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新疆班幼儿文学教学新探
2015-10-20王丽
王丽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气候干燥,三山环绕,是中国、印度、中东和欧美文化的汇聚地,也是我国文化输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关口。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贸易的繁荣,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造就了新疆地区相对复杂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滋养着当地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充满异域风情的民间文学。新疆班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进入内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难免产生隔膜和接受上的障碍。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必须追根溯源,寻找新疆班学生与汉族相通相融的文化血缘,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幼儿文学教学在这一点上有自己的优势。
民间文学是幼儿文学的母题,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和曲艺等艺术形式中那些充满幻想意味、幽默情趣和传奇色彩的部分与幼儿文学有相通之处。新疆班幼儿文学的课堂教学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呈现不一样的课堂内容和形式,真正走进学科本身,发掘学科潜在的生命力,而不是为教学而教学。
一、收集整理新疆民间文学作品为教学所用
在新疆班幼儿文学的第一节课上,介绍完幼儿文学中儿歌、童话、寓言和戏剧等体裁发源和特点之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新疆民间神话、传说、寓言以及歌谣等翻译过来。由于相当一部分新疆班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弱,尽管他们听过很多有价值的最原生态的当地民间故事和歌谣,却很难用汉语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表达进行必要的整理,其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如《阿曼尼莎汗的传说》、《喀纳斯湖》、《楼兰姑娘》、《杜鹃和黄鹂鸟》、《哎哎,杨树》、《帕尔哈提和西林》、《希拉克神话》、《骆驼和山羊》以及阿凡提的系列故事等。不同于民间专门机构的收集整理的是,这种纯粹来自新疆普通民众口口相传的作品虽然没有史诗的气魄,却多了几分自然和质朴之美。有了这些作品为铺垫,再进行相关体裁的教学就更加有目放矢了。
二、以新疆民间故事为例反思幼儿文学课堂教学
(一)分类引导
新疆民间故事中的民间神话传说《迦萨甘创世》、机智人物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传奇人物故事《英雄艾里·库尔班》、动植物或器物幻想故事《花的传说》、历史故事《阿曼尼莎汗的传说》和民间寓言《骆驼和山羊》等较为突出,根据以上不同类型民间故事的特点,结合幼儿文学教学的需要,提炼出有价值、有特色的部分,引导新疆班学生走进幼儿故事这种幼儿文学体裁,了解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三段式重复的结构形式和开头结尾模式化的叙事特点等。
(二)发掘提炼
1.发掘新疆民间故事的主题特点
民间故事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而新疆民间故事在此基础之上却有了属于民族特点的主题呈现。
(1)充满“力与美”的抗争精神
新疆民间故事中的“力与美”既具有东方文化的韧性,又多了几分西方文化的狂野。新疆民间故事从《希拉克神话》到《英雄艾里·库尔班》体现出的是东西方文化精神融汇的过程。《希拉克神话》与汉族的很多英雄神话一样,充满着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东方文化的韧性之美。《希拉克神话》的大意是:英雄希拉克,因为族人面临被入侵和灭亡的危险,为了保全族人,毅然割下自己的鼻子和耳朵,并说服自己的亲人,独自前往敌营,假托自己被家族驱逐的身份,骗取了敌人的信任,巧妙地把敌人引诱到沙漠中心地带,与敌人同归于尽。后世的族人将希拉克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虔心膜拜。
另一则名为《英雄艾里·库尔班》的民间故事更具有幻想意味,主人公离奇的出身和战无不胜的斗争精神与希腊神话中崇尚的力量和征服之美非常类似。这个故事的大意是:一个美丽的新疆姑娘名叫玛丽克,与母亲以打柴为生,不料某天却被山中的白熊掳去作妻并生下了一个男孩,名叫艾里·库尔班,这个男孩为救出母亲杀死白熊,为保护百姓与恶龙和魔王搏斗,九死一生,最终荣归故里,受到百姓的爱戴。库尔班与希腊神话中杀死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半神珀尔修斯非常接近,是怎样的文化孕育了这样大胆的神话思维和敢与天地抗争的英雄。
儿童崇拜英雄,只有深入了解新疆丰富的文化土壤和民间传承,才能把握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灵感,并将其运用于幼儿文学的改编和阅读推广之中。
(2)艺术与传奇并举
《阿曼尼莎汗的传说》讲述的就是一个富有传奇艺术人生的新疆姑娘的故事,也是依附于新疆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的美丽传说,大致内容是:美丽的阿曼尼莎汗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艺人之家,父亲以打柴为生,聪慧的阿曼尼莎汗在14岁便会作诗编曲,后来遇到了微服私访的国王。国王被她惊人的音乐天赋和美丽的容颜打动,娶她并封为王妃,可她却在34岁因难产而逝,香消玉殒。这个故事体现出新疆民间故事婉约和细腻之美,也可以见证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共同的艺术追求。这对幼儿文学创编的启发是:保留新疆民间故事原貌或故事元的基础之上,延用和丰富新疆歌舞这种艺术表达。
(3)对纯粹生存境界的膜拜
新疆民间故事中很多细节都表达了对清澈莹润的美玉和圣洁无暇的月亮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尤其是以美玉和月亮来比拟纯洁的少女和圣洁的爱情,表达了这个民族对纯粹生存境界的向往,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无关联。
如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可见当地人民崇玉爱玉的痴狂。新疆维吾尔族人把“玉”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这个名叫塔什古丽(玉花)的女孩儿原本就是一块羊脂玉,是一个老石匠在六十岁生日那天精雕细琢出来的。因为石匠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女儿,这个玉美人就变成了一个姑娘,成为老石匠的女儿,并与他的徒弟成就了一段曲折离奇的爱情。
新疆民间故事的纯粹美与幼儿文学的纯真美如出一辙,这也为新疆民间故事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发掘新疆民间故事中的艺术特点
(1)富有民族意味的奇特幻想
美玉可以成为美丽的姑娘,白熊可以生出强壮的男孩,喀纳斯原来是“圣水”之意,与一个男孩的奇特出生有关,“楼兰姑娘”是一个为爱情而不幸葬身沙海的美丽公主,骆驼和山羊曾经彼此看不顺眼,杜鹃和黄鹂鸟这对好朋友因为争抢葡萄反目成仇等。这些故事都借用新疆“意象”呈现富有民族意味的奇特幻想。
(2)不拘一格的幽默情怀
阿凡提的故事中可以拿来卖的树荫,要求拿来数的胡子、星星和驴尾巴毛,以及闻一下就要付钱的香味,种下的金子可以收获等等,这些情节不仅充满幻想色彩,读来更是让人忍俊不禁。《骆驼和山羊》中,骆驼和山羊在嘲笑对方不足时,自己的缺点也跟着显露出来,幽默之余让人反思。
(3)蕴含地域色彩的环境营造
新疆民间故事多发生于山脉、沙漠和美丽的湖泊,这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关。《帕尔哈提和西林》就发生在山脉之中,这座山是公主后母为了阻止公主西林与爱人帕尔哈提在一起,使用魔法变出来的。二人不甘心,用一生的力量凿通了山脉,却依然被山下涌出的洪水淹没,为爱情而溺亡。这样的爱情悲剧与《楼兰姑娘》如出一辙,只不过地点换到了沙漠。或许带有地域色彩的故事才更能让当地儿童接受,并引起阅读共鸣,改编的时候,这一点同样要兼顾。
(3)诗意的表达
不是所有新疆民间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有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不免悲剧收场,这种诗意的传达更能震撼人心。《希拉克神话》、《帕尔哈提和西林》以及《楼兰姑娘》中英雄或美人,最终都未能获得圆满,这样的故事更值得回味。幼儿文学不排斥悲剧,选择好表现的度,更显唯美。
(三)融合改编,阅读推广
早在198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出品了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做出了新疆民间故事向儿童文学改编的有益尝试,成为那个年代儿童的集体记忆。
在幼儿文学课堂上,尽管无法做到一出手便缔造经典,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之上,对新疆民间文学中的精华加以提炼改编,用最适合幼儿接受的构思、语言、叙述形式和体裁模式重新讲述,并加以推广。
新疆民间文学的搜集提炼才刚刚开始,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进入改编才显得从容有余。具体在儿歌诵读、讲故事、编绘本和演戏剧等活动中可加入民间文学的成分。最终,提炼民族精华,融合民族精神、加深民族情感、加强改编和推广是新疆班幼儿文学教学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