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所带来的思考

2015-10-21李航

2015年36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思考

李航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暴力的程度越加疯狂,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持刀威胁、拍摄裸照等。原本可爱、单纯、善良的孩子们一次次突破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挑战着社会的容忍度。面对这样岌岌可危的情况,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管理、法律规范,都应该反思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校园暴力;频发;思考

近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一次次的刺激着社会公众的心灵,我们不禁想问:原本是花一样的年华,原本应该善良、可爱、单纯的孩子们,现在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暴力、这么残忍?为什么没有一丝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一、思考

一直以来,人们和社会都把校园里的事情(孩子们的事情)当成不重要的事情来看待,更不会上升到法律制裁的高度,往往会以不痛不痒的批评教育了结。久而久之,这种纵容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对暴力的使用持“无所谓”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法律规范都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水平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在学校的事情不闻不问,除非班主任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且,这些父母一旦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績或者表现不好,就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暴力教育,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而孩子在家里,一方面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到的只是压力和暴力,另一方面,很难有时间、有机会和父母进行好好的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畸形变化,但这些都是父母和老师察觉不到的。当然,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幸福的成长环境无形中造就了他们娇宠、自私的个性,不关心别人的情绪,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处境,对他人过分敏感、猜疑等等。所以,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对象的报复和攻击行为。

(二)学校方面的失误

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升学率,而对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心理健康、道德观念、性格塑造、法制教育、情感体验等根本无法顾及。因此,承载着学生道德、人文素养教育的思政课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学校想方设法压缩思政课课时,甚至连一些实践活动也取消了。思政课功能弱化,再加上学校只注重分数,这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为校园暴力行为埋下隐患。而且,学校的法律教育也形同虚设,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侵害别人权益时肆无忌惮,被侵害者也不知道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切都在原始茫然中进行。而且,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校园暴力事件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件,一般都会采取隐瞒不报的态度。

(三)法律规范不完善

法律不彰,则道德不力。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会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但不管是家长、老师、学校还是派出所基本上都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处理这类事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而且这些事情也不可能触犯国家法律,都认为批评教育或者赔钱就可以了。此外,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当滞后,对校园暴力行为起不到制约和打击作用。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负刑事责任。如果实施了这八种犯罪以外的危害行为,因其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而不负刑事责任。但是,现如今的孩子成熟比较早,什么都懂,心理状态甚至比成年人还好。因此,滞后的法律对预防和惩罚未成年人实施的一些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利的,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需要完善,从严执法是明智之举。

二、建议

(一)家庭方面

作为父母,首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表率,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中会经常产生很多的奇思怪想,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幸福、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而不仅仅是只关注物质和成绩。同时,父母要多以文明、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的认识某些社会不良现象,而不能一味的迁就或者打骂,用暴力解决孩子犯的错,更不能漠不关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注重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家长就会立刻被学校通知来开家长会;如果父母管教不当,父母就会被要求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正确管教子女;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暴力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肯定会对孩子更加的关注和细心教育,共同成长,值得提倡。

(二)学校方面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的“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向天使的一面。所以,学校不能再一味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应该好好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思政课和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全面实施校园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还要确立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其次,学校还应注重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集中开展以政治课为主,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受到熏陶。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法院开展一些“送法进校园”的活动,结合办案人员掌握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告诉同学们在遭遇不法侵害如盗窃、抢劫、殴打、绑架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实用小常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拒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学生。

(三)法律方面

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法治精神,不能一味怀仁地去看待未成年犯罪,对于没有法律观念的人,仁慈则是意味着对受害人的残忍,我们该思考,更该改变,法治中国绝不能容忍任何人肆意侵犯他人的人身及合法权益。前不久,几个未成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施虐同学而面临“终身监禁”处罚的新闻被广泛关注,这样的事件告诉我们:倘若停留在道德谴责和学校处分,那么就难以阻止校园暴力的蔓延。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多层次、有很强科学性的青少年惩治体系,以矫正为目的,但绝对不是忽视或不管。加快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从法律上构建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明确规定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同时,还要严惩参与暴力事件的同伙。根据犯罪心理学“同伙壮胆”理论,专项立法应引入“共谋打人罪”:不管同伙有没有直接参与打人,都要与打人者共同承担罪责。这一“共犯连带”原则适用于校园暴力案件,对遏制暴力犯罪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止作用。

小结

校园暴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是久远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要好好的进行反思,然后一起作出改变。

(作者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施暴引关注 美国如何整治校园暴力?新华网,2015-06.

[2]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何跃燕.谁来喝止“校园暴力”[J].浙江人大,2015(08).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思考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