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跨国婚姻女性移民的媒介形象建构

2015-10-17

华中传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跨国新闻报道移民

胡 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跨文化传播】

中美跨国婚姻女性移民的媒介形象建构

胡 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内容提要:全球化趋势成为跨国婚姻催化剂,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跨国婚姻女性移民的形象认知.本文抽样检视“中文报刊数据库”和“百度新闻高级检索”2000年—2013年中美跨国婚姻移民的150篇报纸报道和187篇网络报道,分析相关报道的文本形式特征(包括首发媒介、报道题材、信息来源),以及文本内容特征(语气基调、人物身份、婚姻状态、婚姻主基调、高频主题和修饰策略),进而解读大众媒介对跨国婚姻移民进行报道的修辞策略和报道偏差.

中美跨国婚姻 女性 移民 媒介形象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趋势成为跨国婚姻的催化剂,大众媒介也开始饶有兴味地关注起跨国婚姻增多的社会话题.在论及跨国婚姻的普及性时,《经济学人》说,“一百年以前,这样的结合还仅限于精英中的精英.当伦道夫·丘吉尔[1]与来自纽约的珍妮·杰罗米结婚时,他们仿佛是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里走下来的人物:一个轻率鲁莽、意气风发的美国女继承人爱上了一位家道中落的英国贵族.而现在,这样的结合几乎是司空见惯了.仅就政治领域的例子来看: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奇和意大利出生的卡拉·布鲁尼结婚,而他的总理弗朗科斯·费伦有一位来自威尔士的妻子彭妮洛夫·克拉克.尼尔森·曼德拉是与莫桑比克的格拉卡·马歇尔结的婚.丹麦的新总理海乐·桑宁舒密特与不列颠的斯蒂芬·金洛克结婚.亚洲国家中的两位女性领导人,缅甸的昂山素季和印度的索妮娅·甘地都是国际婚姻的遗孀.仅就发达国家而言,这样的婚姻结合数目至少达到1000万.”[2]

跨国婚姻问题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欧洲一些国家为相对外向融合的移民国家,跨种族婚姻乃至跨国婚姻一直都相对普遍.即使在跨国婚姻基数大的这些国家里,近年来跨国婚姻的高比例仍然在持续攀升.人口统计学家Giampaolo Lanzieri指出,法国的跨国婚姻从1996年的10%到2009年增加为16%,德国从1990年的11.3%增长到2010年的13.7%.而在一些人口总数较少的欧洲国家,跨国婚姻的比例更为惊人:瑞士跨国婚姻从占婚姻总数的三分之一现已上升到一半以上;瑞典、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配偶为外国人.

跨国婚姻的升温并不囿于欧美国家,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也大大地影响了亚洲人择偶的心态.尽管亚洲人的社会总体风尚在跨国婚姻问题上相对保守,但近年来,伴随着亚洲国家与外部世界更加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亚洲跨国婚姻的数量也逐年呈上涨趋势.日本跨国婚姻的比重从1980年低于1%上升到2008年—2009年度的5%,韩国2010年超过10%的婚姻为跨国婚姻,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仅为3.5%.在亚洲各国和地区中涉外婚姻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台湾,2009年13%的台湾新娘是外籍,这个比例与1998年持平,若与2003年比较则有明显回落.跨境婚姻高峰时期的2003年,台湾28%的新娘是外籍.

据媒体推测,在中国,跨国婚姻占婚姻数量总体比例的5%,海外媒体甚至将此视为中国国门开放的显著指标[3].移民问题往往是跨国婚姻的伴随品,根据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埃俄博特伊斯特夫估算,大概每两例跨国婚姻会引发一桩移民,跨国婚姻移民的迁徙方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本国婚姻迁徙外国的输出式结婚(Marry out),另一种是外来人口从其他国家移居到本国的输入式结婚(Marry in),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婚姻在输入式和输出式的比重上有着显著差别,《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甚至断言,“在欧美,跨国婚姻往往导致移民;而亚洲人为了移民而结婚”.事实上,中国居民的跨国婚姻表现为输入式婚姻和输出式婚姻同时并存的混合形态:与美国、日本等经济较发达国家通婚的不少中国女性则选择了移民异国,而与周边某些亚洲国家和地区通婚的中国公民也有很多选择安家定居在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深刻地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宏大浪潮,为涉外婚姻的孕育提供了温润的土壤.中国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除了官方正式外交活动之外,民间性质的商务考察、海外度假、境外求学对一些普通人而言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们跨境流动的频次大幅提升,跨国婚姻随之逐渐发展起来.这个时期,除了跨国婚姻的数目增多,我国的跨国通婚所涉及的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达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发达城市,跨国婚姻现象更加集中.上海每100对新婚夫妇中平均有3对为涉外婚姻,位居中国大陆各地的第一位.上海的跨国婚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跨国婚姻在中国范围内升温的势头.2003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上海市民政局就20年来涉外婚姻发布上海涉外婚姻“白皮书”,上海涉外婚姻的配偶来源区域几乎覆盖了全世界,涉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在涉外婚姻中,涉日婚姻最为普遍,占涉外婚姻总数的39.6%;中国与美国的跨国婚姻列在第二位,比例为9.1%.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跨境劳务输出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海外旅游作为首选的休闲度假方式;政府不断扩大海外宣传国家形象的力度;孔子学院等海外常设机构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多层次的境外留学和访问让更多人走出国门,等等,都大大扩大了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不过,进入到21世纪,“与外国人结婚”早已不是时尚或是新闻,我国每年新增跨国婚姻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有社会学家分析,心态和思维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女性已经抛开几十年前中国人初见“洋人”时那份好奇心,对外籍配偶的选择从“盲目性”到“选择性”转换,“通过婚姻改变国籍”的冲动型和赌博型涉外婚姻明显减少.

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随着人们对从大众媒介中获取的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转化为受众头脑中的社会现实.而“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及采取的行动,大都是以他们看到、听见的媒介现实为依据”[4].对于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多数人对于跨国婚姻及其人群的第一认识,都是来源于大众媒介提供的幸福或者不幸的爱情故事,有关跨国婚姻移民群体的报道弥补了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直接观察和亲身接触经验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

(一)媒体报道检索来源和研究时间域

本文以“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这一数据库收录了200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的连续动态更新内容,含报纸全文文献1000多万篇.笔者分别以“跨国婚姻”和“涉外婚姻”为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综合这两种关键词检索方式得到的文章池(article pool)的交集,手工选择与研究选题相关的全部新闻报道.此外,通过对比“主题检索”与“全文检索”的搜索结果,笔者发现,虽然在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的新闻相关度更高,但是略去了大量与本研究对象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而选择“全文检索”的结果中虽然包含了数量更多的新闻报道,但是并非所有报道涉及的跨国婚姻现象都发生在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因此笔者采取的办法是:采用全文检索之后对文章池中的新闻报道内容逐一阅读并做笔记,了解新闻报道中跨国婚姻当事者的国别,仅选择中美跨国婚姻的新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这样得到相关的报纸新闻为150篇.

为了补足全国报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相关新闻范围仅仅局限在传统媒体上的缺憾,笔者将网络媒体首发和转载的新闻也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在众多网络搜索引擎中,笔者选择了“百度新闻高级搜索”,选择的理由在于百度新闻搜索算法的相对科学性和更受好评的用户体验[5].根据速途网研究院最新的一项数据显示,在“新闻客户端评分排行榜”中,百度新闻客户端评分为6.4分,名列第一,百度新闻的用户体验得分最高,超过ZAKER新闻阅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即刻新闻、经济新闻周刊等其他在网民中应用较为普及的新闻客户端.对网络新闻报道,笔者所采用的具体搜索方法是,在“包含以下全部的关键词”一栏输入“移民”,在“包含以下任意一个关键词”一栏输入“跨国婚姻|外嫁女|中美婚姻|嫁老外”,从而构成“移民(跨国婚姻|外嫁女|中美婚姻|嫁老外)”的检索规则.由于中文报纸数据库收录的新闻始于2000年,为了进行网络新闻与传统纸质媒体两种新闻渠道在同时段上的横向比较,笔者将百度高级新闻搜索的时间跨度起点也确定在2000年,以200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为时间区域,考虑到网络新闻的海量特征,为限制漫无边际的无关新闻的数量,在百度高级新闻检索中将搜索方式选择为“搜索新闻标题”,并且将内容完全重复的新闻合并计数以提高样本的精准性,这样共得到相关网络新闻187篇;在新闻类型上,除了硬新闻,评论类文章也被列入考察范围之内.

(二)研究变量及类目设置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主要设定了以下类目,新闻的首发媒体(报刊首发新闻、广播电视台首发新闻、杂志首发新闻、网络媒体首发新闻、其他);新闻报道呈现的体裁(消息、通讯或深度报道、评论、资讯类信息、无法判断);新闻信息来源(民政部、统计局等官方信息来源、社会调查机构和其他社团、专家及专业人士、跨国婚姻者及其家人、普通民众、其他媒介、无法识别或者没有交代),新闻报道的语气基调(正面语气、负面语气、中立或混合、无法识别)、跨国婚姻报道中的人物身份(本论文的编码员为2名受过研究方法训练的硕士研究生,随机抽取总样本的15%独立进行编码,编码完成后比对两位编码员的编码结果,综合编码员的意见完成对编码表的修正,之后由三位编码员按照修订完善后的编码表对整个337篇新闻报道进行编码,核对结果使用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786,高于一般信度检验要求的0.70.之后,对编码结果产生差异的新闻内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的编码结果,从而使得每一则有关中美跨国婚姻家庭的新闻都最终有一套统一确定的编码.

三、研究发现

(一)中美跨国婚姻报道的文本形式特征

1.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报道的首发媒体

由于网络转载频繁发生,加之目前相当数量的媒体在转载非自采新闻时不注明出处的不规范做法,要找到每条新闻的原始出处并不容易,笔者以新闻报道中提及的最早发布的新闻信息作为第一来源,显示结果如下:

首先,在纸质媒体中,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最经常出现的首发媒体以国内媒体为主,其中最为积极反映中美跨国婚姻的报刊主要是一些全国性媒体和专业性报纸,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中国社会报》、《人民公安报》等.

虽然我们也看到有海外媒体(主要是海外华人媒体)对这一人群的报道,如以海外华人为主要目标受众的《侨报》,但是直接聚焦当地华人婚姻移民报道的数量非常有限.

由于绝大多数有关中美跨国婚姻群体的报道由身处国内的记者和编辑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从业人员采访报道的视野,他们关注到的主要是定居在中国国内的涉外婚姻人员,而中美跨国婚姻群体中的另外一个主要组成,即那些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性婚姻移民,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个盲点或者相对弱视的部分.由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地理空间和生活体验上的巨大距离,报道往往缺乏应有的深度和质感.在零星不多见的涉及定居美国的涉外婚姻女性移民的报道中,跨国婚姻女性移民往往是在回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进入国内媒介报道的视野范围.

其次,网络媒体对跨国婚姻群体的报道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了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新华社、凤凰网、环球网、人民网等通讯社官方网站和传统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络版,嘀嗒网、站长网、和讯网、美悦女性网等网络原生媒体在跨国婚姻报道上也表现得比较活跃.从新闻报道数量来看,网络媒体是跨国婚姻报道最为主要的传播通道,在我们的检索范围內,在网络媒体上使用“标题搜索”方式产生的篇目都要多于纸质媒体上使用“全文搜索”产生的篇目.不仅是数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媒介通道的新闻产品在内容特点上也各具风格,纸媒更侧重于对中美跨国婚姻参与者这个群体总体面貌的客观归纳和描述,比如引用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上更多有关中美跨国婚姻个案的描述,较为详细地再现夫妻双方如何结识、相爱、结婚的过程.

再者,关于媒体间的议程相互设置:在跨国婚姻移民问题的报道上,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网络媒体上的大量新闻只是传统纸质媒体的电子版拷贝,不过,在对中美婚姻报道上,发端于网络媒体的有关涉外婚姻的报道也常被纸质媒体加以利用,比如,热门网络ID“北美崔哥”对娶了中国女人的老外进行调侃,“千万别娶中国女人”原是起于网络的脱口秀段子,但是也迅速变为传统媒体上的报道话题.

表1 中美跨国婚姻报道首发的传媒渠道[6]

2.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报道呈现的体裁

对比纸媒样本和网络媒体样本,我们发现报纸上报道跨国婚姻最为常用的体裁是“消息”(“消息”占39%,而“通讯或者深度报道”的比重为37%),在网络媒体上“通讯或者深度报道”出现的相对频次则更高(“通讯或深度报道”为32%,较之网络媒体上的“消息”比重的26%更有优势).此外,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上都有一些提供资讯服务的信息,如《海外中国公民结婚中国领事可为您提供三方面服务》等.在网络媒体上评论类新闻的比重(33%)明显高于纸质媒体上评论类新闻(16%)的比重,传统报刊在发表富有情感性的议论方面表现克制,而网络媒体报道在发表个人特色鲜明的评论时则往往更加不惜笔墨.

表2 中美跨国婚姻报道的题材

3.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信息来源

对于“跨国婚姻新闻信息来源”这一类目的统计,编码员计算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报道中消息来源出现的次数,如果同一篇报道中有多个消息来源,则分别计数,因此合计总数(N=681)大于文章池中的新闻报道总数(n= 337).研究发现,对中美跨国婚姻的新闻报道非常倚重来自于民政部门等官方机构的消息,26%的报道中都会出现官方统计数字等相关信息;另外一个重要的消息来源渠道是社会调查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它们也提供一些跨国婚姻群体整体面上的数据,而媒体对于跨国婚姻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直接采访和调查的比重并不大,仅占23%,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跨国婚姻的新闻报道都是建立在第二手资料之上的,传媒新闻人并没有直接与跨国婚姻女性移民取得直接联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涉外婚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的看法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在新闻来源中所占比重相当小,仅仅占到6%.

表3 跨国婚姻新闻信息来源的分布

(二)中美跨国婚姻报道的文本内容特征

1.中美跨国婚姻新闻报道语气基调

在编码表上,我们定义“正面语气”为对中美跨国婚姻者表示出赞赏、肯定的语气或者同情、惋惜、怜悯的态度;“负面语气”是对中美跨国婚姻者表示出嫌恶、批评、谴责的语气或者态度;“中立或者混合”是从报道语气上看不出明显的偏向,呈现出相对客观中立的倾向,或者在报道中批评和理解的口吻同时存在,看不出明显的好恶;最后一种则为“无法识别”.

表4 跨国婚姻移民报道语气的分布

如上表所示,面对跨国婚姻,报纸往往采取了中立或者混合的态度,力图追求客观公正和不偏不倚的表达效果.与报纸新闻形成较为明显对比的是,网络新闻更多地对跨国婚姻移民持负面态度,表达更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中立的语气基调在网络跨国婚姻报道中的分布更为稀少.

2.跨国婚姻报道中的人物身份

不难发现,媒体上的跨国婚姻报道呈现出“看得见的明星婚姻,看不清的普通人”的景观,公众人物,尤其是演艺界、娱乐界明星,成为各类媒体上跨国婚姻报道的绝对主角.其中,媒体上最热衷报道的涉外婚姻包括但不限于:演员宁静和她的美国丈夫彼尔·克塞萌的牵手和分手、公众人物“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和美国妻子Kim有关家庭暴力的话题、演员贾静雯和美籍华人富商孙志浩的婚姻生活、演员周华健及美国妻子康粹兰的爱情故事……媒体一方面是对名人涉外婚姻津津乐道,而另一方面在报道普通人的涉外婚姻时,更多的是使用概括性的面上数据对跨国婚姻者的家庭状况做大体勾勒,而很少真正深入寻常人物的寻常生活,在这些报道中往往看不到鲜活的个性特征,忽略了个案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观察这些对于非名人跨国婚姻的报道,我们发现多数报道对婚姻当事人使用化名,最为常见的理由是出自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考虑,不过,由于很多类似新闻中婚姻当事人的职业、身份等其他诸多内容也模糊不清,细节不可考证,有关新闻的真实性和确切性很难得到确保.

表5 跨国婚姻报道中的人物身份分布

3.跨国婚姻报道中女性人物的婚姻状态

不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都相当大的热情关注中美跨国婚姻中的离婚者或者正在进行离婚诉讼的当事人,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报道,离婚(含离婚诉讼进行中)报道的比例为53%,这当然是与跨国婚姻者表面光鲜的爱情故事内部存在着较之于普通婚姻而言更多的文化差异有关,语言、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跨国婚姻维系的阻碍.不过,这一比例之高仍然是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异的,根据《中国妇女报》2013年7月16日的报道,宁波的涉外婚姻中,结婚离婚的比例为5∶1,而普通婚恋的结婚离婚比约为3∶1,仅从数字上看,涉外婚姻的离婚率甚至比普通离婚率低.当然我国民政部门和法律能够统计到的涉外离婚数只限于在国内离婚的,不包括双方在国外办理离婚的数量,实际情况应该是离婚率更高一些,但是,华人由于传统观念上家庭观念较之西方人更为保守,“亚裔和华人社区因为文化传统和家庭价值观的影响,离婚率在各个族裔中是最低的”[7],华人离婚率也许不会大大超过美国社会整体的离婚率.美国社会离婚率接近50%[8],而新闻报道中中美跨文化婚姻离婚率达53%,这一比例之高仍有夸大之嫌.

表6 跨国婚姻报道当事人的婚姻状态

4.跨国婚姻报道中的人物婚姻主基调

跨国婚姻报道从整体上来看悲剧多于喜剧,婚姻不幸是常态,只有少数人是跨国婚姻的幸运儿,这与前边跨国婚姻报道中相当高的离婚比例构成了合乎逻辑的呼应.

表7 跨国婚姻报道中的人物婚姻主基调

5.跨国婚姻报道的高频主题

跨国婚姻报道从整体上呈现出悲观气息,细查会发现一些经常出现的主题,主要是“家庭暴力”“非法移民”“黑心中介”“离婚纠纷”和“文化差异”.

表8 中美跨国婚姻报道关键主题

四、结语

在涉及中美跨国婚姻移民的报道中,抹黑法、梦幻化和悲情化是常见的文本修辞策略.大众媒介不断生产出同质性话语,通过“抹黑法”“梦幻化”“悲情化”等策略,对信息消费者实施影响力,使跨国婚姻媒介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刻板印象显得正常、自然和标准化.

“抹黑法”主要表现为在报道女性移民动机时,刻意强调以婚姻改变命运的非爱情动机.例如:“闯荡美国的中国人,尤其是女人,已有不小的一群走上融入美国的捷径——与美国人通婚.还有一群人正以此为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搜寻,正好应了海外中文媒体的一句广告词:心动不如行动.通成婚的,马上就面临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大多数的婚姻处于成功与失败两个极端的广大中间地带;通不成婚,或根本无意通婚,却又亲身经历过实质性的亲密关系的,为数有多大,心里明白的人不少.在这块充满挑战的新大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命运,这得归功于中美通婚这条捷径.”[9]

“梦幻化”片面夸大跨国婚姻中迷人的异域情调或者为把跨国婚姻作为女性“嫁入豪门”的快通道;新闻报道中还常常流露出混血儿情结,过度赞美女性婚姻移民下一代的外貌特征,称混血子女“金发碧眼基因好”“美得令人窒息”,等等;此外,“梦幻化”还表现为新闻媒体对步入跨国婚姻的某些明星生活的毫无节制地关注与充满琐碎感的描绘.

“悲情化”表现为过分渲染跨国婚姻结婚容易离婚难,或者,将婚姻双方当事人国籍的不同作为涉外婚姻家庭冲突甚至是家庭暴力的唯一原因,放弃对具体婚姻关系中的具体因素进行细致分析,似乎跨国婚姻就注定是家庭不幸的直接根源.例如,部分报道片面地夸大了跨国婚姻组合中双方当事人的语言差异和年龄差异.

此外,某些报道的内在逻辑甚至形成彼此冲突:一则报道对中国女方的外语能力大为赞赏,“在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登记涉外婚姻的20对新人中,有15对条件相当:女方个个都是大学学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外语交流上没有障碍”.而另外一则,陈女士随“洋丈夫”定居美国,结婚一年后,每次与丈夫交流还是要借助于电子字典,她笑称自己的婚姻是“千里姻缘,相对无言”.恰恰是在这些相对矛盾的信息来源中,夹杂着大量未经验证的孤例和也许并不可靠的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受众对于跨国婚姻女性形象的混乱认知.此类新闻中常见的推理逻辑是以点代面,在不具备必要前提的情况下,直接由特殊推及一般、由个别推及全体.而实际上,此类新闻所报道的特定事实与试图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之间,往往并不能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联系.

如同德弗勒指出的那样,“新闻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实”[10],被新闻媒体所采纳的事实往往是比较特殊甚至是极端的.不可否认确实存在一些偶然发生的动机不纯的跨国婚姻事实,但是对于婚姻大事,当事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慎重考虑之后做出决断的,闪婚闪离在跨国婚姻中也并非是普遍现象.而在关于中美跨国婚姻的新闻报道中,速成婚姻和快餐婚姻似乎形成一个模式,比如中国某女性在丽江小酒吧偶然结识美国贸易公司经理,然后二人闪婚;又或者,当事人相遇在外文书店,由不经意的随意搭讪迅速促成一桩跨国婚姻.为数不少的这类跨国婚姻报道过于强化了当事人“相爱就在一瞬间”的即时感受.从社会研究方法的视角来看,这种选择性观察和记录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是有缺陷的:采用极端的、特例的、个别的事实,以印证报道者预先设置的刻板成见,而对于与预计与期望不那么吻合的事实,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予以忽略或者轻描淡写地处置.即使新闻报道呈现的个别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但在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现象的整体风貌来看,孤立事件的解释力仍然是相当有限的.“旧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对得上号的人就被用作证明,对不上号的就当例外被抛弃.”[11]就这样,在大众媒介视野中,跨国婚姻女性从一个绝对数量上的“少数派”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上的“异类”.

注释:

[1]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两任英国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

[2]佚名:“International Marriage:Herrand Madame,Senorand Mrs”,The Economist,Nov 12,2011.

[3]洪顺度:《韩国媒体报道跨国婚姻:中国人结婚也刮开放热潮》,《环球时报》2006年10月8日,第6版.

[4]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5]张厚为:《研究显示:百度新闻客户端名列用户阅读体验榜首》.[2013年05月08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08/t20130508_24361559.shtml.

[6]表格中列举的首发传媒渠道不同于该报道被刊登或者发布的媒体渠道,比如,一篇登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可能原发的新闻渠道来自网络.此表格的计数是综合了150篇纸质媒体报道和187篇网络媒体报道产生的.

[7]余浩:《美国全国离婚率接近50% 单亲妈妈已成普遍现象》.[2012年5月14日]http://China.cnr.cn/qqhygbw/201205/t20120514_509611536_1.shtml.

[8]根据2012年6月7日《扬子晚报》,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离婚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五成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人传统家庭观念日趋淡薄,未婚先孕或“闪婚闪离”现象日益普遍.

[9]萧齐:《解读跨国婚姻的密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6日,第7版.

[10][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乃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440页.

[11][英]安·莱本:《英国的独生子女:成见与调查结果》,姚安译,《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3期.

Media Images of Female Immigrates in Sino-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s

猜你喜欢

跨国新闻报道移民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