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5-10-21杨义菊
杨义菊
【摘要】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普遍重专业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忽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旅游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 旅游专业 文化素质 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消费需求高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致使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盛。旅游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目前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导致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旅游人才流失率高,不利于旅游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区别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突出人性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性。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强调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即提高人的素质。二是内在性。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传授人文知识,还注重人内在品质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即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内在性的特点。三是相通性或通识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其内容结构上与专业课程有区别,它既具有专业性的内容,又跨越专业的限制,使不是该专业的选课学生既能掌握相关专业最基本的知识,又能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基本道理,而且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是阶段性或渐进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大学》中这样表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充盈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阶段性、渐进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建立一个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体系。五是引导性。在文化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学人文知识中蕴含的做人道理与处世哲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99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试点阶段,将文化素质教育逐渐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领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曾几何时,高职教育被诟病为“人力”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被冠以“机器人”、“工具人”等称号。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声疾呼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也开始从思想上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程的引导性不够。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过于功利,有些课程为了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而文化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没有或很少体现。二是课程设置存在“專业化”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具有相通性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应该跨越专业的限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来分门别类,导致某些课程实质上沦为专业教育的延伸,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不够。三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大部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课程开设随意、盲目,课程凌乱,毫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并且有些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学习完全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教育的相关度低。四是文化素质课程的落实不到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部分职业院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当作“面子工程”,没有全面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的院校甚至将文化素质教育甚至约化为“两课”教育,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五是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偏颇。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与专业课程一样,大多数课程的评价仍以分数论成败。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或渐进性的特点,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缓慢,需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化,还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及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慢慢积淀为素质,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必须经过教育、养成、熏陶等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不应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都有待改进与完善。
三、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以人文本、德育为先,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观,明白高职教育并非“制器”,转变高职教育为“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在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系统性与针对性原则。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既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既要贴近社会发展,又不能完全迎合学生。第四,可接受性原则。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所开课程必须具备可接受性,让非专业学生也能“听懂”,并尽可能地增加课程的可感知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灿烂的文化与厚重的人文精神。当今世界,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又要展现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与人文精神,尤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要与国际前沿理论紧密联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全球各种文化的激荡与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有能力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正当权益,才能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健康、持续与协调发展,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
构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课程结构问题。通过研究,综观各高校关于文化素质课程划分的情况,笔者将旅游专业的文化素质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也称显著课程或正式课程,是指学校中的正规课程,是学校或教师公开承认并讲授的课程。隐性课程是除了显性课程或公开授课等以外的课程,隐性课程避开课堂上的直接说教,而是将教育目的深藏在随时都可能进行的丰富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情感体验,在无意识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通常能达到显性课程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并且易于为学生接受,所以隐性课程通常又被称为隐蔽课程。
(2)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课程的显性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蕴含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及相关的人文表达能力的课程。必修课的设置,按照国外的经验,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类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世界文化与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外民俗等课程;第二类是方法类课程,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的引导课程,旅游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可以开设一到两门与生态环境、地理有关的课程,如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与环境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课程;第三类是表达类课程,主要学习大众传播和表达技巧,结合旅游专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要求,可以开设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課程;第四类是专题研究类课程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旅游是服务行业,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可以开设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学及相关课程。选修课主要是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某一方面才能及个性发展需求相关的课程。旅游专业的选修课的设置可以考虑开设语言类、艺术类、教育类的相关课程,语言类的可以开设各种地方方言,如粤语,艺术类的可以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类的课程,教育类的可以开设关于大学生恋爱、青春生活的等课程,如爱情、婚姻与家庭。
(3)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隐性课程被国内许多学者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指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目的,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塑造理想人格。结合旅游专业的专业学习及社会对旅游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高职旅游专业的隐性课程的设置,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多涉猎文学、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阅读一定量的中外名著;开展各类人文知识讲座,如各类音乐、戏曲艺术赏析讲座,中国画、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鉴赏讲座,中国陶瓷、雕塑及各类工艺品艺术赏析讲座,各类影视评论、文物古董及旅游文化、公关礼仪等讲座;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如中国传统的各类民俗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旅游技能竞赛节、西方艺术节、戏剧节,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各类文化,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校内各类文化社团组织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与口才、书画摄影展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观看各类经典影片、文艺演出和音乐会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围绕专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博物馆、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参观、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从而改造自我、提升自我,进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结语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笔者只是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不够成熟与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完善。总而言之,高职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 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
[3] 傅晓军、尹新:从哈佛通识教育到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4] 韩秀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4(11).
[5] 刘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6] 夏骏:国外高校德育中的显著课程和隐性课程[J].常熟高专学报,2002(1).
[7] 赵德芳: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3(8).
(责任编辑:柯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