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 吸收与积累特征研究

2015-10-21陈维扬

基层建设 2015年34期

陈维扬

江苏省泗阳县李口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 223732

摘要:粮食的生产一直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而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础,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通过对小麦品种和水稻品种的研究,设置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的模式,进而探究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特征,以期能够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

关键词:稻麦连作;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和积累特征

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的产量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的短缺和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对于粮食的产量要求还在不断的提高。而小麦和水稻作为我国两大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基层工作20年,就一直在对小麦和水稻超高产栽培进行研究。通过工作中的不断探索,已经基本确定了超高产栽培的两大作物的很多特点。但是对于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积累特征很少关注,因此本文对其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的材料和方法

小麦产品和水稻产品分别选择两个作为材料,在我镇凌孟村三千亩示范方大田进行为期3年的重复种植,使的稻麥连作,并设计当地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这种模式。在超高产栽培中,使用实地氮肥进行管理、水稻进行交替灌溉,小麦进行土壤水分灌溉。在当地高产栽培中,也使用灌溉和施肥等措施。而且两种方式都对作物进行了病虫害以及杂草的严格控制。

对于研究材料的取样,分别是在小麦的幼苗期和水稻的移栽期、水稻分蘖的中期和小麦越冬前,还有拔节、开花、成熟几个期间也分别采样。对于养分吸收和积累特征的计算方法是干物的质量乘以K、P、N的含量就是K、P、N的吸收量。在某一个生长时期的吸收量减去前一个生长时期的吸收量,得到的值就是这两个生长期间的积累量。成熟时期籽粒的产量除以在成熟期植株的K、N、P吸收籽粒生产率,它的倒数就是单位籽粒的养分吸收量。

探究结果的分析:

从分析的结果看出,超高产栽培的小麦和水稻的产量都比当地高产栽培的产量高。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对于超高产栽培的作物,在拔节期或者以前的生长期,它的干物质量都比当地高产栽培的质量低,但在成熟期,它的干物质量就远高于当地高产栽培的质量。由此说明了超高产栽培的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的养分吸收能力强。超高产栽培作物中,对于氮含量的吸收和积累,在拔节期以前,水稻或者小麦的含氮量和氮的吸收量都表现比当地高产栽培低。在成熟期表现为比当地高产栽培高。而在开花期,不管哪种培养方式,水稻和小麦的含氮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超高产栽培植株氮吸收量却明显的比当地高产栽培的大。

二、养分吸收和积累特征的讨论

(一)超高产栽培中水稻和小麦养分吸收的特征

关于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特性的研究对于提高两大粮食作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和当地高产栽培种植的作物相比,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量都呈现出拔节期低、生长中后期高的特征。有的研究认为,小麦和水稻在生长的中期养分吸收量多,会有助于幼穗的生长,最后发育成壮杆的大穗,这样使得干物质在抽穗前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进而提高后期养分的吸收量,保证了粮食作物的粒重合结实率。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上述观点是合理的。超高产栽培的水稻和小麦在生长的中后期干物质的积累最高,而且每个穗粒数都很多。另外通过对不同养分的吸收情况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栽培方式,小麦和水稻养分的吸收特点很可能和在他们生长的前、中、后各个时期的施肥量有关。在超高产栽培的模式下,在生长的前期氮肥的使用量所占总施氮量的比例是,小麦37.5%,水稻52%。在当地高产栽培的模式下,小麦是65%,水稻是76%。但是在中后期,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所占比例为小麦50%到60%,水稻为60%到70%,都远远高出当地高产栽培模式下得吸收量。这充分说明了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进而提高产量。

(二)小麦和水稻超高产栽培和养分的高效利用

近些年来,对于超高生产栽培的研究在很多地方以及展开,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关于他们的记录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年份下或者小面积的研究记录。很多都是利用大量的肥料、人工的投入和大量的水为前提,这样不利于实现作物的高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和当地高产栽培技术相比,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和施肥力的吸收率都比较高,因此充分表明依靠新的栽培技术,是很可能实现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同步大幅度提高的。通过这几年研究发现,超高产栽培的小麦和水稻的生产收获指数都比当地高产栽培的收获指数高。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增加K、P、N元素向植物分配量和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是保证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同时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超高产栽培和养分高效吸收的栽培技术

在本次试验中,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当地高产栽培模式的主要不同点是,超高产栽培利用了实地氮肥的管理模式和水稻轻干湿的交替灌溉,小麦使用了控制土壤的水分灌溉这两个新的技术。第一中新技术实地氮肥管理主要是根据作物的氮肥利用率、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等因素来确定总的施氮量。根据作物叶片和叶子含氮量的关系来确定施肥的量,在重要的生长期间,利用叶色卡或者叶绿素测定仪来观测叶子含的氮素情况,然后在进行施肥,使得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和施肥时间相协调。这样的模式在我国部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已经得到示范与推广,使得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约在4%到12%的范围内。

水稻干湿交替的灌溉技术,它在亚洲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它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能实现大量水资源的节约,但是对于这种新技术的使用,有的人表示提高了产量,而有的人则表示减少了产量。研究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灌溉方式和土壤水分等条件的不同引起的。因此,为了使得水资源能高效的利用而且能够使得粮食获得高产,就必须对于这种新的灌溉方式进行改进。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新的技术,就是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它不仅能有效的节约灌溉用水,还使得作物产量明显的增加。而对于小麦采用的是控制土壤水分的灌溉技术。已经有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技术比以往凭经验实施灌溉的方式相比,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不管是水稻采用的轻干湿交替的灌溉技术还是小麦采用的控制土壤水分的灌溉技术,都极大的促进了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了叶子的光合速率和叶片细胞的分裂素浓度,从而使得产量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和积累都呈现出生长前期比较低,生长中后期比较高的特点。而且这一特点的呈现和生长前期的施氮量低,而中后期施氮量高有密切的关系。而在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对于作物使用的灌溉技术和施肥的管理都是影响水稻和小麦养分吸收和积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这些因素,使用新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李鸿伟,杨凯鹏,曹转勤等.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J].作物学报,2013,(3):464-477.

[2]杨升辉,张延和,刘晶等.超高产栽培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6):38-41.

[3]李文红,秦越华,张朝显等.小麦万亩单产超600 kg群体特点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