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缙云县某岩质滑坡勘查及稳定性分析

2015-10-21马超王晓明

基层建设 2015年30期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滑坡勘查

马超 王晓明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本文对浙南缙云县某岩质滑坡进行勘查,分析其类型,形成机制,破坏模式;利用传递系数法分析其稳定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滑坡;勘查;稳定性分析;防治措施;

1 地形地貌

滑坡点位于浙南缙云县,地貌类型为剥蚀丘陵,山坡自然坡度20-35°,山坡面海拔高程250-350m,相对高差100m,滑坡前缘场地高程约250.5m。坡面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杂木。

2 地层岩性

①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紫红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强-中风化状,产状为140~155°∠15~20°,在滑坡前缘顶层分布。

②强风化流纹岩:灰色,紫灰色,强风化,该层局部出现霏细结构,球泡构造,球泡直径2-8cm,球体中心具空腔,球体密集分布呈蜂窝状,略显定向排列,节理与裂隙发育,岩石呈碎块状,普遍分布于滑坡体及近外围山体。

③强风化玻屑凝灰岩:灰色、浅绿色、紫红色,强风化状,玻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凝灰质胶结,局部高岭土化,普遍分布于滑坡体及近外围山体。

④凝灰质泥岩:紫红色,湿,厚20~50cm,全风化,主要由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为滑动带土,产状135°~145°∠12~16°。

⑤中风化粉砂岩:砖红~紫红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中风化状,产状为135~145°∠12~16°。

⑥-1强风化英安玢岩:浅灰-灰黄色,强风化状,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等,靠近断层附近出现叶腊石化现象。

⑥-2中风化英安玢岩:浅灰-灰黄色,中风化状,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等块状构造,控制层厚达到25m。

3 地质构造

滑坡后缘有一断层,断面产状117°∠80°,断面宽约10m,影响带为断层两侧各扩展3-5m。断裂带中岩石被强烈挤压,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块,部分扭曲,纹理紊乱,颜色较杂,以红紫色为主体,夹浅绿色,颜色特征明显,易于与两侧岩层区别。

4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入渗补给,还接受基岩裂隙水等的侧向补给,以渗流或蒸发的形式排泄。基岩裂隙水包括构造裂隙水和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为滑坡后缘断层破碎带中的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南西侧水塘水的补给,汇集于滑移面,降低了滑移面土体强度参数。风化裂隙水主要在强风化流纹岩层,在节理发育地带处含水较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大,以渗透的形式排泄。

4 滑坡特征

(1)形态特征

主滑方向102°,斜长约100m,前缘宽约90m,后缘宽约56m,平均宽73m,滑体厚约20m,方量约146000m3。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整体向前推移约6-8m。滑体后缘滑壁高4-6m,滑壁近直立,后缘裂缝被滑坡松散体填埋,滑壁出露岩体为球泡状流纹岩为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较差。滑坡两翼见6~15m宽裂缝,裂缝最深处达18m,裂缝倾角近直立,局部呈倒倾。

(2)结构组成:1)滑体:由上层泥质粉砂岩、流纹岩、玻屑凝灰岩组成。2)滑带:主要为④凝灰质泥岩,厚20~50cm。3)滑床:为⑤中风化粉砂岩。

5 滑坡成因分析

(1)形成条件

1)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山坡岩土层主要由粉砂岩,流纹岩,玻屑凝灰岩和英安玢岩组成,特别是流纹岩,局部呈球泡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厚度较大,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地质构造影响

区内一条压扭性断层斜穿滑坡后缘,产状117?∠80?,破碎带宽约10m。受该断层影响,滑坡后缘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有利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

3)地形条件

区地貌为剥蚀丘陵,山体自然山坡20-35°,山坡地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势能释放条件。

4)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南西侧池塘水体通过断层渗透至滑坡后缘,渗透至滑移面层,软化岩体,减低其抗剪强度,降低有效应力,是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条件。

(2)诱发因素

1)边坡开挖

滑坡前缘边坡高20~30m,坡向与滑坡方向基本一致。边坡开挖消弱了坡脚的支撑力,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及地下水的渗流场,使得坡体失稳形成滑坡。

2)水体浸润

滑坡南西侧池塘水体通过断层渗透至滑坡后缘,渗透至滑移面层,软化岩体,减低其抗剪强度,降低有效应力,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之一。

(3)滑坡形成机制

从滑坡形成条件,形成后的形态及变形特征分析,此滑坡为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

6 滑坡稳定性评价

(1)计算方法:滑坡滑面形态为折线形,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s——稳定系数;

Ri——作用于第i块段抗滑力,kN/m;

N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体上的法向分力,kN/m;

Q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体上的建筑荷载,kN/m2;

Ti——作用于第i塊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出现与滑动面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取负值;

Ai——第i块段饱水面积,m2;

Rn——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m;

Tn——作用于第n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ψi——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αi——第i块段滑动倾角,°;

ci——第i块段滑动面上粘聚力,kPa;

φi——第i块段滑带土内摩擦角,°;

Li——第i块段滑面长,m;

Wi——第i块体重量,kN/m;

(2)计算工况:工况一:自重(天然工况);工况二:自重+暴雨(饱和工况)。

(3)安全系数:滑坡潜在危害程度较严重,防治工程等级属于Ⅲ级,综合确定各计算工况的安全系数,工况一为1.25,饱和工况为1.15。

(4)计算剖面:选择3-3′剖面进行滑坡的稳定性计算,见图1。

图1 滑坡3-3′剖面稳定性计算条分图

(5)计算参数:滑坡体天然重度取22kN/m3;饱和重度取23kN/m3。滑带土天然状态下c值取20kPa,φ值取11.7°,饱和状态下c值取17kPa,φ值取8.5°。

(6)计算结果:3-3′剖面稳定性系数天然状况下为1.27,饱和工况下为0.95。

7 滑坡综合评价

(1)滑坡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标准划分为四级:稳定系数Ks≥1.15为稳定,1.15>Ks≥1.05为基本稳定,1.05>Ks≥1.00为欠稳定,Ks<1.0为不稳定。

对滑坡现状的稳定性定性分析可知,工况1模式下滑坡现状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为1.27,处于稳定状态;在工况2模式下其稳定安全系数K为0.95,处于不稳定状态。

(2)滑坡危害性预测:本滑坡若不进行及时治理,在连降暴雨情况下滑坡会发生进一步变形破坏,将会严重威胁坡前园区建筑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本滑坡危害等级为三级。

8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前缘开挖高边坡破坏了原有的力学平衡,上覆强风化岩层厚度较大且节理裂隙发育,滑坡后缘有断层通过,水体沿断层渗入滑移面。因此,从滑坡的产生原因分析,工程治理方案可采取以下方法:

方案一:(1)刷方减载;(2)坡脚重力式挡墙;(3)滑坡后缘及两翼设置截水沟,坡脚设置排水沟;(4)滑坡体复绿;(5)封闭断层。

方案二:(1)抗滑桩支护;(2)滑坡后缘及兩翼设置截水沟,坡脚设置排水沟;(3)封闭断层;(4)滑坡体复绿。

方案一防治挖方工作量大,施工空间要求大,但是造价相对较低;方案二施工空间要求小,但技术难度大,造价相对较高;根据防治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建议采取方案一进行治理,滑坡治理必须按先地面后地下,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进行。

9 总结及建议

(1)滑坡属于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边坡开挖消弱了坡脚的支撑力,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及地下水的渗流场,是滑坡发生的最重要诱发因素;池塘水通过断层渗透至滑坡后缘,下渗至滑移面层,导致土体饱和,自重增大,抗剪强度降低,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

(3)滑坡在工况2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若不进行及时治理,将会严重威胁坡前园区建筑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等级为三级。

(4)建议在未彻底治理地质灾害之前,应做好监测工作,定期巡查,雨天应派专人对滑坡进行监测,加强对滑坡体的监测工作记录裂缝变化情况。

(5)滑坡影响区内禁止人为开挖、开垦、伐木等行为,以免滑坡体进一步失稳。

猜你喜欢

稳定性分析滑坡勘查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浅析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工程地质勘查的问题
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分析
高耸钢结构施工关键控制技术分析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及其应用分析
浅谈边坡稳定性地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种基于区间分割的时滞系统的镇定控制
浅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