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15-10-17易小荷
易小荷
一
我一开始算不上特别欣赏 这样的人:永远都是一板一眼、中规中矩,黑色的衣服遮住的不仅仅是白衬衫,也像是遮住了读不到的什么性格,他更多地像虚拟世界的一个符号,接受到任何人的信息时,都会启动庞大的运算过程,时常以“一、二、三、四”几个要点来分析一切事物,他应该就是科幻电影中的那种人,靠着和服务器的连接来感知世界。
所以我曾经写他,“这种微笑几乎就像从他微博头像里抠下来一般:嘴角扬起一样的弧度,就跟计算好的一样,不多也不少”。
当人生都能被设计和编程,他这样的人,人生哪里会有什么挫折呢?
二
翻开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就是那种人生一帆风顺的人:
26岁时,博士论文就得到《纽约时报》半版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之后效力于苹果、微软及谷歌这三大引领世界科技的公司,都快速得到拔擢,担任华人最高层的职务;还曾获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在中国,拥有数千万的微博粉丝,是许多年轻人愿意追随的“青年导师”……
我记得他告诉过我,即使是玩微博,他也是很科技地通过创新工场一个叫做“脉搏网”的软件,用技术的方法快速抓取信息,省时高效地了解热点内容,筛选掉那些对他来说无意义、浪费生命浪费时间的微博。“比如潘石屹要发个美食的微博你就看不见?”我问,他毫不犹豫地点头。
一个人的人生只划分为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多么可怕。
记得我很好奇地问过他,那你的人生这么顺利,有过什么样的挫折吗?
记得他提到了和微软的官司,自己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怎样彻夜不眠……
我心里却暗自在想,这样的挫折,恐怕也是王孙贵族床垫下的那颗豌豆吧。
三
2013年9月5日晚22点17分,李开复发布微博,表明自己可能已经罹患癌症。李开复在微博中感叹“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随后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新闻发言人王肇辉转发该微博称:“很遗憾地告知大家,开复被诊断出癌症。目前正在遵医嘱接受治疗。谢谢大家的关心。”
我第一时间有点懵。
在5月份的采访结束之后,我们曾经见过一次面,那时候为了庆祝他的微博粉丝突破3000万,他特地请一位从广东骑行过来的粉丝吃饭。听说有着无数的青年人和创业者排队都梦想被他接见,那位骑行了七天七夜的粉丝,说话的时候脸并不敢直直望向他,说话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抖。还有厨师,特地几次几番走进来,详细介绍着每一道菜式和讲究。
而被围坐在中间的李开复意气风发,脸上还带着矜持的笑。
看过好些关于癌症患者的报道,知乎里面有人描述“每个人的味道都不同,癌症患者进入垂危阶段,病房里就会弥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不是臭的但是闻起来特别让人恶心,随时都要作呕的那种恶心,带来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还有那些和疾病搏斗时的哀嚎、痛苦的呻吟。
不知道生病的话题是否太沉重了,我们从来没有就此讨论过。后来我才知道,在得知患癌症的第一时间,他就去律师那里立了遗嘱。他也曾经陷入到对老天的追问,对所谓不公平的抱怨。
而在他的新书里面我们才看到,为了治疗,他试过五花八门的方法,喝过姜水,兴师动众地让大厦管理员接了一根管子,从他家的窗户一直到一楼的花园——他家是高层,就为了满足医生所谓“接地气”的建议。还测试过“能量”,喝过大量果蔬汁……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甚至是幽默的方式来描述自己与疾病搏斗的过程。
四
6月27纪录片首映礼的那个晚上,我问王肇辉,你的嚎啕大哭,是不是也是因为认识开复十几年以来,第一次看他掉眼泪?
作为合伙人,他跟我絮叨过不止一次李开复的不动声色。工作这么多年,他并没有因为谁工作的过错而责骂过任何人。有一次,他的秘书忘记了给他申请印度签证,他白白飞了二十几个小时又飞回来,不但没有生气,回过头来还想办法化解她的心结。
“在得知患癌症的那天,我们在河北做团队建设。”王肇辉回忆说,知道消息之后,开复还陪着团队玩了德州扑克。
可是,就在纪录片里面,说到对父亲的愧疚,对没能在母亲还有意识的时候表达爱,说到没有更多陪伴太太女儿,他在那里有些语无伦次,毫无技巧,毫无头脑,几度哽咽。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听到过无数的人用“了不起”这个词形容这个那个的成功人士,也有过无数的媒体把它曾经泛滥地用在李开复身上。
但其实那一刻,卸下了西装外套,双手交叉,无助掉眼泪的那个时刻,李开复最配得上这个词。那个大家眼中公认的强者,不会被高数难倒的高材生,不会被方程式难倒的工程师,不会被官司难倒的投资大师,也会有一天躺在那里,身上插满管子,被人搬来搬去,需要有人照顾吃喝拉撒。
而在这个时候,“除去虚名,人生还剩下什么?”是李开复代替每一个人最内心深处的问号。
五
最喜欢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个时候总是感叹,松子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每次说着“我觉得人生完了”,但是又都站了起来,但是那多半是因为那时候她还年轻,还有时间和爱。
当你盯着屏幕,看到那个意气风发的骄傲的男人,缓缓地被推进仪器里面做检查,但是下一个时刻,他想到的却是如何弥补家人,如何陪伴女儿,如何尽地主之谊款待朋友,如何谈笑风生教大家抗癌……就会忍不住想,好像冥冥之中有了些宿命的味道,如果没有做那个采访,如果不是做了那个策划,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仿佛记录下来的那段人生,就是为了等待像我这样的观者。
纪录片的最后,他说:“现在我愿穿越虚无的影响力,做一个谦卑的筑梦者,一针一线地编织梦想,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有大爱的李开复。”
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保罗·奥斯特曾经在《幻影书》中讲述一个因为失去亲人陷入绝望的人的故事,他当中引用夏多布里昂的话说:“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那便是人生之所以悲惨的原因。”有些人,在被命运吓破了胆之后,还必须面无人色地活下去,另外一些人会索性在下一次重创之前主动毁灭自己。
所以李开复先生,谢谢你,在有些人面对生死像个孩子一样脆弱,从而变成内心深处的自毁者时,你还试图发出虚弱的光,而这就是我以为的最后一种人,只要好好努力地活着,就足以拯救别人了。
(白老肉摘自《腾讯·大家》,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