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予园林城市 绿色美学内涵
——郭因城市建设思路给人的启迪

2015-10-20

安徽园林 2015年3期
关键词:园林城市哲学美学

赋予园林城市绿色美学内涵
——郭因城市建设思路给人的启迪

无论是创建园林城市还是不断提高园林城市水平与文化品位,都离不开一个“绿”字。正如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创始人、著名美学家郭因老先生所说,“绿”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同时也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最近,有幸通过以何迈为会长的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阅读了郭因老先生《水阔山高——我的审美跋涉》一书,对“绿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有了更深的感情。郭因书中说得好:“生命呼唤绿色。没有绿色的大地,人类将趋于消失。”我由于长期从事城市园林专业,对郭因在论述城市建设时所喷发与闪烁的思想火花深感受益非浅。郭因倡导以全面协调的手段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多样统一、多元互补作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并有它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一、园林城市建设必须赋予绿学内涵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它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是天然大自然与人工自然之美的集中表现,造就的是一种体现勃勃生机、令人赏心悦目、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而园林城市的提出,则是当今人们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生态失衡,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城市建设目标。郭因在书中给予城市建设这一发展趋势充分肯定。他在《风景区的建设应首先考虑环境效益》一文中说:“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园林化、城市自然风景化”。“我一贯认为,人类的最终追求,也是美学的最终追求是: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自身和谐与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多样统一多元互补以实现三大和谐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郭因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一文中预言:“我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格局,将是一种多元的大文化,大美学的格局。那时,丰富多采的文化与美学将深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园林城市水平与文化品位的提高,必然要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同步繁荣,并都有利于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和谐。这就显然离不开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内涵,简言之即绿学的内涵。

二、赋予绿学内涵离不开绿色哲学

哲学,自古以来一直被看成是智慧的象征。哲学就其本质规定和本质特征而言,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绿学,即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其理论根据自然离不开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观点体系——哲学。它也需要探求如何通过最佳途径,应用最佳方法去实现人类的根本任务。郭因在《未来的哲学应该是绿色哲学》一文,提出“绿色文明的核心,建设绿色文明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绿色哲学”。郭因在《谈谈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一文,又进一步阐述了绿学“理论根据在于古今中外的哲人们分别涉及三大和谐的不绝如缕的思想与言论。根据更在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表述是:人复归人的本质,全面发展,自由自觉劳动创造,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根本解决;人彻底自然主义,自然彻底人道主义,这种对于共产主义的表述,在我看来,就意味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和谐正是共产主义的内涵”。“和谐的涵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从积极的意义说,是多样统一,多元互补”。因而,他认为“绿色哲学理所当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观点体系”。并进一步提出“绿色哲学的本体论应该是宇宙统一和谐论,绿色哲学的认识论应该是主客互动共进论,绿色哲学的方法论应该是主体全面协调论”。从而在理论上点拨了以园林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要以绿色哲学为指导,以全面协调的手段去达到城市建设整体和谐的目的。这种和谐必然又是动态的和谐,必然是在发展中不断打破旧的平衡以寻求新的和谐。而且这种和谐,要以城市的整体观点,全局观点去审视我们的各项具体建设项目和日常管护。由此可见,对城市建设赋予绿学内涵离不开绿色哲学,在不断建设与不断提高园林城市水平的实践中,必须应用“多样统一,多元互补”的绿色哲理,以全面协调的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方关系,硬、软件均要达到和谐的目的。

三、弘扬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走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发展之路

我国倡导“园林城市”已成为当前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积极方式,代表了中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方向。立足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把中国传统的庭园空间和园林绿化的尺度扩展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中。追求的是人与人工自然环境的最大和谐,并朝着人与天然自然和谐的目标前进,因此赋予它应有的文化美学内涵,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园林城市的重要任务。

郭因先生在《试从城市美学谈到城市风格》一文中强调城市美学“应该是在城市这个范围内完成美学的任务,实现美学所最终追求的三大和谐”。“就具体城市的具体建设风格来说,最要紧的是要与自然景观的风格相和谐”。他在《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文又提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市美化的前提,是城市建设的前提,而且甚至是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一文中,又进一步强调“未来的人类文明的格局,将是一种多元的大文化,大美学的格局”。可见,赋予园林城市以文化内涵,必然离不开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园林城市的提高更离不开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郭因在《城市绿化和未来的社会》一文还谈及城镇建设应该“不是自然景观成为城镇的衬托,而是使所有建筑都似乎成为自然景观的点缀。每一个建筑都必须是艺术品,层次、体量、造型、色彩都很适宜,而且都摆在合适位置”。并要创造“一切以维持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做到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我们走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之路,正是顺应现代人这种崇尚自然的普遍心理。我们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欧美文化之精华,融中西造园艺术和回归自然的现代意识于一体,将园林之美扩展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之中,造就一个城市生机勃勃的意境。同时,把城市的绿地系统同郊区、郊县的自然环境与农林水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阔空间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结构良好,生态健全的大环境绿化体系。使人生活、工作在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的城市物质环境之中。我认为,这正是人类追求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涉及的面很广,从园林城市的角度而言,当务之急是追求人与人工自然环境的和谐。充实与提高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内涵,并从更高的层次上领会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精神实质,在理论上有一个新的跨越,素质上有一个新的提高,奋斗目标上瞄准世界最先进标准,让园林城市的美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优化之中。在21世纪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之时,世界新经济即将来临。在新旧经济交替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既要加速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因此,决策、构思、规划、设计和行动都应纳人生态思维的轨道,以维护生态健全,缓解环境危机,实现园林城市环境艺术的美的创造。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对待,使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相融,城园一体,成为城市建设的时尚。同时,通过园林与旅游的结合,园林与居民的保健与休闲结合,让优美的园林城市风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这也与我们当前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的目标相一致。为求园林城市再上新台阶,除了绿化水平要不断提高之外,更应该强调精神与文化的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一起抓,赋予园林城市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精神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园林城市发展之路,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园林城市哲学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菱的哲学
外婆的美学
小包哲学
纯白美学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几点探究
奇台县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浅谈园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妆”饰美学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