以为茶学堂营造出雅、静、幽的空间环境(图4)。因此,竹类植物与隔离镂空墙壁的搭配既丰富了景观情趣,形成虚实结合、色彩丰富的空间意境,还为环境空间增添了古韵和文化特色。

2.4 利用竹类植物的特色,弥补景观不足 在建筑拐角的地方,往往是景观绿化的过渡地带,仍需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线路协调,采用竹子的刚柔并济,既能柔化硬质的墙角,也能弥补草坪等植物的柔弱(图5)。

漫步在校园中,凡此种种令人赞叹的竹景不胜枚举。竹类植物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浸淫于竹与徽派建筑所构成的唯美景观之中,让人只想手持经典,忘情诵读,融入其中。因此,竹景观的营造,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增进了校园的文化特色和育人意义。

3 小结

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承载校园文化的载体已经从单纯的板报、宣传墙变为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建筑承载、装饰承载、景观承载等,尤其是在国际知名的大学校园内,建筑、雕塑、绿化都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高校的扩建和新校区建设的推进,尤其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人们对它的精神期望大大超越了其物质载体的层面,于是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内容。因此,根据竹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及其所诠释的寓意,在校园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结合园林造景的多变手法,充分彰显其外型特色,发挥其特性优势,使竹类植物在为园林景观增色的同时增加了情趣,丰富了学生关于园林植物的知识和视野,同时还可为园林技术、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增加实习场地,扩大了其他专业学生在园林植物、植物造景等方面的知识和视野。可以说,竹类植物成就了绿化、教育、文化熏陶等于一体的现代绿化新模式。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

参考文献

[1] 陈祎翀,金鑫,倪琪.竹景观空间及其意境营造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4(2):133-136.

[2] 曹仁勇,施宁菊,邱国金,等.取绿景天然 建生态校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05-208.

[3] 赵奇僧,汤庚国.中国竹子分类的现状和问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7(4):1-8.

[4] 张新明.景观竹种的观赏特征及其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设计手法[J].世界竹藤通讯,2011,9(3):25-28.

[5] 张晓燕.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4(3):184-185.

[6] 陈天国.观赏地被竹类引种选育及其园林应用[J].世界竹藤通讯,2010,8(1):23-26.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34):311-313

责任编辑 黄小燕 责任校对 况玲玲

猜你喜欢

园林应用校园文化
厦门地被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彩色向日葵品种在国内外园林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野生地被植物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彩叶植物在太原市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陕西榆林市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西宁市绿地木本植物的种类调查及园林应用初探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