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坦克工业

2015-10-17张广翔张明明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理化坦克苏联

张广翔 张明明 齐 石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苏联坦克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期间实现的飞跃式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帮助苏联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地面战场的胜利,也是战后逐渐形成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①“军事工业综合体”这一概念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61年提出,指军事机构与工业部门的结合。随着冷战环境下军事工业在各国国防乃至整个国家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学者们对美苏两国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苏联时期,苏联官方否认本国“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存在。但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逐渐对此展开了研究。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包括苏联政治、军事和经济行政机构及大量生产企业,与苏联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政策紧密相关,因此已经成为了俄苏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自二战结束以来,苏德战争和战后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一直是俄苏历史的学者们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相关成果大多着眼于战争问题和经济问题:即使是一些有关二战苏德坦克之争的成果也多注重于库尔斯克战役等重要战役中的坦克性能问题;而西方学者对包括坦克工业在内的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研究,大多侧重其过分发展的负面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对苏联军事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思考,但就对坦克工业的研究而言,其现阶段的不足主要有二:一是研究重点侧重冷战时期,对二战前和战争期间的研究尚不全面;二是虽已公布、出版了一些展现战争期间坦克工业运行情况的档案、著作和个人回忆录等,但这些资料的叙事意义大于研究意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问题意识。本文试图明确这一研究领域内的问题意识,从组织、生产和人员三方面对二战期间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化地梳理,一方面探寻其飞跃式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对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研究。

一、整合相关企业与建立管理机制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凭借其装甲集群的快速突击力长驱直入,使苏联坦克部队遭受重大挫折。1941年6—9月间,苏联红军损失的坦克超过了7000辆,导致大部分坦克兵团的战斗能力下降。②Fred K.Vigman.Eclipse of the Tank.Military Affairs,Vol.8,No.2(Summer,1944),p.105.为了尽快恢复坦克部队的战斗力,必须补充大量坦克和人员。这就要求坦克生产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坦克生产规模,为部队提供大量高性能的坦克装备。而当时苏联坦克工业的行业领导体系尚未健全,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主管坦克生产事宜,但许多重要的坦克生产企业分属不同的人民委员部系统,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既无权限也无能力为扩大生产规模整合生产资源,这就促使苏联必须尽快成立新的坦克工业领导机关,从而建立起对坦克制造行业的高效管理。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人民委员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1年9月12日分别发布命令,决定成立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在战争期间由战时最高领导机关国防委员会直接领导,全面负责坦克、自行火炮等装甲作战装备和其它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苏联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得以高效运行的首要因素。战争期间,除了坦克技术装备、柴油发动机、自行火炮系统备用零件外,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还承担了炮弹半成品、炮弹壳、迫击炮弹、航空炸弹、伊尔-2型和拉格-3型飞机用航空锻件、装甲部件、潜水艇艇体、装甲护板、黑色金属普通轧材、优质轧材的生产任务,成为苏联最重要的军事工业部门之一。①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М.:РОССПЭН,1996.с.140.

(一)吸收整合相关企业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首要任务就是吸收和整合坦克及相关武器生产企业。其生产主体是原隶属于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的11家企业,其中大部分企业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生产坦克。因制造军用船只和坦克所用装甲钢材在生产上具有共性,所以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从造船工业人民委员部接收了6家工厂和1个科研所。1941年9月,因资源整合需要而撤销的原机床制造人民委员部也向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移交了52家生产企业(1941年底,这些企业又重新回归新组建的机床制造人民委员部),交通人民委员部向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移交了4家工厂。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还从石油工业人民委员部接收了2家生产企业,另从弹药人民委员部、重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内务部和通用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各接收了1家工厂。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М.:Литера,2009.с.83-84.这样,坦克及其它装甲武器生产的诸多必要生产环节都被统一于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系统内,为对此进行现代化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争初期,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组织位于受威胁地区的生产企业疏散转移。为使疏散企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于1941年8月16日共同批准了《1941年第四季度和1942年伏尔加河沿岸区、乌拉尔区、西西伯利亚区、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地区的军事经济计划》③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 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o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19.,该计划旨在于最短的期限内大规模扩编苏联东部地区的军事工业基地,并将组织开展坦克的批量生产作为重要目标。坦克工业在此计划的指导下开始了疏散转移工作。被疏散的坦克生产企业主要来自南部的哈尔科夫、北部的列宁格勒和中部的莫斯科。参与疏散的企业达到了16家。经过疏散转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的生产系统结构和物资技术基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新的大型坦克制造中心。

坦克工业在迁移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物资和人员也受到损失,但企业都尽可能利用有限条件维持生产状态。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从1941年1月起就开始在生产拖拉机的同时开始生产“克伏”重型坦克,到当年第四季度完全终止拖拉机生产,全力投入坦克生产。同时,其辖区内安置了从哈尔科夫迁移来的№75发动机厂,因此还要生产坦克发动机;不仅如此,仅1941年一年内,该厂还接纳了数家从莫斯科迁来的企业,包括红色无产者磨床工厂和哈尔科夫市莫洛托夫钢材构件厂等,1942年初这两家工厂又被返迁至莫斯科,但部分设备仍留在这里继续进行生产。随后,“克伏”重型坦克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生产设备的主体和骨干人员又被疏散至该厂,从而迅速扩大了“克伏”重型坦克的生产。①БыстроваИ.В.Советский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проблемы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1930-1980-егоды ).с.195.在坦克工业迁移疏散的过程中,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生产企业领导和地方行政领导相互协调,基本实现了疏散企业生产资源和人员的合理整合,坦克工业系统的生产基地的规模大幅提升。到1942年上半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总产值为38.45亿卢布,其中被疏散工厂的总产值占20.7%,而东部地区坦克工业总产值更是占到了58.6%,苏联坦克工业的战时战略布局已经完成。②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27.战时坦克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二)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在战争中持续时间更长的另一项任务是对坦克工业的管理实施整顿和改造,这项任务的具体内容随着坦克工业体系自身的发展和战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的演变上。

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从创立之初到1942年5月这段时间内,各处室和总局没有制定或遵循任何条例和规章,甚至连人员编制表都没有。其机构基本上是根据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组织工业生产的经验和习惯设置的,延续了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负责不同生产内容的管理总局——生产企业三层组织体制。但坦克工业人员委员部很快便根据现实运行情况对其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与30年代传统的多级领导结构不同,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直接领导骨干工厂。总局领导的生产企业通常是一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能力有限的企业。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职权范围较战前有很大扩展,有权独立分配和重新调配物质资源、多余材料和设备,成为坦克工业管理体制的真正核心。这种比较灵活的管理模式,缩减了中间管理环节,显著地改善了管理工作的业务效能。例如,订货方不受计划任务限制或是行政机关指令要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诸如金属、煤、石油等产品的供货要求;如果需求方有必要详细掌握供货产品的种类和期限,需求方和供货方有权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直接对话。生产企业的领导也被赋予了非常宽泛的权力,这些权力使企业领导能够合理调配人员、物资和财政资源,在工厂层级就可以迅速做出改进生产工艺和组织生产的决定。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也正是依靠这种灵活的管理体制,在战争初期的艰难环境中化解了许多矛盾和难题。

1942年5月20日,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使复杂的管理工作有了制度和条例上的保障,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管理体制正式形成。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管理机关业务范围涵盖了坦克制造的所有工作和活动领域:上至冶金,下至录用工人、内部警卫等。坦克工业人员委员部下属最重要的部门是生产部、工艺部和冶金部。生产部负责组织生产,包括确定生产结构、制定生产规划、收集并分析生产运营数据、根据实际问题为人民委员部拟定命令;部门内设多名主管工程师,负责监管人民委员部所属生产企业、备用零件、协作生产单位的生产项目和调度站。工艺部负责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技术,并监督生产规章的实施,该部后被改组为工艺部和冶金部。改组后的工艺部后又被改为工艺局,工艺师和设计师都划归其管理,设计师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得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操作中。冶金部的成立反映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冶金企业作用的增强,战争期间在自身体系内拥有冶金基地是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最大优势之一,对于坦克生产尤其是装甲系统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

1943年初,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又新组建了2个总局。一个是坦克维修总局。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之后,苏德战场形势走向僵持,这为修复损坏的苏军坦克提供了环境和时间支持,而苏军本身缺乏维修坦克的人才和器材设备,因此维修坦克的任务就由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承担。坦克维修总局根据战场需要就近成立了萨拉托夫、沃罗涅日和罗斯托夫3个地方维修管理局。另一个是负责管理生产坦克车辆所需的柴油发动机和电气设备企业的第二总局。柴油发动机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因此一直存在供应短缺的问题。随着第二总局的建立,1943年苏联柴油发动机的产量大幅提升。坦克维修总局和第二总局的组建,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根据战场需要及时进行具体机构改革的表现,苏军装甲部队的装备短缺问题在1943年基本得到了解决,此后坦克及其它装甲装备逐渐成为苏军对德作战的战略优势。

战争后期,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管理体制一直在不断革新。根据战时具体需要,该部先后成立领导干部处、生产设备管理处、生活必需品处、地方燃料采购总局等具有特殊职责的专门机构。1944年,由于新型装甲技术装备的研制工作需要,工艺局被分解为总工艺师管理处和总设计师管理处。后来又成立了坦克和柴油发动机质量检查总局,总局下设了一个坦克、自行火炮装置及柴油发动机管理处,这说明对装甲技术装备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些机构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推动苏联在短期内成功研制出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对在战争期间实现苏联主战坦克由中型到重型的过渡意义重大。截止1945年5月1日,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下设3个管理局、5个总局以及15个处室部门,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43.管理范围包含坦克的设计、生产、维修等方方面面,经营着庞大高效运转的坦克工业,是苏联军事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机关系统规模并不算庞大,然而却能在复杂的战时环境下对众多生产企业和生产项目实行高效管理,原因就在于其实践了正确的组织原则。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不死守规章制度,也并以此不断改革坦克工业管理体制。

二、实现增量生产与推动产品升级

苏德战争历时近4年,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前线战场对于武器有不同的具体需求,后方军事工业生产的重点也随之不断变化。战争初期,苏联坦克部队损失惨重,因此实现坦克等装甲技术装备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大幅度地提高坦克产量是苏联坦克工业最重要的任务;而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后,由于纳粹德军陆续装备了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和“豹”式中型坦克,研制新型的克敌坦克装备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军备更新成为苏联坦克工业的工作重点。

(一)推广新的生产方式和工艺,实施生产合理化改造

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坦克工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坦克及其它装甲技术装备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为此苏联坦克工业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研究和推广具有高效能的生产组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坦克生产率;二是对坦克生产进行合理化改造,完善生产体系。

研究推广新的生产组织方法和工艺,依赖于科研设计部门与工业生产部门的协作。这项工作由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全面领导,涉及当时苏联国内所有的坦克制造、柴油机制造及装甲制造工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战争期间在乌拉尔地区创建的基洛夫—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在坦克制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马雷舍夫为首的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就驻扎在车里雅宾斯克,同时这里还成立了一个包括科京、杜霍夫等著名设计师在内的设计师团体。②БыстроваИ.В.Советский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проблемы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1930-1980-егоды ).с.210.正是依靠这些科研人员和技术力量,新的生产组织方法和工艺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推广,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坦克工业生产结构。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事工业取得了诸多技术成就:离心铸造取得了重大突破,类似炮管这样的大型金属制品得以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永久金属砂型即金属铸型浇铸作业法,并使用冲压焊接结构来替代各类铸件,①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29.大部分生产企业都用冲压件取代单体锻件,并因此使用专用机床,工具制造车间的生产规模继而得到了扩大;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52.诸如像滚柱拉伸和滚压这样的先进工艺流程及精加工流程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很多工厂都组建了坦克装配传送生产线,部分组件和零部件的装配实行流水作业法。例如基洛夫—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内用于生产T-34坦克的70%的生产设备都完成了流水作业改造,还有50条流水生产线承担“克伏”和ИС重型坦克最重要零部件的机械加工作业。③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30.这些工艺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组织方法的使用,显著降低了生产坦克的劳动量和材料消耗量,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这一过程中,坦克装甲车体自动焊接法的研制和推广最具典型性。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Е.О.帕通研制的坦克装甲车体自动焊接法是新的高效焊接法,能够极大地提升焊接作业的生产效率。帕通从1934年起一直担任电焊研究所所长,电焊研究所被疏散转移到下塔吉尔后,他带领人员已经所剩无几的研究团队紧急开始了装甲钢板自动焊接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帕通的团队后来又研制出了自动焊接装甲钢板所需的生产设备。利用帕通焊接法作业,试验表明其焊接处非常牢固。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对帕通研制的自动电焊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将这种工艺的推广作为当时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由于推广这种新型焊接技术要求为每一个生产作业小组都配备一台新型的自动焊接机,因此这项工作不得不逐步进行,为此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需要整合新的资源进行自动焊接机的生产。到1944年12月时,苏联国内所有工厂总计有133台自动电焊机,这些自动电焊机全部配发给了坦克生产企业。④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36.采用自动焊接技术提高了坦克战车的质量,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扩大了生产规模,对于坦克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对坦克工业生产进行合理化改造的重要途径是组织和推动大范围的合理化工作者运动⑤“ 合理化工作者运动”亦称“发明与合理化建议运动”,是苏联时期由苏联政府推动、旨在激发一线生产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奖励制度。以《发明家与合理化建议者》杂志于1929年创刊为标志,合理化工作者运动自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以各种形式鼓励与吸收一线生产者对于工业生产的合理化建议,并且对其酌情奖励。合理化工作者运动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对苏联的工业生产产生了长期、直接的积极影响。。自1942年中期开始,战场上苏联坦克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1942年夏,派驻T-34坦克生产企业的苏联红军代表反映,每10辆参战的T-34坦克中就有一辆需要返厂维修;1943年四五月间,前线装甲部队提出了关于T-34坦克的77项投诉。⑥Andrei Markevich,Mark Harrison.Quality,Experience,and Monopoly:The Soviet Market for Weapons under Stalin.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59,No.1(Feb,2006).p.128.此时坦克工业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技术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实际上坦克的技术故障基本源自于生产体系细节处的不合理,这也就意味着,坦克工业系统内由上而下的大规模革新已经无济于事,而以一线生产者为主的合理化工作者运动变得至关重要。由于合理化工作者几乎都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解决生产问题的方向、方式和方法都很有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提高坦克产量和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领导人特别重视支持和领导合理化工作者运动。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内专门成立了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局,负责领导合理化工作者运动。坦克工业体系内的每一个生产企业都设有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局的分支机构——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处。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合理化工作者和发明者提供物质援助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将合理化工作者和发明者的想法付诸实际的测试工作,给予合理化工作者和发明者物质奖励,向合理化工作者和发明者指出最需要帮助的方向和具体生产问题;并负责组织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工厂交流学习合理化建议。在这一机构的组织下,苏联坦克工业系统长期、广泛地开展合理化工作者运动。

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生产企业每年都要征求超过2万条合理化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既有工程师、车间主任,同时也有普通工人。各地合理化工作者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接受合理化建议改进效果最明显的№112工厂,1944年第一季度该厂向每一个生产车间提出了贯彻执行合理化建议的任务要求,为了纪念红军建军节设立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月,举行优秀发明创造竞赛。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36.不仅№112厂,其它企业也举办了这些活动。如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为了对合理化工作者的工作实施奖励而广泛采用“社会活动月”这种形式,在社会活动月期间既宣传了合理化建议,也征集了不少合理化建议。1944年№183厂举办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月”,有1.2万人参加,总计征集到了3000条合理化建议,因实施了合理化建议而节省下来的资金总额高达820万卢布,单辆坦克的生产时间降低了45个小时。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37.

长期开展合理化工作者运动使苏联坦克工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1943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推广使用了来自合理化工作者的6712项新发明,节省资金高达1.065亿卢布,而花费在测试工作和颁发给合理化工作者奖金上的资金总额不到392万卢布,仅占节省资金的3.68%。③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39.以№112工厂为例。因推广合理化建议,1943年该厂节约资金2480万卢布(约占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全系统节约资金总额的四分之一)。如果以实物指标来衡量的话,合理化建议节省了228.4万工时,约相当于300万千瓦时电能、1.1603万吨钢材、5325吨重油、3648吨煤炭、129.7吨电极、8.3吨青铜、4084立方米木材、5.3吨橡胶等材料。④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39.由此可见,合理化工作者在战争期间为坦克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广大合理化工作者们积极提出坦克生产合理化建议,主要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而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所激发出的爱国热情。

由于推广了新的组织方法和工艺,开展了合理化工作者运动,苏联的坦克产量在战争期间大幅提升。1941年,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产量是33159辆/门,而到1942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85515辆/门。⑤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75.不仅如此,1944年苏联坦克的出口量已经接近1940年的3倍,⑥Mark Harrison.The Volume of Soviet Munitions Output,1937-1945:A Reevalu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50,No.3(Sep.,1990).p.570.为苏德战场以外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直接的贡献。苏联坦克工业在实现坦克大规模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依靠单一的行政指令或经济投入,而是着力于提高生产环节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以此推动坦克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体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领导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技术革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具有工业生产必备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而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长期支持和推广的合理化工作者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的生产体系的完善,更具有战时环境所需要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正是因为二者的结合,苏联坦克工业才得以迅速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从而能够为苏联红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坦克装备。

(二)推进产品升级更新,研制克敌新型坦克

苏联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积极推进装备升级更新。几年中先后研制出了27种装甲坦克技术装备,其中有18种被用于装备苏联红军。①Симонов Н .С.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 2 0-19 5 0-егоды: 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62 .苏联主战坦克经历了由轻型坦克、经中型坦克到重型坦克的发展过程。以T-26坦克为代表的轻型坦克和以T-34坦克为代表的中型坦克实际上在战前就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苏联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进行的最重要的军备更新就是研制以ИС坦克为代表的重型坦克。ИС坦克的研制集中体现了苏联坦克工业在设计和生产新型武器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在设计上以前线实战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善于突出最具战斗力的战术性能;二是在生产上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为目标,实现简化工艺、调整组织方式等多个生产环节的优化。基于此,苏联在战争期间研制的ИС坦克得以在实战中充分发挥出战术性能和数量优势。

ИС坦克的研制是在艰难和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从1941年末至1943年初,坦克工业所有的生产资源和科研力量都放在了掌握坦克批量生产工艺技术和提高现有型号坦克的安全可靠性上。推广使用新型坦克的生产工艺技术必然会导致坦克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影响战场的整体战略局势。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以前苏联并没有生产新型坦克的客观条件。然而1942年初德军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后又装备了性能优异的“豹”式中型坦克,巨大的战场压力迫使苏联坦克工业必须尽快研制出新型重型坦克。

苏联坦克工业领导人的首要应对举措是对德制新型坦克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为研制克敌制胜的新坦克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1942年1月,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缴获了一辆德制“虎”式重型坦克,经过对这辆坦克的分析研究,苏联基本掌握其技术参数。1943年4月10日,原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В.А.马雷舍夫写信给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认为新型德制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很强大,配备的武器系统威力很大,可以在水下行驶,充分表明该型号坦克是用于突破防御带作战,以及对抗苏军的T-34坦克和‘克伏’坦克。如果射击距离超过400—500米,苏军现有的76毫米口径坦克炮和122毫米反坦克炮将无法击穿其装甲。”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94.即德制新型坦克的优势在于火力与防护力。因此,马雷舍夫建议首先立即为苏军自行火炮安装85毫米口径炮并加装装甲防护,使其具备坦克的部分火力和防护能力,以此暂时抵御新型德制坦克;而更根本的解决措施则是尽快研制出拥有85毫米口径炮的新型坦克。马雷舍夫的建议得到了斯大林的高度重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迅速以这份建议为基础,开始全力研制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ИС重型坦克。

由科京、叶尔莫拉耶夫、沙什穆林、杜霍夫等苏联最优秀的坦克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负责领导坦克的研制工作。同马雷舍夫一样,这个团队对新型坦克应有的实战性能有着深入的理解:新型坦克应有强大的火力,坦克炮的口径至少要达到85毫米;必须有承载足够重量的车体;机动能力一向是苏制坦克克制德军的战术优势,不能因为重量的增加过分影响新型坦克的机动力。在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新型坦克的战斗性能原则得以明确:应以提高火力和机动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应将装甲防护力量集中于坦克前部,从而节省整体重量;同时应注重改进通讯、火力瞄准和坦克内部乘员空间等困扰现有T-34坦克战斗能力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新型苏制坦克的现代化水平。

定型后的ИС坦克吸取了苏联坦克生产企业所有最优秀的设计理念:主要武器是43倍径的122毫米D-25T火炮,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穿甲能力非常强大,它足以击穿德军除了虎式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之外的任何一款坦克与自行火炮的装甲,强大的武器系统足以让敌军的装甲技术装备报废,爆破弹的强大威力足以摧毁敌军的防御工事;得益于出色的悬挂装置和传动装置,该坦克拥有其它重型坦克所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机动性,机动性堪比中型坦克,测试期间的公路平均行驶速度已经超过了T-34坦克的平均行驶速度,完美地解决了重型坦克的机动能力这一难题。不仅如此,ИС系列坦克的诸多细节充分显示出苏联坦克工业的飞跃式发展。该坦克配备了完善的冷却系统,以充分利用设计的发动机功率;配备了双重空气滤清器,对空气进行初步和二次过滤;配备了专门的空气加热装置,对吸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应对战场的严寒气候;配备了经过改进完善的瞄准具和观测仪器,其中包括仿制英国的MK-4坦克潜望镜;瞄准手和指挥官的职责分别由不同的坦克乘员承担等。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209-211.ИС坦克的战术性能并没有一味追求强大或精密,而是在平衡中有侧重,不仅考虑到坦克在战场战斗和行进中的实际情况,甚至还为坦克的生产、维修和补给等各环节都预留了空间。

战争期间,ИС坦克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是基洛夫—车里雅宾斯克工厂,组织批量生产新型装甲车体,必须要对整个工厂的生产基础进行彻底的改造,该工厂的设计师、工艺师和生产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改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共同努力研制工艺生产流程,并按照新工艺生产流程组织生产,尽可能地将装配作业拆分成大量单独的部件,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尤其是要缩短生产周期,组织建立生产流水线,尽量让那些技术熟练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实现这些改进就必须要大幅增加辅助生产部门的数量,其中充填辅助生产部门的创立极其重要,这一专业化生产部门成功地解决了缩短装配作业时间、实现装甲车体的免测量装配作业等一系列重要的具体工艺问题。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单辆ИС坦克装甲车体的生产周期从123个小时缩减至86个小时。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57.到1943年末,苏联新型重型坦克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前线所需的规模。成功研制并掌握ИС坦克的生产工艺技术证明,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装备更新能力都已经得到了本质提升,苏联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坦克工业。

坦克等装甲技术装备作为地面战场最重要的武器系统,其数量和性能对装甲部队战斗力的发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苏联坦克工业的基础并不雄厚,在战争期间一直受到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因此不得不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十分有限的生产资源,以此维持工业生产运行的效率和发展。在战争前期,苏联坦克工业致力于提高坦克产量,不断进行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革新,并发动了广泛的合理化工作者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坦克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开始具备进行武器更新升级的能力。随着战场出现了新的需求,苏联坦克工业的生产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研制并大规模批量生产新型ИС坦克上来。由此可见,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的转型,不仅源于面对不同时期战争需要的灵活反应,也是坦克工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三、培养从业人员素质与提高生活保障水平

苏联坦克工业的巨大成就,是坦克工业的众多从业人员创造的。战争期间两次担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的马雷舍夫的领导对于坦克工业体系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坦克工业系统内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人员补充也是坦克工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维持战时环境下坦克工业的正常生产运行,坦克工业还逐渐建立了从业人员的生活保障机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联坦克工业从业人员群体在战争期间得以稳步扩大并日渐成熟,这一群体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战后苏联军事工业的骨干力量。

(一)马雷舍夫个人强有力的领导

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领导机关和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了灵活高效、善于及时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对于坦克工业的运行和发展意义重大。这种工作作风的形成与战时复杂的客观环境有关,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的个人因素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В.А.马雷舍夫长期在苏联工业系统尤其是军事工业系统内任职,在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两次担任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他对苏联工业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十分了解,擅长组织工业活动。在战争期间,马雷舍夫注重切实了解战场需求和生产一线实际情况,他灵活性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整个坦克制造行业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马雷舍夫战前的工作经历与他在战争期间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1934年,马雷舍夫从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设计师专业毕业,随后进入科洛缅恩斯克机车制造厂工作,很快担任柴油发动机生产车间主任,逐渐表现出优秀的生产组织能力。1937年,马雷舍夫成为该厂总工程师并当选最高苏维埃委员,次年开始担任厂长。1939年2月,马雷舍夫被任命为苏联重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同年当选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1940年4月,马雷舍夫当选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分管苏联机器制造方面的工作;同年10月又被任命为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当时的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所属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非常繁多,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坦克生产,马雷舍夫因此有机会充分了解战前苏联坦克工业的状况。①Быстрова.И.В.Советский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проблемы становленияи развития (1930-1980-егоды).с.545.

马雷舍夫善于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在第一次担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期间,他走访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全部生产企业。马雷舍夫下发的很多命令都以“经人民委员亲自检查后决定……”开头,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77.亲历亲为不仅是马雷舍夫的个人领导风格,也是他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作出的选择。刚刚成立的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缺乏对生产任务的整体规划。因此,马雷舍夫致力于整合坦克工业体系内的生产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推进高效能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由此苏联坦克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坦克产量达到了当时苏联实际坦克生产能力的极限,并且也基本上满足了前线作战部队的需要,但由于并没有达到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预期,马雷舍夫还是被解除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的职务。但马雷舍夫仍然保持着对坦克工业的高度关心,他及时地预见到了新型坦克武器的重要性,提出了被称为“马雷舍夫计划”的军备更新建议。这份重要的建议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重视,他指示接任的萨尔茨曼全力组织新型坦克的研发和生产,但萨尔茨曼并没有组织好新型技术装备的生产工艺技术的推广。在前线需求十分迫切的形势下,马雷舍夫再次担任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

重新回到人民委员岗位上的马雷舍夫采取的第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下达给各个生产企业的计划任务量缩减至它们能承受的范围。他的工作理念和目标是坦克工业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生产工作,而不是为了完成不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搞突击。为此马雷舍夫重新分配了自己和几位副人民委员的职责和义务:马雷舍夫本人负责主持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全面工作,直接负责领导计划处、劳动与工资处、财政会计处、秘书处及工人生活用品供应总局;第一副人民委员А.А.戈列格利亚德负责物资技术供应和坦克维修总局;副人民委员П.Н.焦尔诺夫负责下属所有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工艺技术工作,直接监督部机关部分处室;副人民委员С.А.斯捷潘诺夫负责领导柴油发动机制造部门,直接监管第二总局和基本建设工程总局;副人民委员М.Н.波波夫负责坦克装甲车体生产工作,监管第三总局、弹药处、冶金处和48科研所;副人民委员И.П.图尔负责领导干部处、保密处、中央内部警卫局及部办公厅工作;副人民委员А.И.莫辛负责工人及其家属的日用工业品供应和粮食供应,直接领导工人生活用品供应总局和全苏贸易采购办公室;副人民委员、著名的坦克设计师Ж.Я.科京则主要发挥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总设计师的作用。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46.

马雷舍夫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客观认识坦克工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坦克工业体系内的生产资源进行新的整顿和规划,这既是他上一任期尚未完成的工作,也是在进行新一轮装备更新的必要准备。在完成这些切实有效的整合之后,苏联坦克工业最终解决了新型武器的研制问题,也真正实现了新型武器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二)稳定和培育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苏联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一直十分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刚成立的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主要由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工作人员组成;而在劳动力方面,因坦克工业是特殊行业,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数量问题,而且还吸收了大量以成年男子为主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坦克工业体系也不断合理配置高素质技术人员,并注重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这些因素使苏联坦克工业得以在战争期间保持了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壮大。

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的职员中有55%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党员所占的比例为31.5%。就家庭出身而言,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有28%来自工人阶层、29%来自农民阶层、20%来自职员家庭、20%来自小市民家庭。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57.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显著特点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较高,来自城市的人员比例较高。这些人员工作作风倾向于以灵活务实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过分依赖于机关规章制度,这种工作作风也保证了坦克工业中央管理机关在战时复杂环境下的有效运行。

就生产一线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而言,坦克工业在苏联军事工业体系内一直保持着相对的优势,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稳定。战争期间,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在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全系统工作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在整个战争期间总的来说是呈上升趋势。1942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系统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总计有25661人,1943年为26494人,1944年为29919人,1945年上半年则达到了30220人。③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84.可以说,工程技术人员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系统内人数最稳定的一个群体,并没有因为战争出现重大的短缺,这主要是因为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有自己的培养体系,这一培养体系不仅弥补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缩减,甚至还不断壮大了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规模。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系统接收了多所培养工程师的高等和中等学校,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机械学院、斯大林格勒拖拉机技工学校、下塔吉尔技工学校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技工学校等院校。

战争期间,苏联坦克工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同样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到1944年达到了22.4万余人。①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44.战争初期,苏联各军事工业部门都急需补充大量劳动力,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部门企业也是如此。截止1941年12月,坦克工业的劳动力缺口约为4.5万人,其中缺少技能熟练工人2.7万。②Симонов Н.С.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СССР в1920-1950-егоды:темп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роста,структура,организац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и управление.с.157.国防人民委员部为坦克工业的劳动力补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分配劳动力资源时,优先考虑坦克工业,甚至不惜从其他军事工业部门、国防预备役甚至现役作战人员中抽调人员。1941年12月13日,国防委员会要求苏联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重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地方工业人民委员部、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迫击炮人民委员部共抽调1.9万名工人给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1942年1月,国防人民委员部又抽调1.3万名预备役军人到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各个工厂参与生产;同年5月,国防人民委员部又为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提供了1.45万名出院伤兵。③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88.坦克工业生产中许多工作岗位都是从事大型金属加工,属于高技术、重体力劳动,必须由成年男子承担,因此,与其它工业生产部门不同,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吸收的劳动力以成年男子为主。较战前而言,战争时期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系统内的女性和儿童工作人员人数有所增加,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坦克工业系统内女性和儿童工作人员的比例仍属于比较低的。

为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坦克工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战时环境下,坦克生产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对工人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于是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决定对新招募的工人实行半工半学的培训方式,即在生产过程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新工人在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的帮助下,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水平,而那些愿意传帮带并对新入职工人进行培训的熟练工人将额外获得物质奖励。然而这种培训方式往往要经过几个月时间才会产生实际效果,为解决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苏联坦克工业采用了“作业员”制度,即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已经掌握了某项操作技能的工人。由于已经开始采用批量生产工艺技术,很多复杂的作业项目都被拆分成了相对简单的操作,因此作业员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操作,从而降低了高水平劳动技能工人的需求量。由于合理配置了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人,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三)建立辅助性生产机构以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努力搞好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保障也是苏联坦克工业在战争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战争的耗费,苏联直接军费开支逐年上升,1940年苏联的军事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7%,而到1943年时,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60%。④Mark Harrison.Soviet Industry and the Red Army under Stalin:A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Cahiers du Monde russe,Vol.44,No.2/3.p.330.因此用于后方生活开支的资金和物质都十分匮乏,苏联不得不建立起全国性的物资集中分配制度和集中商业制度。但战时苏联的集中供应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生产企业的生活问题,凭证配给只能最低限度地保证工人的粮食供应,但不能解决其它生活问题,即使是粮食供应定额也不能满足所有工人的具体需求。1943年初,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生产企业的热加工车间总计有22540名工人,由于他们的劳动条件异常艰苦,应该提高粮食供应定额,但只有7000名热处理车间工人获得了提高粮食供应定额的机会,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矛盾和不满,没有提高粮食供应定额的工人不愿完成生产计划。类似情况在坦克工业系统逐渐增多,为此,苏联政府决定给予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提供特别援助,为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工人供应处提供了1200头奶牛、2000头绵羊、2000头母猪和5000头肉猪,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35.才使坦克工业系统生活保障矛盾得到缓解。

除了粮食供应不足之外,苏联的日用必需品供应也极其短缺。战争期间,苏联进行了全面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改革,因此民用工业大量转轨进行军用品生产,大众日用必需品的产量急剧下降,日用必需品供不应求。1942年末至1943年初,由于没有毡靴、套鞋和御寒衣物,坦克工业系统的工人根本无法进行生产劳动,不来上班的工作人员人数增多,严重影响了坦克工业的生产。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不得不向各地方政府求助,苏联各州级党组织为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提供了一批由地方工业工厂生产的毡靴,从而解决了该部所属人员的御寒问题。

为搞好生活保障,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非常重视本系统生活保障机制的建设。坦克工业各个生产企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分配制度,并不断组建食品和日用品的辅助生产机构,以弥补国家集中分配制度和集中商业制度在生活保障方面的不足。到1942年的年中,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辅助性生产部门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当时,几乎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每一家生产企业都有自己配套的辅助性生产部门。另外,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还创建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并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各生产企业为辅助性生产部门提供技术设备帮助,向辅助性生产部门派遣工作人员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甚至苏联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履行这项劳动义务。

1941年,刚刚成立的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在劳动与工资局下设置了一个工人供应处。1942年,由于工人生活物资的供应工作日益重要,工人供应处被改组为工人生活用品供应总局,各生产企业内设置的工人供应处都隶属于工人生活用品供应总局,过去隶属于生产企业的辅助性生产部门,以及为组建辅助性生产部门而由地方党和苏维埃政府移交的国营农场则全部划归生产企业工人供应处管辖。1943年,工人生活用品供应总局局长А.И.莫辛被任命为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可见,保障工人生活用品的供应已经成为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辅助性生产部门兴办的大多是蔬菜种植产业,也有少数的供奶畜牧业,个别辅助性生产部门甚至还建有养鱼池。例如,№183工厂工人供应处的辅助性生产部门在战争期间每年大约提供2500吨的蔬菜和土豆,即每年为工厂每名工人提供了约100千克的蔬菜;№37工厂工人供应处在战争期间从其下属的辅助性生产部门获得了1800—2500吨蔬菜和土豆,即每年为每名工人提供了约200千克的蔬菜,这样的供应标准在战争时期难能可贵。②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92.当然,仅依靠工人供应处提供的食品显然远远满足不了工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但工人供应处还是帮助工厂分担了很多压力。这一成就说明,辅助性生产部门体制对于整个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生产的正常运行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决日用品供应不足的问题,苏联许多军事工厂的领导不得不依靠自身能力寻找解决办法,把大众日用必需品作为必要的辅助生产项目,坦克工业也同样如此。例如,№183厂组建了一批辅助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肥皂、蜡烛、鞋油、胶皮刷子、马口铁器皿等产品;辅助生产部门的组织者甚至还关注到工人的消遣娱乐,为工人们生产了多米诺牌和跳棋;但最重要的还是鞋靴的生产,他们利用废橡胶鞋生产鞋子和靴子,到1942年,该厂鞋靴的产量约有1565双,1943年鞋靴的产量增至9000双,而到了1945年,鞋靴的产量更是增至1.2万双。①ЕрмоловА.Ю.Танк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ССР в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с.136.这些辅助性生产基本解决了工厂内部的大众日用必需品短缺问题。

苏联坦克工业的各级从业人员在苏德战争期间显示了战时特有的高效和灵活的工作作风。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马雷舍夫作为战时的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以自己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富有预见性与创造力的工作能力对坦克工业的行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坦克工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军事工业生产部门,在战争期间仍然尽可能地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为解决从业人员在战争期间的食物和日常必需品保障问题,在行业生产企业内部成立辅助性的生产机构,以多种方式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无论是人民委员还是普通工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苏联坦克工业的从业人员都同其他处在战争中的苏联人一样,遭遇了很多困难。但在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努力下,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苏联坦克工业也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成为具有英雄气质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一部分。

结 论

坦克等装甲技术装备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机械化战争武器,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因为国内战争和国家整体工业化水平的客观限制,并没有能力对坦克工业的发展进行足够的投入。因此,苏联坦克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其真正的创建和发展正是在苏德战争期间。在战争中,苏联创建了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这一机构的组建和管理运行实际上是苏联进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改造、建立战时体制的一部分;苏联坦克工业在生产环节不断进行生产组织方法和工艺技术方面的革新,以多种措施推动生产体系的合理化,这客观上是战前工业化进程的延续;而坦克工业系统内从业人员在艰难的环境下克服了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经受了战争的洗礼,最终成为了苏联军事工业的中坚力量和可靠保证。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联坦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一艰难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苏联红军获得了大量拥有优异战斗性能的装甲武器装备,这是苏联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而坦克工业作为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战略影响的重要因素,成为苏联最重要的军事工业生产部门之一,其在战争期间形成的管理、生产和人事机制也在战后对苏联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合理化坦克苏联
第一辆现代坦克的“前世今生”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T-90 坦克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超级坦克大乱斗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