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电影课,读佛洛伊德

2015-10-20边婧文

大学生 2015年20期
关键词:胶卷理论专业

边婧文

在美国,各个专业被很自然地划分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修养等领域。在我们学校,每个本科生都要在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两个领域修读满十二学分(一般是三门课)的课程才可毕业。电影课作为一门人文方面的兴趣课,广受学生追捧。我曾在北京上大学时就特别期盼能有一节寓学于乐的电影课。于是,在与本专业的课程顾问(Academic Advisor)多次沟通之后,我决定在电影课上一探究竟。

选课要有理有据

我的课程顾问叫Heather,是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对跨校学分转换和专业毕业要求很是熟悉。期末的一次碰面,我向她表明了上暑校提前修学分的想法。Heather说,我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三门媒体理论(media theory)方面的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艺术史方面选课。就算课程名字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上,也可以发邮件跟系主任沟通,根据课程属性和内容确定它是否能被计入专业毕业要求。

很快,我在艺术史的暑期课程栏里发现了一门与欧洲先锋派电影相关的电影理论课。“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派电影作为反映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通过学习和探索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法国印象主义,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几大主题:人与机械的关系、城市交响曲、梦境与真实……”

在仔细阅读完课程描述之后,我当即决定要上这门电影课。随后,我给系主任发了邮件,阐明了自己认为这门电影理论课可以被纳入专业毕业要求的三点理由。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门课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跟媒体理论的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后,我表达了自己在数字媒体专业上对视频制作方向的兴趣,认为了解电影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影像背后的内涵。从传统胶卷时代到现代数字技术,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作品背后的意义不应该随着现代技术的便利而变得碎片化、粗浅化。

邮件发出后不到一小时,我便收到了系主任同意的答复。他不仅在回信中批准了我的请求,并且还表扬了我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有趣饭?

上课第一天,我准点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空空荡荡,一时间以为自己记错了时间。刚坐下,冲进一个亚裔女生,一身休闲服,气喘吁吁。随后一个白人小哥火急火燎地闯进前门,满头大汗。抬头一看,老师已经站在黑板前,一头棕色大波浪,一袭波绿色长裙,体态优雅,目光深邃。等大家都坐定后,美女老师终于开口了:“我叫Almu,来自西班牙,希望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跟大家相处愉快。我们这个班很小,只有三个人。不过,我喜欢小班。”虽然带一点西班牙口音,但Almu的英文流利程度完全不影响大家的理解。况且,美女老师的高颜值更是为大家全神贯注听讲加分不少。

为了激起大家的兴趣,Almu第一天就带了一台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这种平日里只会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历史实物如今这么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确实让人有点不敢相信。Almu熟练地把两卷胶卷缠绕在卷轴上,然后匀速转动曲柄,放映镜头缓缓变亮,在墙上投射出一组老旧黑白默片的影像。这是汉斯·李希特拍摄于1928年的作品《早餐前的幽灵》,一系列快速变化的镜头切换,毫无逻辑的画面关系,夸张的人物表情……所有一切波诡云谲的电影手法衔接得是如此天衣无缝。观影结束,Almu说:“好,今天我们来谈谈达达主义。”

如此生动展现电影制作实物的课堂我是第一次体验。后来,Almu陆陆续续从电影博物馆里搬来了一堆又一堆可移动的器械,比如小型胶片摄像机。每次手捧沉甸甸的摄影器械,眯着眼睛,对着小孔,一边调焦,一边调光,然后按下快门,听到一阵快速频率的“咔嚓”声响,一颗小小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满满的成就感填满。Almu满足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在电影技术方面的猎奇心理,同时还有对电影理论上的深度挖掘。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Almu更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她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挖掘一个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也不能测试他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多少。所以,每两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和期末小论文成为Almu评判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每个人的特长不同,Almu也平均分配了各项分数指标,以示公正。课堂讨论和影评写作各占总评的30%,课后论坛及期末论文各占总评的20%。这样一来,分数被均匀分散,考试也不是硬指标,大家都有机会扬长避短。

一个月时间很快,眼看期末论文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Almu却突发奇想地在最后一节课把我们带到了当地最有名望的电影博物馆——乔治·伊斯曼电影博物馆。伊斯曼不仅是柯达的创始人,还是影响并改变世界摄影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发明不仅让柯达公司名噪一时,也让罗彻斯特这座小城在胶片年代熠熠生辉。

一位在伊斯曼电影博物馆里工作了一生的老人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兴奋地介绍起丰厚的馆藏历史。我们穿越电影藏书阁,目睹35毫米和70毫米电影放映机的成像过程,终于来到像冰窖一样的胶卷储藏室。为了保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胶卷不受损害,储藏室的室温低至华氏40度,胶卷外借不得超过48小时。面对满眼的胶卷盘,感觉就像置身于电影历史的长河中,眼前掠过一幅幅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有声的画面,身心皆被这种磅礴的影像气势所吸引。

绝不是消遣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Almu最擅长的就是能持久维持学生的兴趣。就算是每周两百页关于电影理论的阅读量枯燥无比,她也能适时地发邮件鼓励大家,并将阅读材料按难度高低分类,有意识地引导我们体验先苦后甜的乐趣。记得在刚接触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时,我总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判断作者的拍摄意图,并不会有意引用课上的电影理论。

Almu知道我不喜欢大阅读量的课后作业,于是就推荐我去看很多同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自己体会并做比较。后来在讨论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时,Almu粗浅地讲解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并希望我们在课外自行阅读。于是,在写《一条安达鲁狗》影评的时候,我通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并把它与超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得到了她的认可。

尽管如此,写作过程还是痛苦无比。 在接到写影评的任务之前,想到国内豆瓣影评满天飞,网友评论上千条的情景,我一度以为写影评是个最愉快不过的工作。这门艺术史课,打破了我所有对影评撰文的美好幻想,不文艺小清新如心灵鸡汤,也不愤世嫉俗如热血青年,而是面对满眼的电影术语不知所措,反复掂量用语表达,枯燥乏味得很。我反反复复把这部只有十五分钟的短片看了不下十遍,每到一个特写镜头或是场景转换镜头时就暂停一下,陷入冥想状态。

为什么影片开头要用刀割开人的眼睛?圆月和白云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主人公一会是男人的形象,旋即又变成女人?房间内的布置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在反复询问自己的过程中,我也在反复思考弗洛伊德提出的“梦是对现实愿望的满足”这个观点,并把它与超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

丰富的文献支持和清晰的逻辑表达终于让我在影评写作这块得到了Almu的认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脚踏实地的创作。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胶卷理论专业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