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015-10-21李向阳
李向阳
摘 要:本文作者主要就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重点
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同时,近年来的洪水、赤潮、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说明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对此,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当前,我们很多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并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制约因素。整治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做起,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蓝天绿地、更多的青山碧水、更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把握的重点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2.1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投入大,见效时间长。因此,必须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努力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争项争资。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把握生态建设投资导向,科学规划各类生态建设项目,不遗余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要挖掘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切实以多元化、大力度的投入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2.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生态城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为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司法工作。
2.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加快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評体系,将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实绩考评、任免工作以及各类评优创先挂钩。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各县、市、区不同功能定位的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
2.4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
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是长久的,持续的,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哪一级,哪个部门的事,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财富观,促进企业的活动方式和产品功能向产品绿色化、服务人性化和环境友好化转变。大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力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热心人士开展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开展违法环境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重大决策、规划、项目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告知、听证,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5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整体规划当中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3 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