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族竹疗内涵

2015-10-18曹贵雄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竹类哈尼族竹笋

曹贵雄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族竹疗内涵

曹贵雄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哈尼族生活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是竹类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竹疗为人类健康保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哈尼族民间药用竹类植物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哈尼族竹疗文化疾病观念,并衍生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文章以田野调查材料为拮据,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哈尼族竹疗作简要探讨,以供参考。

文化人类学;哈尼族;竹疗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是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的起源,药物学多称“本草”,其主要的内容是记录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集、加工、保存等各方面的知识。哈尼族生活聚居地多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气候潮湿多雨。新中国成立前,恙虫病、蚊虫害、蛇患、疟疾、肺结核等极大的影响了哈尼族身心健康。当时,由于缺医少药,为了生存发展,哈尼族积极利用身边的动物植物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在长期与各种疾病抗争实践中积累和丰富了哈尼族的民间医学知识,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哈尼族医学模式。其中,竹类植物作为民族医疗体系中常用药品就是哈尼族先民们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是哈尼族本草医药中最具特色的理论和疗法。目前,哈尼族竹疗已形成以竹为医疗器具、保健、食品、药物、精神抚慰等核心内容的医疗体系。

一 哈尼族的竹文化内涵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文化来源于其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哈尼族居住的滇南哀牢山、无量山和南糯山是竹类植物主产区,也是哈尼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源泉。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哈尼族带来了特殊的文化意识。

哈尼族视竹为祖先,认为族人为竹所生,或祖先被竹所搭救,竹使族人得以产生和繁衍。这种观念不仅流传于现代哈尼族民间,古代的文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竹儿,归而养之,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哈尼族糯比糯们支系语言里“竹(haq)”翻译成汉语即“哈”的意思,哈尼族的族称“哈尼”有多种释义,其中最公认的一种释义为“哈”即竹(haq),“尼”即女性、即人,“哈尼”就是“竹类繁衍人”。哈尼族把自己最神圣的家谱叫做“仔”即竹节的意思,隐喻哈尼族的人丁永远像竹子一样枝繁叶茂,希望哈尼族血缘像竹节一样,连绵不绝,代代相传。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采集是哈尼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哈尼族“春采山花尖芽,夏采蘑菇竹笋,秋采果实块根”的谋生方法,代代相传,周而复始。哈尼族历来重视小孩生存文化的教育,其中,学会如何采集是哈尼族小女孩童年阶段需学习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哈尼族小女孩从九、十岁就有父辈为她们专门竹编的小背篓。一把镰刀、一个背篓成为她们采集主要工具,平时,独自或三五成群的约好了去上山采集各类蕨菜、鲜果和竹笋。因此,采集得来的食竹(笋)是哈尼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哈尼族的食笋主要来源于龙竹苦笋、龙竹甜笋、苦竹笋、搏竹笋、刺竹笋、滑竹笋、金竹笋、箭竹笋等。哈尼族把竹笋加工成两大类,一类是干笋,其中又分干巴笋、干巴片、干巴丝;另外一类是酸笋加工,根据不同种类的竹笋又加工成不同的酸笋。竹笋从早期哈尼先民的果腹充饥演变成了当今过年、过节时舌尖上的美味佳肴。

从文化视野解读哈尼族“采集竹笋”,它已不是一件简单的农活,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性别认知就是从“采集”与“耕田”这样的活动逐渐培养,哈尼族认为“耕田种地”是男性的分内之事,“采集织布”是女性的持家之道。所以,哈尼族常常把女孩的别称取名为“哈明明祝”(竹子)、“阿明明露”(竹笋)等,以表明女性的性别,隐含着“像竹节一样,多生多福”,或者祈福者上山采集时能收获更多的竹笋、野菜等文化内涵。

同时,竹子已渗透到哈尼族的饮食、生产、建筑、交通、工艺、乐器、歌舞、宗教等领域。如哈尼族形式多样的竹筒舞和竹竿舞等,现已是各地重大节庆时的必备文艺表演节目,竹已成为哈尼族民间文艺的主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哈尼族《翻年翻月歌》唱到:

一月过去二月至/农家妇女头戴席草帽/身背山里刺竹编的篾箩/农家女人撵野味的日子已来到/…………/撵野味的女人就要返回/讨野味的女人就要翻身。

又如,哈尼族村落要新建或取村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后,方可启动,通常是以所居住区域最显著的一种竹子来命为村名,如“金竹寨”、“苦竹寨”、“甜竹寨”等,其隐含着,村庄像竹子一样四季常绿,人丁兴旺。

总而言之,哈尼族以竹为祖先、以竹为食、以竹为居,以竹为景,从古至今,哈尼族与竹相生相伴,竹成为哈尼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哈尼族的竹疗内涵

万物有灵论是哈尼族传统宗教观,认为动物、植物、宇宙一样都拥有生命和灵魂,因此,哈尼族对植物(森林)寄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哈尼族看来,碧波万里的原始森林,栖息着众多人格化的神灵,他们具有神秘的威力,并能够庇佑安康,惩恶扬善。①因此,从哈尼族先民们建村立寨之时就非常重视培植村社周边的树木,尤其喜欢种植竹类植物、棕榈等树木。哈尼族把村旁的竹子当作防火墙,不让灾难、邪恶、瘟疫进入村寨。哈尼族认为村社旁的竹子长好了,儿女才能漂亮聪明,健康长大。

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历程中,追求健康,破解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在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中,人们对疾病来源的认识说法不一,由此采取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民族学家、人类学者常常把生老病死纳入民族文化范畴内考察分析。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论,有一套相对稳定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倡导高举自然中心理念。哈尼族认为:人与万物相处不和谐,是人得疾病的根源。同时,认为,竹类等植物具有治疗因人与万物不和谐导致生病的药效。

哈尼族民间草医把竹类分为有毒和无毒二大类,有毒类竹通常是用做药物,它是药物中的佳品,主要用来治疗结核、虚火伤肺、音哑失音、小儿吐乳、水肿、疟疾、痔疮等。使用有毒类竹时需特殊处理,如煎煮、浸泡、漂洗、晒干、碱化等工序处理后方可食用,否则会中毒。无毒竹类主要是用来做食物即保健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哈尼族日常饮食和重大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信仰、价值与习俗与该民族医疗体系与疾病认知紧密相关,是该民族疾病与治疗的根本因素。文化不同对疾病起源认识就不一样,从而导致了治疗保健方式不同。所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疾病,那些把疾病而论疾病的观点,完全属于孤立看待疾病,把文化剥离了疾病。比较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把疾病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场景中认识。

哈尼族民间医学认为,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相通的器官组成,因受“万物皆有灵”信仰的影响,哈尼族认为竹子各部位与人的各器官相似,人的哪个器官出问题,应采用竹子相应的部位来煎药,如脚疼应采竹根来治疗,手疼用竹叶来治疗。这种配药方式形成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用药疗法。

三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哈尼族的竹疗模式

基于田野调查,对哈尼族疾病预防治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疾病的起因诠释不同,据此,采用的治疗保健手段也不同。据统计,中国境内哈尼族聚居区哀牢山、无量山和南糯山一带,竹类植物有47个品属,1250余个品种。哈尼族对竹类植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食用和药用保健两个方面。竹疗是哈尼族民间医学中,门类丰富、品种繁多、疗效卓有显著的草本药品,是哈尼族民间医药中最具特色的治疗药物。

哈尼族竹疗的治病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金竹叫魂法、竹签卦、内治法、外治法等。

(一)金竹叫魂法

哈尼族称叫魂为“苏拉咕”,常用治疗受惊吓过度、精神恍惚、郁郁寡欢、恶梦频繁、寝食难安、身体虚弱、长病不愈等患者。哈尼族认为,世间的鬼魂有12种,每一种“叫魂”的内容各异,祭祀用品,时间地点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但金竹或竹竿是“莫批”(祭祀主持人)时常用的道具。如刨魂窝(跌落水塘受惊吓者)叫魂,仪式开始,“莫批”将一只碗扣住水塘边任意一个凹窝,在落水点处插一棵枝叶完好的金竹,边叫唤边翻金竹叶片,翻一片金竹叶意为过一关,直到翻完九片金竹叶,接着打开扣碗,表示已过十道关口,惊吓走失的灵魂平安回来。叫魂词唱道:

我用三层牛皮刺叶/扫拢XX的十二魂/我用三节金竹拐杖/钩刨XX的十二魂/……/XX回来快回来/人人都有十二魂/掉了一魂我叫回/没有叫不到的田野/没有看不到的峡谷/……

(二)竹签卦

哈尼族的竹签卦,一般由“毕摩”卜算,“毕摩”用自制的竹签边念词边推算吉凶。竹卦是一种习俗,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哈尼族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而这些万事万物及灵魂的旦夕祸福、生老病死又由神来主宰。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早已神安排好,不过是人们不知晓而已罢了。而竹签是人们打开神界“祸福”、“生死簿”的大门的钥匙。因此,人们为了增加信心、精神寄托或心理安慰,在生病或长期治愈不好的时,就请毕摩卜上一卦,根据卜卦的内容,举行驱魔仪式,祈求患者早日康复。

(三)内治法

哈尼族内治法,采用竹类植物与其他药物配成方剂,主要是煎服,有的醋、酒等煎煮后口服,还有的提取汁液后鲜服。另外,食疗是哈尼民间医生日常使用的内治法,也是特色疗法之一,其做法是,嘱患者直接食用竹叶、竹笋、竹黄、竹沥等,或者与其他食物配方,调味烹饪菜肴以疗疾养生。

(四)外治法

1、熏蒸疗法,哈尼族医生视病情配取药物,多用鲜药材,如:竹笋竹叶,将切碎,放入锅内或者桶内加水加热使之产生药物蒸汽,让患者坐浴盆或桶之上,用药之蒸汽熏蒸患者发病部位,从而达到发汗、通血脉、祛风除湿、止痛散於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清热化痰、利隔下气、透疹利尿等。

2、洗药疗法,根据患者病情选配一些竹衣、竹黄煎煮取水将药液倒人桶或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浸泡。主要用于痰涎奎盛、癫痈、小儿惊风、结核、虚火伤肺、音哑失音等患者。

3、拔罐疗法,哈尼族常把竹筒用药煎煮后进行拨罐,根据患病部位情节轻重选择适宜的拔罐治疗,由于竹质内呈腔隙结构,药物可渗入到竹质的腔隙中,又通过拨罐时罐体内腔的负压拨毒和罐沿竹质腔隙的正压透药的共同作用,达到拨毒与透药的共同作用,疗效卓著,富有特色

4、刮痧疗法,哈尼族常用短而厚的竹板进行刮痧,温润而舒适,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快,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治好病,具有简、便、廉、灵的特点。刮痧的机理是通过拔刮皮肤使局部充血,使小血管的循环加快,宣通透泄,疏利筋络,促进发汗,调整气血平衡,特别是通过局部刺激背部督脉和掐背膀胱经,进而调整脾胃等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表1 竹子部分节段医学疗效一览表

从表1列举的竹子部分节段医学疗效可知,竹笋、竹沥、竹根、瘪竹、竹叶、竹黄到竹衣,可以说竹全身都有药用价值,可堪称药用宝库。且不同生长时节,不同节段部分,用途不同,功效差异悬殊,如笋有冬笋、春笋、夏笋之分,竹有嫩竹、青竹、老竹之异,还有竹根、竹杆、竹叶之别。

哈尼族还常把竹制成医疗器具,如竹刀、竹针、竹板、竹筒、竹罐等。哈尼族民间草医李嘎然透露,用竹刀来进行体表切割刺破,可最大限度保护周围组织,用竹针做针刺,刺激阈值强度大,是金属类针具不可相比的,且常与金属针配合应用,即深部的针刺用金属针,浅部的针刺则用竹针。李嘎然说“用竹筒罐煨药是一种安全、绿色、低碳的煎药方法”。哈尼族村落周边到处是竹类植物,竹筒罐可就地取材,制作方法简单方便,不存在其它罐类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对疾病认知也不同,这极大地影响着药物的使用。哈尼族的万物有灵认为竹子的各个部位与人的相应部位相通,采用竹子各节段可治疗人的各种疾病。并且将日常食物也放入医疗体系中,认为“食补”胜于“药补”。这些观念说明了哈尼族竹疗模式融“食药、养生、文化”为一体,体现了“药食同源、医药同流、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

注释:

①黄绍文,等,云南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曹正学.实现哈尼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开发[C]//墨江县哈尼自治县民宗局哈尼文化研究所:第五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83.

[2]西南林学院,等,云南竹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84.

[3]黄绍文,从诺玛阿美到哀牢山——哈尼族文化地理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28-329.

[4]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编纂委员会.红河州哈尼族辞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97-298.

[5]黄绍文,等.云南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龙倮贵]

On Hani People's Connotation of Bamboo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CAO Gui-xiong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The border region of Hani living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s of bamboo resources,bamboo medicine silentl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human health. Hani folk has a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ing of bamboo plants,and its connotation is rich. They are forming the unique culture of Hani people's bamboo medicine and developing disease treatment b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Based on fieldwork survey,the author discusses Hani bamboo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Hani people;bamboo medicine

C95

A

1008-9128(2015)02-0004-03

2014-10-17

红河学院校级项目:哈尼族节日习俗与社会和谐发展探究——以金平县马鞍底乡为例(10JGY207);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曹贵雄(1982-),男,云南金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和边疆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竹类哈尼族竹笋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竹材在现代家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中国竹类研究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