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吕甫旧藏古砖文拓本价值考辨
2015-10-21肖永贵
肖永贵
西华师范大学馆藏赵吕甫所赠古砖文拓本共有砖拓183张,含纯文字砖拓、纯纹饰砖拓、文字兼纹饰砖拓,在历史学、文字书法学、美学等研究领域均有较高价值,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史学上,可见古代重视丧葬之俗和墓砖使用的等级差异,以及古代墓葬用砖“吉语文字与吉祥图案”相配合现象;城砖、房砖可见其实物具有建城、修城和建房的功用。文字书法上,赵赠砖拓中的魏晋砖拓展现魏晋书风对秦篆、汉隶的继承,以及与楷书的融合,具有楷隶笔意。美学上,反映古人对和谐美、对称美和吉祥寓意的追求。
赵赠砖拓的概况
赵赠砖拓共有183张,内容以文字、纹饰为主。据统计:可识读文字共475字。单张砖拓的文字多少不一,多者十余字,少者一二字。纹饰有对称三角形纹、棱形纹、矩形纹、回字形纹、米字纹、乳丁纹和植物纹,以植物纹和几何图形纹居多,另有代表吉祥寓意的“鱼纹”砖拓和“泉纹”。
从赵赠砖拓的文字来看,部分有确切的纪年,反映了其实物的历史时期。拓片年号包括永兴、永嘉、建兴、大兴、太宁、永明、熙宁、绍定、宝祐、景定等。据陈垣编著《二十史朔闰表》和于宝林编著《中华历史纪年总表》,“永兴”年号为东汉桓帝(153—154)、西晋惠帝(304—306)、北魏太宗明元帝(409—413)、北魏孝武帝(公元532年,不到一年)所用;“永嘉”年号为东汉冲帝(145)、西晋怀帝(307—313)所用;“建兴”年号为蜀汉后主刘禅(223—237)、吴国会稽王孙亮(252—253)、西晋愍帝(313—316)所用;“太宁”年号为东晋肃宗明帝(323—326)、北齐世祖武成帝(561—563)、后赵石虎(349)所用。但从纪年数值大小来看,永嘉纪年最小为“永嘉五年”,永兴纪年最小为“永兴二年”,正好可以排除东汉冲帝使用的“永嘉”纪年和北魏孝武帝使用的“永兴”纪年。综合而言,赵赠砖拓内容主要是魏晋至宋明期间刻于砖上的文字与纹饰,不排除有少量汉代砖拓的可能。
赵氏在打拓砖上文字与纹饰时不拘泥于实物完损,故赵赠砖拓既有整砖拓,也有残砖拓。从实物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以墓砖居多,城砖次之,房砖较少。由于长期受潮与虫蛀,赵赠砖拓中受损严重以致内容模糊不清的有50张,可识读部分文字或全部内容的纯文字砖拓89张,其余41张为纯纹饰砖拓,另有文字兼纹饰砖拓3张。
赵赠砖拓的文字识读
在整理赵赠砖拓过程中,笔者对其文字和纹饰作了初步辨识。其中92张有可识读文字,今据实物性质和功能,分类实录如下:
(一)墓砖拓
一是纪实墓砖拓:a.大梁大□癸丑殷氏墓;b绍定伍年壬辰歲戊申月甲申日葬於番;c.寶祐元年癸丑,宋故妣周□,念七乙巳;d.“越王墓磚”与“忠”(两拓当为一砖的正反两面)(图1);e.□□□年九月一日□□陵冢;f.沙湾何氏墓磚;g.大□□□如吾黎公安人張氏合葬墓;h.□□□承□□郎塚塼記;i.孫孺人周□之塚;j.都司竹亭歐公墓磚(图2)。
二是吉语砖拓:a.永嘉五年辛未子孫昌皆侯王(凡两张)(图3);b.子孫昌皆候王;c.□□□廿日□司久長;d.□億□皆壽萬□;e.永嘉五年□□辛未宜子保孫;f.□未子孫皆昌侯王;g.永嘉六年壬寅宜子保孫;h.太寧二年甲申宜子保孫;i.宜□□;j.皆封候王;k.□□□百年;l.皆壽萬年;m.宜□王;n.皆封侯位;o.宜子孫;p.大吉昌宜公侯王;q.天鳳五年戊寅宜萬世;r.建興二年甲戌皆□□;s.宜老□□;t.□宜壽□□□;u.□□三年□□宜□□;v.□申富□壽老;w.永保子孫;x.永嘉六年壬申宜子保孫(凡两张);y.永嘉六年壬申子孫□□;z.永明九年辛未宜延壽百年(图4);a1.永保子孫;a2.永嘉五年辛未辟除不詳;a3.長春不老。
(二)城砖、房砖拓
城砖拓方面,一是城、府、县砖:a.肇慶;b.博羅縣塼(凡两张);c.□□城砖;d.□府磚;e.德慶府;f.使府城磚;g.始□縣□□□;h.熙寧七年造萬安軍城磚。二是修城砖:a.廣州修城塼(凡两张)(图5);b.增城縣修城。三是郡记砖:a.東海郡記(图6);b.南海郡;c.廬江郡記。
私人建房用砖拓,有a.興王府塼、b.宅基。(图9)
(三)特殊砖拓
赵赠砖拓中还有一些实物性质、功能不详者,大致有如下三种:
一是仅纪时间的砖拓:a.永興二年□;b.永興三年□月□□;c.永嘉五年;d.永嘉六年;e.永嘉七年;f.永嘉□□;g.永□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h.建興二年□;i.建興二年□;j建興三年歲在□□;k.大興二年六月;l.□□四年。
二是其他有字砖拓:a.□和八人;b.左所軍造工(图7);c.新會;d.成典□譚六□;e.寧□;f.軍□;g.十;h.永嘉□年三月廿七日,□氏造;i.□□五年,陳□;j.陳運;太□;k.永嘉世九州空余吳王盛□曹;l.吳;m.南海越王臺造(图8);n.大告;o.周□;p.越王□□;q.景定元年造禦備塼,勇敢黎;r.文帝,s.皆君□□。
三是文字兼纹饰的砖拓:a.蜀師;b.君子;c.富貴。
综合比较,92张有字砖拓以实物的功能、性质论,墓砖拓数量最多,尤以吉语砖拓为胜;以时间纪年论,永嘉五年、六年、七年的砖拓最多;属只有整张或残砖分布的纹饰砖拓最少。以刻入制式论,阴、阳刻均有,而阳刻居多;以内容论,吉语砖作为墓砖的一部分,是生者寄予期望和禱告的一类砖,表明生者希望已故先人“永保子孙”、“宜子保孙”,和保佑“子孙昌皆侯王”的美好祝愿。
赵赠砖拓的价值
赵赠砖拓以其独有的文字和纹饰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在历史、文字、书法和美学等领域均有重要价值,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史学价值
赵赠砖拓作为历史实物资料的复写,对于考证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1.墓砖拓反映古代重视丧葬之俗
赵赠砖拓中的纪实墓砖拓,具有揭示墓葬修筑时间、葬者性别、生卒年月等信息的作用,是墓葬断代和考证丧葬礼俗间接的实物资料。如“□紹定伍年壬辰歲戊申月甲申日葬于番”(图10),揭示了死者葬于绍定五年(1232)壬辰岁戊申月甲申日,埋葬地点为“番”。“寶祐元年癸丑,宋故妣親周□,廿七乙巳”,揭示埋葬者为宋氏女眷周□,葬于宝祐元年(1253)某月的廿七日乙巳时。还有部分涉及籍贯,如“沙湾何氏墓砖”,指明墓中埋葬者何氏为“沙湾”人。这些都为考古断代和墓葬考证提供了直接的文字信息和实物佐证。
赵赠砖拓中的吉语砖拓表明生者期望已逝先人保佑子孙,并寄予了对后世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如“宜子保孙”就是希望已故先人保佑子孙后代生活美满、事事顺利;“宜延寿百□”则希望能够延年益寿;“子孙昌皆侯王”、“皆封侯位”、“大吉昌宜公侯王”则表明希望死者保佑后世子孙繁荣昌盛,并享受原有的王侯爵位,或者能够受到封赏,获得爵位。又如“天鳳五年戊寅宜萬世”,则表明生者期许死者保佑万世子孙皆宜。
赵赠砖拓的实物大部分为魏晋和宋代墓砖上的文字与纹饰,反映魏晋和宋代丧葬礼俗繁缛、墓室修筑耗资之巨。赵赠砖拓中可识读文字475个,从单张整砖拓看,平均字数在十几字,且笔迹清晰,笔画雄健有力;纹饰中的植物纹、对称几何图形纹、莲花纹等更是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笔画均由始至终,没有缺漏。仅从刻字和刻纹两个方面看,制作一块有字墓砖和纹饰墓砖,远比制作一块普通墓砖耗时更多,且文字砖多为阳刻制式,雕琢更需要耗费财力。而修筑墓室埋葬死者毕竟不比一般简葬,需要大量墓砖砌墓室,工序繁琐,加上附着在墓砖文字和纹饰上的时间和精力,可见造墓埋葬需耗费巨资。从侧面反映了魏晋和宋代的重丧之俗和厚葬现象,尤其是制作精美的纹饰砖、寓意美好的吉语砖和吉祥图案砖为逝者营造墓室,足以彰显身份和财力。
2.吉语砖拓反映墓砖使用的等级差异
赵赠砖拓中的吉语砖共29张,可分别从格式、内容、使用范围再进行细分,进而反映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墓砖使用也有差异。身份地位越高,墓砖使用受限越小,可使用的墓砖越多。身份地位低,在使用墓砖时则受严格的等级束缚。
从格式看,吉语砖拓可分为四种(即实物中有四种格式的吉语砖):一是“……皆……”格式吉语砖(图11),如“子孙皆侯王”、“皆封侯位”、“皆寿万年”等;二是“宜保……”、“宜……保……”、“宜……”格式吉语砖,如“宜保子孙”、“宜子保孙”、“宜延寿百□”等;三是“永保……”格式吉语砖,如“永保子孙”;四是无格式直书祝福语,如“富贵”、“长春不老”等。
从内容看,吉语砖拓可以判定墓砖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生前所拥有的权利和爵位。如“子孙皆侯王”、“皆封侯位”表明死者生前当有一定爵位,属于侯、王一类的王公重臣。
从使用范围看,吉语砖拓反映出古代墓葬用砖有三个等级:第一,“皆侯王”、“皆封侯位”类,为皇亲国戚、受封赏藩王或者朝廷要臣等受封为王、侯爵位者所使用,使用范围最窄。第二,“宜保子孙”、“宜子保孙”类,为一般世家大族、地方商贾或者寻常百姓使用,也可用于等级较高的官员墓,使用范围较第一类广。第三,“富贵”、“长春不老”类,使用范围最广,可在所有墓使用。由使用范围可见墓砖的使用具有三个等级,“皆侯王”、“皆封侯位”类吉语砖等级最高,其次为“宜保子孙”、“宜子保孙”类吉语砖,等级最低的属“富贵”、“长春不老”类通用型吉语砖。
综合观之,纪实墓砖和吉语砖的使用,表明生者对于死者的重视,而文字砖、纹饰砖使用数量的多寡,则更能表明厚葬与简葬之别。文字砖、纹饰砖使用数量越多、耗资越大,越显重视丧葬风俗。尤其是吉语砖拓揭示:社会地位越高墓砖使用越不受限,社会地位越低用砖受限越严厉,这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极为契合。此外,墓砖纹饰的繁简程度同样能反映墓主身份的等级差异和葬礼的厚薄。如:同为几何图形纹砖拓,有单纯的三角形纹砖拓,有三角形、棱形和矩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几何图形纹砖拓。比较而言,复杂几何图形纹砖拓的纹饰繁缛,雕琢精细,耗时较多,耗资较大,从侧面说明葬礼之厚。而单纯几何纹砖拓则与之相反。
3.城砖、房砖拓反映城市建设和私人建房情况
赵赠砖拓中有城砖、房砖拓17张,内容涉及郡府名称、郡记和实物属性与功用等,对于考证古代城市建设和私人建房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城砖拓包括府、县砖拓揭示实物乃城、府、县建设的专门用砖。如“德慶府”、“使府城磚”和“□博羅縣塼”,分别是实物所在时代的德庆府、使府城、博罗县的城建用砖。而赵赠砖拓中的修城砖,则表明实物是所处时代修缮城池的用砖,如“廣州修城塼”和“增城縣修城”。另有郡记砖表明郡府建设会撰写“郡记”,并将郡记刻于砖上以示纪念。如“東海郡記”和“廬江郡記”,虽没有完整的铭文记录,但应确有“郡记”存在。
另外,房砖拓表明当时私人建房用砖具有区别性标记。一是标示房砖所属,如“興王府塼”(图9),明确此砖为兴王府建设所用。二是标示房砖的专门用途,如“宅□基”,指明功用为宅基建设。
(二)文字和书法价值
赵赠砖拓中的文字体式较多,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在时间上跨越了汉代、魏晋南北朝、宋代、明代。本文以魏晋期砖拓为对象简要论述赵赠砖拓的文字和书法价值,取其中的“永”、“宜”、“子”为代表,“永”“宜”、“子”三个字在魏晋时期均以隶书写成。“永”字第四笔点画和最后一笔捺画在(汉)武梁祠刻石、(汉)白石神君碑、(汉)子游残石中均合成一个笔画,即竖弯。也有点、捺笔画明显分开的,如(汉)校官潘乾碑中的“永”字。而魏晋时期的“永”字,第四笔点画和第五笔捺画已经明朗化,并且已经定型。另外,还存在第一笔点画与最后一笔捺画连在一起书写的现象,如永嘉五年的“永”字;也有将第二笔横折勾写成横折撇的现象,如永嘉七年的“永”字,可见当时墓砖用字在笔画书写方面的隨意性。比较篆书、汉隶、魏晋隶书中“宜”字的“宀”部,第二笔点画和第三笔末端的勾画,在篆书、汉隶和魏晋隶书中均以竖画表示,魏晋隶书的竖笔明显长于汉隶,但较篆书短,可见其复古倾向。对比篆书、汉隶和魏晋隶书中的“子”字,不难发现魏晋隶书中“子”的第一画横折与第二笔竖勾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状,而汉隶中的“子”字这两笔已经分开,有明显的间隙。可见魏晋隶书中“子”的第一笔和第二笔非常类似于将篆书中“子”字上半部分的圆圈(象头形)拉直而成的三角形状。
此外,对比汉隶与魏晋隶书可知,魏晋隶书既具有汉隶横长直短、宽扁视觉效果的特点,又不拘泥于汉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的束缚,横画较汉隶更显平直,竖画较汉隶更显刚健,更有“永”字第四笔点画和第五笔捺画已经不再写成连笔的竖弯燕尾态势。表明魏晋隶书明显摆脱了汉隶波磔的态势,具有楷书横平竖直、刚劲提拔的特点,是魏晋书写史上“楷隶”笔意的真实反映。可见,虽然曹魏时期钟繇创立楷书,但此后仍有很长时期以隶书为主要书写字体,尤其在庙堂修记、祭文撰写、墓碑凿刻、墓砖刻字等重要场合,且这一时期的隶书还留有篆书遗风,具有复古倾向。
(三)美学价值
赵赠砖拓中的41张纹饰砖拓,有对称三角形、棱形、方格网状纹、乳丁纹、荷花纹等十余种纹饰,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张力强,是极具价值的艺术资料。以文字兼纹饰拓“蜀师”为例(图12),不难从复杂的纹饰中发现:整块砖的纹饰以“蜀师”为界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纹饰均能找到与之对称的相应纹饰,如最左边区域的纹饰与最右边区域的纹饰对称,中间两块区域的纹饰对称;同一区域的纹饰也能找到与之对称的相应纹饰,如每个区域顶部的三角形纹与底部的三角形纹对称,中间的小方格也以8×12的格数相对称。这很好地彰显了古人在艺术上追求对称美与和谐美。
此外,还有吉祥图案砖拓,以其中的“鱼纹”拓和“泉纹”拓为例。鱼纹在古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具有神圣性。中国鱼纹承袭了原始彩陶中鱼的繁衍、丰收等内涵,并时时或隐或现地展示出其指代两性情偶、多子多孙、夫妇和美的原生意义。鱼纹的出现是对性爱的礼赞,对生息繁衍的祈愿为出发点。 如图13,一条鱼头朝上与外围的几何边框呼应,显得端庄大方又不失鱼本身固有的灵动,给人一种鲤鱼跃龙门和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感,富有生活气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果说几何纹中蕴含着南方文化的古老传统,那么货泉纹则是带着地主阶级意识的烙印——“长富贵、宜侯王”。古代“泉”与“全”音同而通,故泉纹又带有“久全”的吉祥意义。又有图14所示,“大泉五百”。据郑天挺、谭其骧考证,乃三国吴铜钱,嘉禾五年(236)始铸,圆形方孔,仿王莽“大泉五十”而制。将其刻于砖上,具有深远意味,既包含了古代人们追求“泉”所代表的“久全”,幸福长久的吉祥寓意,又凸显古人对于家财兴旺、富贵永远、财富殷实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见,赵赠砖拓中纹饰砖拓的价值不低于文字砖拓,它们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繪画艺术情况,也揭示了人民在绘画艺术中追求和谐、圆满、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虽然只是我国绘画史实物资料库的一隅,但却是中国美学和艺术发展史中不可或缺和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