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庄是本看不透的书

2015-10-20申志强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瓦匠大院屋顶

申志强

每个村庄都是一本待读的书。

我们从村庄来,又不断地回去,这来来去去之间,读了几十年,仍读不透那本书。

屋顶是书的封面,也是农人的天空。

奥治村的屋顶是一本灰色的线装书。那躬身如一的屋脊就是线装书的书脊;那一垄垄密集的灰瓦,正如宣纸上竖写的一行行工笔小楷。瓦,隔开风风雨雨,挡着夜深露重。瓦匠的功夫就全在这瓦顶上了。这是明朝的瓦匠,这是清朝的瓦匠,这是奥治土生土长的瓦匠,瓦顶给了庄稼人温暖与安全。

西社村的屋顶是一本泛黄的厚厚典籍,我们顺着窑侧的木楼梯爬上窑顶,正碰上雨后,屋主人牵着磙子碾窑顶。一场夏雨一场碾,碾走了岁月,也碾实了日子,那日积月累的层层黄土就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耕读传家的一页页圣经。

下石壕村的屋顶是一本倒扣的史书。青石板是下石壕的瓦。一座座石屋湮没在树海里,那青石板错落有致地铺排,似神龟出海;那石板上斑斑驳驳的水痕恰似出海归来的祖先沧桑的容颜。

街巷是书的目录,也是村庄的脉络。

西社村过去流传有“穷枣园,烂池头,有钱住在堂前头”的说法。清末民初西社村商贾辈出,富户众多,他们在村里建造起几十座风格不同的碉楼院,这些碉楼院集中在村南观音堂—戏楼的前街两侧,高墙、深宅、大院,一派繁盛。曹生香三兄弟院外车马喧嚣,曹致远远行的驼队整装待发,人如潮、车如流的前街是西社人百年前一场不醒的家园梦。

豆口村的石头街以张家大院为中心向四周蜿蜒,张家大院主人张六顺在明朝万历年间曾任洛阳知府,院前的石头巷曾是当年繁华的商业街。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恩怨心事,太多的纠结缠绵,都随着浊漳河的水涨水落,消逝在历史的深处……

庙宇是书的灵魂,也是村庄的宗教。

庙大多地处村庄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占尽了村庄的风水宝地,一村老少的智慧与灵性就全仰仗这庙以及庙里这神了。一座座庙宇,正襟危坐,鸟瞰着村下芸芸众生,护佑着一方百姓,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婚丧嫁娶……

庙是村庄的密码,解开这个密码,就找到了村落聚居的成因、姓氏的源流、信仰的基石。

民居是书的内文,也是村庄的文字。

豆口村素面朝天的张家大院,奥治村结构谨严的赵家大院,西社村中西合璧的曹家大院,它们躲过了大时代的碾压,躲过了火热的革命,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幸存,成为明清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符号。

字里乾坤大,院中日月长。刘家大院“鸟鸣于春,雷鸣于夏,鹿鸣于秋,风鸣于冬”的石刻,曹家大院“平为福”“慎修身”“自省堂”的砖匾,申家大院“三晋云山化北向,二海风云自南来”的砖雕,这些散落于各种建筑构件上的文字,成为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佐证。

在雕饰精美的照壁上,在古朴凝重的墀头上,在沁光如玉的门墩上,喜鹊登梅、麒麟送子、貔貅招财、冠上加官、三阳开泰,一幅幅吉祥图案,像一枚枚古代的水墨邮票,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寄达今天。

一个村庄多少故事,一处院落几多风景,其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都是需要我们终生阅读的。

[感悟]文章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村庄比喻成一本“看不透的书”,表现了村庄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认识。跟随着作者细腻而又沧桑的文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恍如隔世、不沾一丝尘埃的村庄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它那起伏不定的命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它如同一本饱经风霜的书静静地诉说着历史深处的荣辱沉浮和那些纠结缠绵、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村庄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随着历史的洗刷和沉淀都已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符号。作者怀着敬畏的心去细细研读它们,也正是对中华文化之根的默默追寻和和谐祥乐世俗生活的缅怀。在如今出版物泛滥的年代,有多少人会像作者一样躬身于自然乡野间,于历史这本无尽的书中去感受百年间的文化变迁呢?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修辞,使文章辞采丰瞻。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瓦匠大院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幸福大院”可以有
屋顶屋
盖房子的故事
屋顶的雪(外四首)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瓦 祸
崔家大院
瓦匠易学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