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5-10-20邱茜茜
邱茜茜
(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 焦作 454000)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邱茜茜
(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焦作454000)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通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14天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通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氯吡格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十分多见的一类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比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时神经功能遭受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半身不遂以及头晕等,倘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脑组织会出现缺血缺氧等,导致患者昏迷,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主要采取药物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近年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到改善[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6.03±11.75)岁;平均病程(84.9±10.3)h。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6.33±10.44)岁;平均病程(84.6±9.8)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临床试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卒中前无神经功能缺损者;发病时间为7天内;首次发病。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及未进行CT或MRI检查者;②经CT/MRI检查确定为脑出血的患者;排除可能的心源性栓子来源(心房纤颤、3周以内的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室壁瘤等);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1.3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90)75 mg,1次/d,口服。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2次/d;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2次/d,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持续治疗观察14天。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14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分级法)评定[4]。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尿素氮、血脂、血肌酐、血糖;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4天观察组 40 22.44±5.37 6.55±2.39*对照组 40 21.98±5.85 11.88±3.56 t 0.3664 2.1215 P 0.7151 0.0394
2.2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4天观察组 40 11.9±8.36 62.5±7.33*对照组 40 12.4±7.84 45.4±8.24 t 0.2834 9.7835 P 0.7776 0.0000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尿素氮、血脂、血肌酐、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国内外有专家认为,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是因为梗死本身机制的影响,导致缺血半暗带以及缺血区域周围正常脑组织进一步损伤[5]。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在有条件时,需要立即实施动脉或是静脉溶栓治疗,现在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主要进行抗凝、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中药活血化瘀治 疗。
丁苯酞属于一类国家级新药,具备多种药理作用,通过多年的试验显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于自由基生成起到抑制的作用,减少细胞内钙浓度,对患者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6]。有文献研究显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但是上述研究都以一般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全部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针对存在吞咽困难的脑梗死患者用药难度大,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防止患者口服药物对于肝脏的刺激,提高药物利用率,使药效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7]。氯吡格雷属于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能够减少患者病死率,促进预后,安全性 高。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通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王 东,张 咏,潘金保,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32(03):160-162.
[2] 王 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59-60.
[3] 石福宏,吴庆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间隔时间的探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10):79-80.
[4] 曾庆华.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6(8):155-156.
[5] 李山平,李豪侠,吴晓强.丁苯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11(3):82-83.
[6] 崔家辉,白 鹰,唐 伟,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02):26-27.
[7] 丁秀兰,杨乃众,薛小燕,等.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3(03):90.
本文编辑:孙春宇
R743.3
B
ISSN.2095-6681.2015.22.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