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的公共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公共艺术教学与实践
2015-10-20季鹏
季 鹏
实验性的公共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公共艺术教学与实践
季鹏
图1、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主楼
公共艺术(Public Art)于2013年正式成为设计学的二级学科,引发了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艺术类系科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风潮。公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注重传统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更致力于公共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和实验性。本文就学科的描述与界定,尤其是建构学院体制下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思考。
公共艺术公共性实验性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一、学院体制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公共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当时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城市雕塑和现代壁画作为国内早期公共艺术的雏形得以生存发展。美术学院的雕塑和壁画专业,与建筑师、环境艺术设计师共同完成了大量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艺术。进入21世纪初,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带来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普及,改写了公共艺术的形式与功能;在国内,或者说是回归了公共艺术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同样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实验性为教学重点,探索着具有南京艺术学院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图1)。
在艺术学院体制下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公共艺术不是一种特定的艺术门类,不是一种类似国、油、版、雕可以明确归类的门类,也不是诸如未来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艺术流派。公共艺术突破了艺术原有的范畴与分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概念,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然而,公共艺术又可以涵盖国、油、版、雕等一切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当代艺术中的装置、影像、互动媒体、行为艺术等,进行综合与跨界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学院体制下开设公共艺术专业,可以整合原有专业方向,进行有效地综合与跨界。学生在丰富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得以拓宽眼界,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进行社会学、哲学、史学的独立思考,学会与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合作。公共艺术创作与社会资本注入、决策人以及公众参与等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暂时缺席,可以让学生在更为纯粹的环境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进行研究型的创作,不必过早面对社会的负面因素。
然而以上的先天优势就像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是先天的不足。对艺术学院体制下的专业方向简单加以整合,如果不改变观念,以全新的视角与思维,去重构行为与思想、文化与物质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拓展教师团队的专业结构,仅以传统的雕塑和壁画专业结合成的公共艺术专业,便无法真正反映公共艺术的专业面貌,无法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的艺术职能。缺少社会资金的注入,本身限制了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规模和数量;缺失了社会关注度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创作容易沦为彰显个人艺术诉求的一般性艺术创作,不符合现代公共艺术作为公益性文化福利的特征。
艺术学院体制下的公共艺术教学,存在两难的选择。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表现能力,还是更注重公共艺术策划的综合能力?论艺术表现能力,传统的本科雕塑专业学制5年,壁画专业4年,姑且不论公共艺术专业还需基本掌握观念影像、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行为艺术和环境艺术等相关知识,理论学习也广泛涉及美术史、设计史、现当代艺术史等诸多领域。4年本科的学院体制下,公共艺术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必须与整个学院的学分制教务管理制度相适应。如果考虑引入社会项目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课程体系必然受到社会项目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社会项目艺术价值的不确定、评判标准的不确定、交付周期的不确定、表现手法的不确定,都制约着将社会项目纳入课程体系的可能性。
公共艺术原本就超越了一般艺术门类的范畴,如何实现公共艺术教学的可操作性,结合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科技等综合因素,在课程体系中建构专业性的创意方法、形式语言、风格手法及个性表达,是公共艺术教育当下无法绕开的问题。
植根于艺术系科的公共艺术,在国内院校中的专业设置情况,无非有三种常见的基本模式。一是作为美术学院建制内的公共艺术系,通常是雕塑专业加壁画专业的组合;二是作为系科或专业方向归属设计学院教学体系,师资构成以设计专业为主;三是成立公共艺术学院,与传统的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都保持适当的距离,形成完全独立的教学单位。
公共艺术系在南京艺术学院归属设计学院。本院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教学活动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包括北京十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地铁、鼓楼广场、金陵饭店、第10届全运会等公共场所以及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的公共艺术作
品。南京艺术学院成立于1959年的本科建制装饰设计专业以及后来的工艺绘画、工艺雕刻、装饰艺术等专业方向的许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具有较明显的公共艺术性质。2000年设计学院在研究生教育中设立公共艺术方向,2008年设计学院正式以公共艺术作为专业名称设立本科教学方向,并编制了完备的教学大纲。以装饰艺术专业的教师为班底,先后引进具有现代雕塑、当代艺术、自由艺术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共同组建了公共艺术系。
二、南艺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实验性为设计教学理念,深化课程革新、创新,坚持学院里的专业不同于社会上的行业,彰显学院色彩。通过大量举办外教设计工作坊,与国外院校就同一课题进行平行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通过引进海归教师和委派教师赴国外院校研修考察,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课程体系的安排上,每学期留出三周的课时,供学生在本专业范围以外自由选课,加强学科互动,促进学生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经过数年的努力,设计学院各系科逐渐改变了以往专业面貌单一的作业样式和长期封闭的课程体系。
鉴于社会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对专业教学的制约,南艺设计学院在专业课教学体系中以实验性课题为主导,或使用虚拟项目,或使用没有投资方主导的现实项目进行再设计,强调设计的探索性、前卫性和过程性。在资金方面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学院全部投入、部分资助和学生自行出资等多种方式,优先保证出色的创意最终得以实现。社会项目的参与通常安排在课程体系以外,以系科、专业工作室或设计团队等名义,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合作,作为设计教学的一种并非必须的辅助手段。
图3、《实验——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现场
图4、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主题壁画及杰出校友雕塑 创作:2012届公共艺术毕业班集体创作 指导老师:公共艺术系全体老师
主题性设计与概念性设计是所有专业方向四年级的必修课程,各8周的实验性课程容量超过一般主干专业课。课程具有学术的开放性、知识的多元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强调国际视野,强调团队合作,注重方法和过程,却不过分注重结果。很多主题性设计与概念性设计课程中具有发展价值的创意,被延续到毕业设计环节。2014年5月,以实验(Experiment)为主题的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大放异彩,展览以其主题的当代性、内容的跨界性、方法的实验性和文本的展示性,呈现了设计学科整体性变革的阶段性成果(图2、3)。2014年正逢第12届全国美展,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共计有90件作品入选,多件获奖,这90件作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出自设计学院近3年来的优秀毕业作品。
不同于传统雕塑或壁画专业围绕专项技能制定的课程体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实验性为教学理念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知识选择模式。公共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由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基础、材料基础、装饰基础和计算机图形基础构成,在作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中,结合公共艺术的专业特色,加强了通识性基础课程的专业导向。配合公共艺术概论、设计史、建筑与景观设计概论、现代艺术史、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批评、设计策划与管理等理论课程,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理解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概念,在设计学院的课程体系内培养具有设计学学术背景的公共艺术家。
公共艺术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现代绘画、装饰浮雕、景观雕塑、景观设计基础、多媒体艺术、抽象艺术、超级图形设计、概念建筑设计、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主题性公共艺术设计、概念性公共艺术设计和景观性公共艺术设计等。学期最后的专业选修课阶段,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设计学院现代手工艺的工作车间选择学习陶瓷、玻璃、漆艺、金属等工艺课程,可以参加诸如环艺表现、平面设计、染织工艺、模型制作等专业选修课程,还可以有机会参加每年为数众多的外教课程,充分利用设计学院专业齐全的师资优势,进行跨学科合作。借助其他设计门类的优势,综合交叉、互补促进。
以公共艺术系的主题性公共艺术设计为例,是以特定的文化符号、历史文献等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通过主题的语境与意义将之前三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集结与交叉,以资料采集、调研考察、信息分析、理论阐释、文本写作、媒介表达、展示发布等相对统一的模式完成对主题性公共艺术创作的演练。为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创作的校史壁画系列(图4),以花房、江南园林为主题的装置作品等(图5),在包括全国美展、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在内的许多重要展览、竞赛中屡获佳绩。这些优秀创意萌发于主题性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并进而发展成毕业创作。
概念性设计课程,是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设计。概念性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主要研究公共艺术与当代艺术、概念建筑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探索数码技术、交互技术等新技术的介入;尝试对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不断更新观念,探讨公共艺术创作的最大可能性,课程多采用虚拟课题。在课题练习中强调意义、象征、符号、语义、隐喻等手法的运用,注重设计的文本语言,特别强调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沟通。与主题性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类似,许多优秀创意最终发展成毕业设计作品。如张铭铭同学创作的互动声音装置,在掌握了一定的感应技术、音响技术之后,才使其观念得以物质化呈现(图6)。具有实验性的公共艺术创作,刻意回避了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性,让课题性的学术研究更为单纯。
图5、《江南园林》装置 作者:臧延斌、周艳玲、潘仁杰、张飞 指导老师:周庆
图6、《空间的声音》 装置 作者:张铭铭 指导老师:马翀
实验性教学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进行实验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主动的实验态度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教师将教学内容如原理、知识、规则、方法等转化为可供练习的作业,教学过程中的可变性及随机发展甚至对教学结果的适度失控,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教学模式。
三、南艺公共艺术专业的艺术实践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前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在20世纪初提出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被称为威斯康辛思想(Wisconsin Idea)而载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服务社会同样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专业借助设计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条件合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们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作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艺术的方式回馈社会,例如在南京多条地铁的车站,都能看到公共艺术专业参与设计制作的大型主题壁画。
正如南艺设计学院一贯坚持学院里的专业不同于社会上的行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同样坚持艺术创作不同于做活儿。选择参与的项目,在考虑公共性和视觉性的前提下,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做到观念领先、手法独特。为避免对常规教学秩序的影响,服务社会的公共艺术项目均被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参与者以中青年教师团队、研究生团队为主。保持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也是本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公共艺术教师团队为安徽省新广电大厦门庭设计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印象安徽》,选取了徽州文化中被普遍认知的徽派建筑与黄山美景两个元素进行创作。以钢材构成的徽派建筑被解构、重构后矗立在中庭的中央,背后的LED环幕上展示着黄山的云海、黄山的烟雨、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悠然景致,映衬着雕塑般的建筑体(图7、8)。中青年教师带领研究生团队为南京大型商业中心德基广场完成的彩绘牛,则是根据德基广场的12个业态设计创作了12头彩绘牛(图9)。彩绘牛进驻德基广场后受到多方好评,并继续获得了安徽滁州1912时尚街区的创作委托,公共艺术专业发挥专业优势,联合其它专业共同演绎了一场充满浪漫气息的都市放牛(图10)。2014年8月,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南京艺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在赛会视觉系统设计、场馆室内设计、团体操表演、青年志愿者等诸多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共艺术专业则早在两年前就利用暑假为青奥会新闻中心完成了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和制作。
国内艺术实践项目的特点是工作周期短,客户主导性强,在交付之前的有限工作时间很难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所以实践项目与公共艺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形成交集。本科阶段的学生尚缺乏实际创作经验,如果再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实地考察和主题分析,以习惯性的校园作息节奏,要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社会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公共艺术实际项目涉及社会资金的投入,出于风险因素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考虑,通常不将实践项目纳入课程中。课程体系内主要展开实验性的公共艺术创作,避免可能出现的两难。实验性也是一种务实,并非仅仅是通常认为的务虚。
四、结语
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景观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是南艺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当下的教学目标。有别于绘画、雕塑、建筑学、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与较为稳定的专业基础,公共艺术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特点,也使得公共艺术专业较难构架起相对完整的、统一的知识体系,形成固定教学模式。依托南艺设计学院坚实的学术平台,强调教学的学院派风格,以实验性作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的纯粹性、过程性,通过具有综合性、游戏性、前瞻性的课题得以展现。在设计学院院长邬烈炎教授的倡导下,不仅公共艺术专业,设计学院所有专业方向都从实验性意义出发设置本专业课题,突破各专业之间知识结构和体系由来已久的壁垒,以实验的立场去突破以某种专业领域特有的语言、规范、媒介作为课程名称与内容标准的现象,以相关形式、融合形式、主题形式、核心形式等,使课程结构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一个复合系统。
图7、《印象安徽》 装置 作者:邬烈炎、孙晶、季鹏、钱为、孙建明、金健
图8、《印象安徽》 装置 作者:邬烈炎、孙晶、季鹏、钱为、孙建明、金健
图9、彩绘牛 南京德基广场公共艺术 作者:汪莉、钱为、徐金凤、张彬彬、赵真等
图10、彩绘牛 南京德基广场公共艺术 作者:汪莉、钱为、徐金凤、张彬彬、赵真等
在中国高校体制内的公共艺术学科建设正面临蓬勃发展之态势,也必将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以教学为本的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响应老校长刘海粟先生提出的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选择实验性作为教学理念,反映了学院的价值取向。坚持实验性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发展的一种姿态,建构实验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将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自律行为。
(季鹏,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
图11、《山姿水韵》 综合材料 作者:周洁、王璐媛、董远靖 指导老师:乔爽
图12、《冬至》 装置 作者:夏宇涛、李传新 指导老师:钱为、邬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