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体验日的组织策略
2015-10-20黄小彬
黄小彬
“新生体验日”是近年来很多幼儿园在实行的办法,即将要入园的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先来幼儿园体验二至三日的生活。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正式入园初期的焦虑情绪。但许多教师对此还只是停留在粗浅的层面,没能更充分地利用这两天的时间来组织活动,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过渡期”的作用。
经常存在的现象一:只是简单熟悉环境,走走过场,很多日常细节没有注意到,致使孩子自己留园后还是时常不知所措。现象二:常以“亲子活动”的形式组织活动,过于依赖家长的陪护,与日后孩子的在园生活存在较大的落差。现象三:关注或放任孩子,对家长的指导不够,家长的配合作用没能充分利用。对此,我们从幼儿园、家长和幼儿“三位一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尝试,孩子入园后的不适现象得到了很大的化解。
一、全方位“认识”
孩子对幼儿园第一次的认识,只有家长的陪伴才最能有安全感,因此由教师指导家长,再由家长引领孩子,全面、完整地“实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将认识、熟悉环境的面由表及里铺陈到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1.认识环境。
从带孩子进园开始,家长就要多带孩子认识幼儿园和班级的各个角落,充分认识环境后,可以大大减轻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孩子的归属感。如让孩子知道班级名称、看看幼儿园的大环境、到主要室内外活动场所玩玩、用用洗手间、进进寝室等细节,对孩子来说,都是相当重要又必须知道的。
2.认识老师和同伴。
从入园接待开始,老师和阿姨就要主动招呼小朋友,同时鼓励孩子也认识老师,并和老师打招呼,多与孩子有身体的接触,如见面时道一声“你好”再握握手、击个掌、拥抱一下。另外,老师要有意识让孩子之间尽快建立起“朋友”关系,尽早认识1至2名好朋友。如互相介绍认识,互相称呼名字。和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玩个手指游戏、配上拥抱的动作等,孩子之间有肢体动作的接触有利于他们更快地产生同伴的感情。
3.认识使用物品。
幼儿园的很多物品,孩子是不知道、不会用的,而第一次的学习会对他们以后的习惯形成产生重要的、甚至几乎是“定势”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体验日时就呈现出来,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怎样使用杯子,什么情况下要排队,自己的用品要放在哪儿,沟槽式的厕所要怎么用,玩具玩过后怎样分类和收拾等等。有了这么多家长手把手的“第一次”,孩子以后在园的生活就更加自信了。
4.体验活动形式与环节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活动形式的不同。因此,对各种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的体验就是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第一课。例如,入园之前先让家长向孩子介绍晨检的流程,以免孩子误以为是在“看医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精心组织几次集体游戏活动,让孩子体验自己与同伴共同活动的过程,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在合理安排的吃喝拉撒生活环节中,对自己即将生活的环境有个初步而全面的感知等。
二、悄悄移“重心”
在体验日,因为有家长在身边,安心的孩子容易被环境所吸引,也易被老师所影响,可借此机会指导家长共同配合,把孩子的“重心”转移到老师这边,这里的“重心”有两层含义。
其一:将幼儿身体陪伴的重心从偎依家长,到老师悄然靠近,再到与教师肢体接触,最后实现幼儿与教师的自然亲近。其二:将孩子心理趋向的重心由依附家长,到注意到老师的存在,再到对老师组织的活动产生兴趣,最后到孩子更愿意与老师在一起。通过悄然渐行、默契配合的家长的“退”与教师的“近”,引导孩子一点点靠近、接触、亲近老师,拉近幼儿与老师的身心距离,培养踏实的亲近感。
具体配合时,要指导家长做到“三少”、老师做到“三多”:即家长少与孩子说话、少帮孩子做事、少管教孩子;而教师则要多招呼孩子、多与孩子游戏、多与孩子触碰。家长在“冷处理”中拉开与孩子的距离,而幼儿在老师这种直接感性的互动过程中,更容易与教师产生“热效应”。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减少对家长的依赖,逐步能安心地与老师在一起。
例如,可以组织孩子围成圈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家长先坐孩子后边,看孩子对游戏的投入情况,悄悄地往后退到墙边,再退到窗外,再退到幼儿看不到的走廊上。当然,要是孩子发现后跟随出去,则要坚定而耐心地带孩子回来。如此反复,孩子与家长分开独处的时间会逐步得以延长。而教师方面,由于孩子这时与教师的交流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要主动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反应,解读他们的想法,帮助和鼓励他们,多跟幼儿说一说、手把手做一做、一起来试一试,多感官、更密切地与幼儿亲近、互动和交流。
三、小试“过难关”
孩子初入园存在分离、交流、自理等诸多难处,有必要在体验日呈现出其中最难过的“三关”,以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尝试挑战,减轻日后孩子面临困难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让家长知道孩子今后在园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具体的困难,可以在家里配合进行相应锻炼和学习。
1.分离关。
体验日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躲猫猫”,在老师藏、孩子藏、家长藏的游戏中,一点点延长孩子与家长的分离时间,减少孩子面临“妈妈不见了”时的恐慌心理。而传统的“小孩小孩真爱玩”的游戏,也是在“摸摸小树跑回来”、“抱抱阿姨跑回来”和“妈妈再见跑回来”的情节中,让孩子尝试熟悉环境、亲近阿姨、离开家长找老师,在游戏中孩子尝试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也在游戏中产生对老师、幼儿园的亲近。
2.吃饭关。
孩子吃饭的问题牵涉到进食习惯,对饭菜的接受、使用餐具等问题,加上大部分孩子都是“饭来张口”的,因此“吃饭关”是对孩子的一大考验。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帮助孩子玩“小猫餐厅”游戏,引领孩子尝试过这个难关,从正确洗手开始,再认领餐具、“买”午餐、观看“小猫学吃饭”的表演,然后按照“小猫餐厅”的规定自己进食,让幼儿在有趣的情节参与中,挑战这个令很多幼儿望而生畏的“吃饭关”。当然,幼儿园也要准备适合孩子学习吃饭的食物,如小丸子、各种形状的小饭团、色香味俱全的菜汤等,让孩子把这次“自助餐”当成一个愉快而自信的开始。
3.睡觉关。
很多孩子没有过离开家人自己睡觉的经历,巧妙设计“睡觉游戏”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我们根据孩子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设计成让孩子体验在幼儿园自己睡觉的环节。如在寝室入口画上“熊大熊二”的标志,让家长带孩子扮演“小熊”来做客,根据“熊大”的要求,在“家门口”换拖鞋放在鞋柜里、悄悄进门、找个自己喜欢的床位,与老师扮的“熊大”做些适合床上做的小游戏,让幼儿在与同伴爬爬、摸摸、滚滚、躺躺、睡睡的玩乐中,消除对寝室和床位的陌生感。进而,“熊大”提出要求:“这里太挤了,请爸爸妈妈先出去,请阿姨来保护我们,等我们休息一会儿再来接我们吧”。提示家长离开寝室,让孩子与老师、阿姨单独待在寝室一会儿,再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适时地请家长进来。
四、备用“定心丸”
孩子初入园最担心害怕的事就是:怕分离、怕无助、怕不能回家。对这些心理担心,我们也在体验日备下了“定心丸”,实践中起到了安抚和预防的作用。
1.安定。
教师要在短短两天的体验日里,通过各种细节的关照,给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障,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是个安全、可以随时获得帮助、可以信任的地方。如帮助孩子找到座位、帮助孩子穿脱衣服、发现孩子在园里“迷路”了尽快找回来、多与家长寒喧了解情况,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老师是好朋友,我们会保护和帮助你”等,帮助孩子形成对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
2.约定。
到离园时,家长带孩子与教师告别时,除了“再见”,家长要教导孩子与教师说好“约定”:明天几点来园、要在幼儿园做什么事、什么时候才和老师再见。而上午正式来园时,老师也要带孩子与家长“约定”:下午几点来接、在什么地方等、有什么奖励等。有了这样的约定,对缓解孩子急于回家的心情,提供了具体的安慰和期待。
3.决定。
体验日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家长与孩子谈成“决定”,即要平等、温柔而冷静地告诉孩子“宝宝长大了,明天要开始自己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必须上班了,这么大的小朋友要和老师在一起”,这些“大道理”旨在给孩子“打气”,不留给他们“打退堂鼓”的希望。孩子虽然懵懵懂懂,但从家长坚决而理性的态度里,也能缓解可能产生的退缩、畏难心理,为即将到来的分离作好心理上的铺垫。
万事开头难。体验日的时间是短暂的,面对新生入园的“老大难”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策略,从以上几个方面精心筹备,与家长默契配合,体验日活动还是能让紧接的“新生活”有一个相对轻松的、承前启后的开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