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下对霍桑《红字》“A”象征意义的分析

2015-10-21王茂娟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红字关联理论

摘要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从认知学的角度提出的。客观世界对话语的种种制约的前提是人的认知。本文从关联理论、作者霍桑的成长背景多方面关联出发,揭示了《红字》“A”的象征意义:红色字母“A”在小说中的第一个象征是“通奸”(Adultery);红字“A”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海斯特的真爱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红字“A”的第三种象征意义是天使(Angel)。

关键词:关联理论 象征意义 《红字》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从认知学的角度提出的,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必须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接收、记忆、储存、逻辑推理等,关联涉及的是对事物理解的省力与费力问题。关联理论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认知原则,即认为人们的认知会倾向于与最大相关联的事物吻合。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交际原则,即认为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与它本身具有最佳的关联性。这两个基本原则虽然都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但是却是从传统意义单纯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的语境,进一步提升到了人的+主观认知的前提下。客观世界对话语的种种制约的前提是人的认知,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客观因素只有通过人的认知这个前提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从而揭示话语中明说的内容以及其所暗含的内容。因此,人的认知结构即背景知識会对各种信息构成一个潜在的认知环境,给隐含的推理提供证据。

可以看出,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比起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仅仅看成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之间关系的学说以及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提出的会话理论又更深化了一步。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不仅受上下文、具体环境的制约,还包括人的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宗教信仰以及受话人对说话人心智的判断等因素的影响。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是对福多(J.Fodor)的认知模块论推理的升级版本,包含涉及一系列的假设、意向构成的表征的感知系统以及一系列人的逻辑运算系统。如果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受话人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反之,如果关联性越弱,那么话语就变得隐晦起来,相对而言,受话人的认知负荷也就越大了。这就要让人的认知最大的关联起来,而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美国19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心理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擅长在小说中运用象征手法巧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事物的关联,从而深化主题。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在英美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上一直享有盛誉。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享誉世界不朽作品《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正是他的杰出代表作。《红字》折射了作家霍桑的成长背景以及思想变化,他是一个思想比较矛盾的作家。一方面,清教教义无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中都深深地扎下了根,霍桑受到这种思想的深深影响,牢牢被这种传统所束缚,但他又渴望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道德,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他意识到清教主义的狭隘虚伪,对于人性无期的折磨和摧残,但是又无力反抗这种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传统,在彷徨、困惑中便有了这部以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心灵挣扎过程的小说《红字》。因此,要很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作者霍桑的成长经历,从霍桑的成长背景中关联性地看问题,从霍桑的认知这个提前中,去更好地解析《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发表于1850年的《红字》讲述了发生在两百多年前新英格兰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Hester Prynne)年轻美貌,热爱生活,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了年老而又身体畸形的医生齐灵渥斯。虽然齐灵渥斯博学多才,但是在他身上,浪漫的海斯特没有感受到爱情。后来,在移居新大陆时,齐灵渥斯让妻子海斯特先走一步,自己随后到,但却在海上遇到了不测。所有人都以为齐灵渥斯已经死了,其中也包括齐灵渥斯的妻子海斯特。在以后孤独的日子中,一个年轻帅气又有才气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闯入了她的生活,并与其相爱,最后因海斯特怀孕而导致他们的“奸情”暴露。因而教会以通奸罪为由把海斯特关入狱中,海斯特在狱中生下了女儿珠儿(Pearl)。即使在威逼利诱下,海斯特也没有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把那个人的姓名说出来吧!那样,再加上你的悔改,将有助于从你胸前取下红字。”“我永远不会说的”。作为惩罚,海斯特戴上了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而且一生都得佩戴这个象征耻辱的红字“A”。红字“A”是贯穿文章的主线,也是典型的象征,通过象征,揭露了分散事物背后隐藏的东西,也可以看出作者霍桑内心受清教教义的影响,又对清教主义对人的迫害的思想的挣扎过程。通过分析作者霍桑的认知,分析各主要人物的认知的前提,关联事物的内在联系,我们能更好地分析《红字》“A”的象征意义。总体来说,红字“A”有三个象征意义。

红色字母“A”在小说中的第一个象征是“通奸”(Adultery)。红色在这里更确切的说是“猩红”(Scarlet),它是罪的象征。最早起源于《圣经·启示录》十七章中所描写的“那个‘大淫妇就身穿猩红的衣裳,她的坐骑也是一只通体写满亵渎之词的猩红兽。”从此,猩红色就被赋予了淫荡、堕落和罪恶的含义。猩红色的“A”就给海斯特贴上了“淫荡”的标签。“A”是英文26个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了“元”,根据基督教教义,它意味着开始,意味着人人都不能逃脱的原罪。代表了令人可耻的通奸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从而体现了人人生而有罪。海斯特终身佩戴有红色字母“A”,是向世人表明她的罪过。在文章的开始,这个“A”字代表了通奸罪(Adultery)。而海斯特的女儿珠儿,更确切的说是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私生女,经常穿着红色的裙衫,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红字。海斯特身上的“A”可以取掉,但是这个可爱的天天在她眼前的珠儿是个不可能摘掉的“A”。珠儿是海斯特坚强活下去的动力,又是对海斯特“罪恶”的一种惩罚。每当看到珠儿,就看到了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这个私生女既是爱情的结晶又是“罪恶”的产物。而在丁梅斯代尔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神秘的红字“A”。不过这个“A”隐藏在了丁梅斯代尔的衣服之下,这象征着丁梅斯代尔的软弱怯懦,他为了保持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社会地位,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就是珠儿的父亲,但内心又受到自责,他传教越成功,内心所受的折磨越大,最后几乎接近崩溃。最后, 在海斯特和女儿珠儿的真情感召下,他承认了自己隐藏了七年的秘密。“‘那烙印就在他身上!看吧!看看—这一个骇人的证据吧!他哆哆嗦嗦地猛地扯开法衣前襟的饰带,露出来了!……”

红字“A”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海斯特的真爱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这里亚瑟(Arthur)与亚当(Adam)一样,都是以“A”字开头并非偶然,而是作者霍桑暗示人类所具有的原罪。但是即使代表着原罪,有着沉重的心里负担,海斯特也把“A”精心地缝制在胸口,终日佩戴。海斯特已经把“A”作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勇敢地把“A”佩戴在胸前,就好像她的真爱亚瑟·丁梅斯代尔在身旁支持她一样。这样即使在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处处刁难的时候,她也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平静,这让“她闪着非常美丽的光,竟把笼罩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了一轮光环”。正是因为真爱的支持,海斯特才会带着珠儿在七年的孤独生活中越发坚强起来。直到死后,她的墓碑上也刻着一个红字“A”:“一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这向世人展示了她追求真爱、坚信真爱,她以真挚的爱情代替了耻辱。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作者霍桑内心的不断挣扎过程。霍桑受清教教义的深刻影响,认为通奸罪是耻辱的,犯了通奸罪就成为了上帝的罪民。但是他也看到了海斯特和亚瑟·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真爱,看到了海斯特的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爱情,这种追求真爱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去称颂的。清教徒们在捍卫上帝所谓的戒律时,又体现了人对上帝权威的亵渎。“A”到底代表谁之过,霍桑在这部小说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想。这就使这部小说《红字》中宗教压抑下人的内心矛盾思维更加丰满,形象更加生动。

红字“A”的第三种象征意义是天使(Angel)。海斯特从一个人人唾弃的通奸者最后成为受到人们所尊敬、敬爱的天使Angel。海斯特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追求幸福,感情丰富的女人。虽然,她的真爱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制,但是她对真爱的追求却是无法压抑的。她精心地刺绣红色字母“A”在胸前,让人们看到了她对真爱的执着追求。虽然受到了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海斯特并不奢求人们的怜悯同情,她坚强自尊地抚养着女儿小珠儿,通过针线技艺维持着生活。在出狱后,她把小珠儿打扮的色彩鲜艳,珠儿也活泼可爱,她把那代表耻辱的“A”字用红丝线精美地绣出来,对生活更多是充满着希望。海斯特纯洁善良,她尽自己所能,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这些人有的曾对她冷言冷语,但是她都真诚地对待他们。最终,她从一个人人唾弃的通奸者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天使,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你看见那个佩戴刺绣的徽记的好人了吗?她是我们的海斯特——我们这镇上的海斯特,她对穷人多么好心肠,对病人多么肯帮助,对遭难的人多么有安慰啊!”。她宽大的胸怀,让人们不再把红字“A”看做是罪过的标志,而是善行的象征。海斯特的天使行为还在于她感化了丁梅斯代尔,把他从一个怯懦、不敢承担责任的伪君子,最终变成一个承担责任的父亲、丈夫。在小说的最后,丁梅斯代尔勇敢地承认了他的罪过,最后小珠儿一只手被海斯特牵着,另一只手被丁梅斯代尔紧握着,一家人终于公开勇敢地站在了一起。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霍桑揭示了清教教义对人性的迫害,充分展示了作为凡人人性脆弱的一面。但也肯定了原罪是可以救赎的,就像海斯特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接受了她,最后到尊敬钦佩她。只是这种救赎从罪的奴役到罪的救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要付出无比昂贵的代价。海斯特就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来赢得人们的理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霍桑作品中对清教传统的矛盾心理和审慎反思,所以“撰写这样的小说是对当时基督教价值判断的颠覆和挑战。”

红色字母“A”在霍桑的《红字》这部作品中贯穿了整个故事,几乎在每个场景中都有呈现,从海斯特出场的外套上,耀眼的红色“A”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死后墓碑上雕刻的血红“A”,到丁梅斯达尔胸口上神秘的“A”,再到天空中出现的神奇的“A”。红色“A”的象征意义在不断的变化中,升华中。从中我们更加有机地将几个主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并对他们的思想变化发展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看到了作者霍桑内心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对清教教义的認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董菊霞:《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文教资料》,2007年第12期。

[2] 霍桑,熊玉强、姚乃强译:《红字》,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3] 林为龙等:《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外国文学卷(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吴亮、章平、宗仁发:《象征主义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王茂娟,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红字关联理论
《红字》与《呼啸山庄》象征手法对比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