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防控水稻害虫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效果

2015-10-21郭志刚郭振营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害虫水稻防控

郭志刚 郭振营

摘要 [目的]明确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果。[方法]于水稻移栽前撒施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研究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结果]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 000~7 500 g/hm2处理在水稻移栽后40、60、80、100 d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55.59%~66.88%、79.26%~87.34%、84.22%~93.22%、74.08%~81.73%;水稻移栽后50、70、90、110 d对二化螟的防效分别为86.71%~91.53%、90.94%~97.18%、87.59%~91.39%、78.68%~88.65%,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70.68%~82.92%、80.28%~89.05%、70.26%~81.75%、49.36%~62.23%;且对水稻安全。[结论] 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基本可防控水稻生育期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生产上推荐用量为有效成分量6 000~7 500 g/hm2。

关键词 缓释粒剂;防控;害虫;水稻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187-02

噻虫嗪[1]是第2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半翅目害虫有高活性[2-3]。

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类似物,为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4]。

缓释粒剂是一种新型农药剂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缓释技术控制农药有效成分扩散速度,使其持续长期向周围作物根系释放,由根部吸收传导到作物全株,从而达到持续高效同时防治地上和地下害虫的目的。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生产的重要因素。笔者受河南省药物检定所委托,于2014年6~10月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由河南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对水稻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旨在为农药登记、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新稻18”。

1.1.2 试验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1.1.3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河南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对照药剂:3%噻虫嗪颗粒剂(河南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责任公司)、20%杀虫单颗粒剂(河南郑州万安特农化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480 g/L毒死蜱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良种繁育田,地势平坦,灌溉方便,肥力上等,褐色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 g/kg,pH 7.0;试验地面积为1 hm2,上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新麦26号”,产量达7 050 kg/hm2。试验田5月4日育秧,6月15日移栽,移栽密度约为24万穴/hm2。

1.3 试验设计

共设7个处理(用量按有效成分计):处理A为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4 500 g/hm2;处理B为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6 000 g/hm2;处理C为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7 500 g/hm2;处理D为3%噻虫嗪颗粒剂900 g/hm2;处理E为 20%杀虫单颗粒剂9 000 g/hm2;处理F为480 g/L毒死蜱乳油540 g/hm2;空白对照。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4 m2。4次重复。

1.4 施药方法

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3%噻虫嗪颗粒剂、20%杀虫单颗粒剂均匀撒施;480 g/L毒死蜱乳油使用利农HD4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茎叶喷雾。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于水稻移栽前、试验田耙平灌水后均匀撒施1次;3%噻虫嗪颗粒剂、20%杀虫单颗粒剂、480 g/L毒死蜱乳油分别于害虫初次形成危害前2~3 d(7月24日下午、8月20日下午、9月22日下午)施药(单次施药量分别为有效成分300、3 000、540 g/hm2)3次。

1.5 调查方法

水稻移栽后,空白对照区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调查,此后间隔20 d调查一次,共调查4次。

1.5.1

褐飞虱调查。采取平行跳跃式调查15点,每点2丛,把白色脸盆置于稻丛基部,摇动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及脸盆内的褐飞虱数量。

1.5.2 二化螟调查。采取平行跳跃式法调查5点,每点10丛,统计枯心率及死亡率。

1.5.3 稻纵卷叶螟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5丛,统计卷叶率,计算相对防效,同时调查卷叶内有虫率。

1.6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药效。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5-6]。

卷叶率=调查卷叶数/調查总叶数×100%

卷叶率防治效果=(空白处理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空白对照处理卷叶率×100%

枯心率=调查枯心数/调查总株数×100%

枯心率防治效果=(空白处理枯心率-处理区枯心率)/空白对照处理枯心率×100%

防治效果=(空白处理区虫数-处理区虫数)/空白对照区虫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通过施药后5、15、30、60、80 d观察,试验药剂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各处理对水稻分蘖、拔节、孕穗、抽穗等安全。

2.2 对褐飞虱的防效

由表1可知,处理A、处理B、处理C三处理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在稻田褐飞虱第1次达到防治指标时(施药后40 d,对照药剂第1次施药后2 d)调查显示:处理B与处理D、处理E的防效相當,差异不显著。间隔20 d后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处理B与处理F的防效相当;处理C与处理D、处理E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灌浆初期第3次调查显示:处理C的防效低于处理F,差异显著性未达极显著水平;处理A、处理B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第4次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均极显著低于处理D、处理E、处理F。

2.3 对二化螟的防效

由表2可知,在空白对照区二化螟危害明显时(施药后50 d)第1次调查显示:除空白对照处理外的其他6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间隔20 d后第2次调查,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F四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的防效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灌浆期进行第3次调查,处理F的防效最高为94.52%,与处理C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的防效相当,差异也不显著;处理A的防效最低。第4次调查显示:处理B的防效极显著低于处理C、极显著高于处理A,但与处理D、处理E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2.4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由表3可知,在空白对照区稻纵卷叶螟开始危害时(施药后约50 d)及间隔20 d调查结果显示:处理C与处理F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B与处理D、处理E的防效差异也不显著。灌浆初期第3次调查,处理C、处理D、处理E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第4次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极显著低于处理D、处理E、处理F。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移栽前、试验田耙平灌水后均匀撒施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可有效防控水稻生长期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水稻生长安全,无药害。

用10%噻虫嗪·杀虫单缓释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面积推广应用,本着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综合其对3种害虫的防效,生产上推荐用量以有效成分用量6 000~7 500 g/hm2(制剂量60~75 g/hm2)为宜。

猜你喜欢

害虫水稻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